天天看點

TA已經和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某天深夜,我閑着無聊刷微網誌,

突然好奇,點開了他前任的微網誌,

結果看到的内容卻讓我難以入眠……

TA已經和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我和對象是打羽毛球認識的,他大我幾歲,但我們相聊甚歡,結束之後就一起吃了飯。現在已經在一起三個月了。雖然我們剛認識不久,但戀愛的過程卻格外甜蜜,他總能了解我的感受和看法,我也好奇他曾經曆過的一切。

隻是,好奇心終究還是害了我,我順着他的微網誌點贊相冊找到了他前任的微網誌。雖然可能早已把關于這段戀情的微網誌删光,但那段時間裡他們的生活痕迹還是通過細節的拼湊無比清晰地呈現出來。

雖然我知道他和前任交往了三年,并且同居了一年,但并沒有什麼實感,畢竟他們已經分手很久了,各個社交媒體也早已删好友取關拉黑。但看到微網誌上,他們一起養的兔子從領回家到慢慢長大到生病去世的記錄和照片,我還是破防了。

我開始忍不住想象,他們曾經是不是一起經曆了很多,曾經無比親密地住在一起,曾經有過很多關于未來的承諾。并且,我的想象開始蔓延,當對象和我商量一起去旅遊時,我第一個念頭是:他和前任也一定一起出去旅遊過吧,當時是不是比我們現在要更加親密;當對象細心地記下我喜歡的口味時,我忍不住想到:他是不是對前任也這麼體貼溫柔……

我的情緒變得難以控制,一想到他和前任經曆的一切就十分痛苦。我知道,有一個詞能精确地概括我的感受——“嫉妒”(jealousy),我嫉妒得抓心撓肝,甚至想到這些就忍不住落淚。

并且,表面上看,我好像在為了一些不能改變的過去“無理取鬧”,但實際上可能有許多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這種因為伴侶過往的戀愛對象而産生的嫉妒被稱為追溯嫉妒(retroactive jealousy)。

這些伴侶的前任并沒有真正介入或出現在目前的戀愛關系中,但社交媒體卻“忠實地”記錄下了那些已經結束的愛情,并且不斷地影響着當下。

為什麼現任的前任這麼讓人嫉妒?

戀愛中的人們總會避免提及自己的前任以及自己的性經曆,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止伴侶的嫉妒[1]。專一、排他,是戀愛關系最主要的特點,而前任的出現,卻破壞了這種排他性和專屬感。

具體來講,現任的前任讓人嫉妒的原因可以歸為一下三點[2]:

1.自我感覺受損

當你發現對象的前任又帥氣、學曆又高的時候,可能很難不懷疑人生:ta是怎麼看上我的啊?原來ta是和這麼優秀的人交往的,我們會不會根本不是一路人?沒那麼優秀的我,值得ta的愛嗎?

研究結果發現,伴侶的前任很容易讓我們産生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比較的内容通常是學業背景、工作、愛好等等,但除了這些之外,最最重要的比較次元是外表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當伴侶的前任長相好看、身材好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容易有危機感,更覺得自己不夠好。

2.感覺到的獨特性降低

原本戀愛是兩個人的你侬我侬、互訴心意,但一想到伴侶可能也和前任做過所有這些甜蜜的事兒,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本來你可能把伴侶的喜歡歸因于自己的很多優點,可是想到伴侶曾經也這般喜歡過别人,你會不會有些難過?

TA已經和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伴侶的前任的出現可能會讓我們覺得目前的戀愛關系的獨特性(uniqueness)下降,也可能會讓我們覺得目前的關系沒那麼親密和特别。

3.不确定性增加

伴侶的前任會讓我們對目前的這段關系産生很多質疑和猜測。

當看到伴侶和前任的合影時,我們會忍不住質疑——“我們現在是否像他們當時那樣開心呢?我們能拍出這麼甜蜜的照片嗎?”會猜想目前的這段關系是不是不夠好、不夠親密。

“你們一起經曆了這麼多,你真的放下ta了嗎?”

不确定性可能還來自于對伴侶是否真正放下了前任的質疑。

“如果之前的那段關系最終潦草收場,我們倆就能一直走下去嗎?”

我們甚至可能也會對目前的關系失去信心。

社交媒體怎樣加重這種嫉妒?

如果個體不滿足于他們對伴侶的了解,他們可能就會想方設法地解決這種差距。而社交媒體正提供了一種了解伴侶的“完美”管道,也提供了嫉妒滋生的絕妙平台。

社交媒體的這四種特點“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伴侶的一切,進而促進了嫉妒的産生[3]:

1.易得性

隻需輕點幾下,一個人的過往和人際網絡都呈現在你面前。

2.生動性

社交媒體上的資訊不僅包括文字,還有照片、視訊、音頻、連結。也許知道現任和ta的前任交往了三年這個資訊,并沒有什麼實感,但當看到ta曾經送給前任的禮物的照片時,你可能很難抑制住心中的嫉妒。

3.曆史性

即便你删了過去秀恩愛的朋友圈,微網誌和知乎的點贊記錄可能仍然會把你出賣。網際網路将你生活裡每一瞬細小的足迹都清晰地記錄了下來,無論多麼遙遠的瞬間,都可以生動地呈現在你面前,擾亂當下的心緒。

4.隐蔽性

隻要足夠小心,你可以把對方的社交媒體翻個底朝天而對方全然不知。甚至在伴侶沒有主動告訴你的情況下,可以(偷偷)找到ta的微網誌小号,ta前任的微網誌,和ta前任的現任的微網誌...網際網路給了我們隐藏自己的機會,去盡情滿足我們那危險的好奇心。

TA已經和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然而,在社交媒體滿足“窺探欲”的同時,我們卻容易忘了它與真實世界的不同。人們總是傾向于将生活中最光鮮、最印象深刻、最動情的時刻po出來,這會使得伴侶的前任以及他們的那段關系看起來更理想化,進而讓我們更有威脅感。

嫉妒的後果

在因為社交媒體的内容嫉妒後,一部分人會選擇探索更多的資訊:

“我想知道為什麼、怎麼發生的、什麼時候,然後我就可以忘了這件事。”一位被調查者這樣說[2]。

但其實,當我們因為不能被滿足的好奇心,不斷地尋找伴侶的前任在社交媒體上留下的蛛絲馬迹時,搜集到的資訊可能會引發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嫉妒。本來隻是看到了他們共同生活的片段,但當知道了他們是怎麼在一起的、這段戀情被多少人熟知等等資訊後,能引發嫉妒的元素隻會越來越多。

而嫉妒對一段關系有着很多負面影響[4]:

在個體層面,嫉妒會導緻抑郁的情緒狀态,并且有低人一等(inferiority)的感覺;

在關系層面,嫉妒也會導緻威脅、監視,甚至是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包括指責謾罵、身體暴力、強迫發生性行為等,并且可能最終導緻分手。

TA已經和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當然,嫉妒的産生也不是一無是處,它給了我們一個坦誠溝通的契機。

有些人會采取如主動溝通、分享手機密碼等政策來應對自己和伴侶的嫉妒,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信任感、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寫給正在嫉妒的你

對過去關系的想象和由此帶來的猜疑和嫉妒,不僅會讓我們自己感到心累,也會讓我們忽視伴侶的真心。作出改變的第一步是要意識到:伴侶和ta的前任的這段關系發生在我們無法改變的過去。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可能美好、可能不堪、可能充滿遺憾,和自己的過去一樣,伴侶的過去也同樣需要尊重和放下。

重要的不是我們過去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現在的心意和選擇。

并且,我們還要意識到,自己和伴侶的前任并不是“競争”的關系。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同對方比較,但每段關系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的價值也絕不能通過社交媒體上所呈現的客觀名額來衡量。

發生在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是以,也許我們應該及時停止在社交媒體上的“搜集查證”,當好奇心膨脹忍不住點開搜尋框時,不如想想眼前的關系和夫妻,想想你所在意的事情離你有多遙遠。如果實在忍不住,暫時把軟體卸掉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TA已經和前任老死不相往來了,可我還是嫉妒得要死

當然,當心中嫉妒的火焰無法消解時,積極和伴侶溝通永遠是最好的選擇,隻是,注意不要過多地追問過去的細節,不然得到的資訊可能會再次傷害到自己,給嫉妒發展延續的空間。

最後,請珍惜當下吧,愛意就在每個稍縱即逝但可以永恒蔓延的瞬間。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M., Kunkel, A., & Dennis, M. R. (2011). “Let’s (not) talk about that”: Bridging the past sexual experiences taboo to build health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8, 381–391. doi:10.1080/00224499.2010.482215

[2] Frampton, J. R., & Fox, J. (2018). Social Media’s Role in Romantic Partners’ Retroactive Jealousy: Social Comparison,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Social Media + Society, 4(3), 205630511880031. doi:10.1177/2056305118800317

[3] Tokunaga, R. S. (2011). Social networking site or social surveillance site?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interpersonal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 705–713. doi:10.1016/j/chb.2010.08.014

[4] Tandon, A., Dhir, A., & M ntym ki, M. (2021). Jealousy due to social medi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of social media-induced jealousy. Internet Research, 31(5), 1541–1582. doi:10.1108/INTR-02-2020-0103

作者 | 咕噜咕噜

編輯 | Zen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