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檔案賦能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内江實踐

作者:威海市檔案館

一件檔案,幫小劉找回了“80平方米的房子”。小劉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雲頂鎮雲峰村村民,他和哥哥原本居住在宅基地面積180平方米的老土坯房裡,後來土坯房垮塌了。2000年小劉的哥哥申請修建100平方米新房時,給他保留了80平方米的老宅基地面積,待他日後建房。2020年12月,小劉準備申請建房時,和村民鬧得不愉快。村民認為:“你哥已經用宅基地建了房,憑什麼你還可以建?”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小劉在村檔案室查到了2000年那份老宅基地面積分割備案材料,上面清楚地寫明:“僅用老宅基地面積中的100平方米,還有80平方米待用!”“鐵證如山”面前,事情得到圓滿解決。一件檔案,幫老曾找回了“被偷走的那兩年”。那一年,内江市市中區史家鎮龔家社群的老曾到了退休的年齡,依規去辦理退休。但在辦理退休時,他竟然發現身份證出生年月和檔案登記不一緻,工作履曆表登記年齡比實際年齡小2歲,故而他還要“推遲”兩年才能退休。老曾不服。之後,他輾轉市警察局、區人社局、區檔案館、派出所等多個機關,可均未找到能證明其真實年齡的檔案。最後,他在龔家社群檔案室保管的1978年版老戶籍檔案裡找到了真實年齡資訊。經有關部門核實後,老曾“被偷走的那兩年”回來了,進而得以順利退休。這,正是内江市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縮影。

内江市位于成都、重慶腹心地帶,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家鄉,盛産甘蔗、白糖和蜜餞,故有“成渝之心、大千故裡、甜城内江”的美譽。2019年12月,内江市被國家檔案局确定為第一批“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整體試點地區之一。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内江市立足本地實際,以檔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試點為基礎,以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為契機,創新檔案工作體制機制,聚焦“富、活、服”,積極發揮檔案參考憑證作用,走出了一條檔案賦能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内江之路。

抓實“富”字推動村級檔案室走向全域化

2021年10月28日,在内江市市中區永安鎮尚騰新村,内江市委副秘書長、市檔案局局長付德健率執法人員對這裡的村級檔案管理是否符合規範、是否符合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要求等情況進行檢查。

“村民的檔案意識增強了,檔案資源越來越豐富,村裡最近又新添了一些實物檔案。”見到付德健,尚騰新村村幹部潘俊良高興地分享村檔案室裡的“新寶貝”——一輛老式自行車。

“富”,是内江村級檔案室的代名詞。

為形成檔案工作合力,推動村級檔案“富”起來,内江着力建構“市、縣(市、區)、鎮(街道)、村(場鎮社群)”四級關聯機制,即:市檔案局、市檔案館關聯,認真履職、主動作為;縣(市、區)檔案局根據市檔案局督導要求,組織所轄鎮、村一體推進試點工作;鎮(街道)組建“業務骨幹隊”;村級檔案幹部全力抓,制定村級檔案收集整理目錄(清單)。

檔案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項工作,農村基層幹部要如何精準做好檔案工作?

付德健道出了“内江秘訣”:内江創新編制了6則通俗易懂的“村級檔案順口溜”。一則則耳熟能詳的順口溜,為做好村級檔案工作提供了指南。村幹部逐漸成長為“會幹、能幹、精幹”的檔案業務能手,做起檔案工作來得心應手。

走進内江各村級檔案室,人們既能看到一卷卷整理規範的文本卷宗,也能看到一張張承載村民記憶的老照片,還能看到一件件具有曆史記憶的老物件。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内江村級檔案室走向全域化,鄉鎮、行政村建檔比例達100%。

聚焦“活”字推動村級檔案室走向多元化

2021年10月28日下午,在内江市東興區高梁鎮楊嶺村鄉村振興館内,村幹部鄧利軍正熱情地向一批前來參觀的客人介紹村裡的情況。從楊嶺村的産業發展到生活變遷,從鄉賢志士到組織建設……鄧利軍講得眉飛色舞,客人聽得津津有味。

這是一個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村級檔案室。整個檔案室分為兩層,第一層主要陳列展示楊嶺村的村情史料,第二層主要儲存楊嶺村的檔案資料。

“這裡既是展覽館,也是檔案室。”鄧利軍一語道出村級檔案室功能的靈活性。

“活”,是内江村級檔案室的又一個形容詞。

“一方面,我們要突出村級檔案室的便民性、實用性;另一方面,我們還力求村級檔案室功能多元化。”付德健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内江全面更新村級檔案室軟硬體設施,實作村務管理、土地确權、戶籍管理等涉農檔案資料收集齊全、規範整理。針對綜合條件較好的村還開展了檔案數字化工作。

付德健說:“我們十分注重挖掘内江地域特色,做好‘檔案室+’文章,使村級檔案室成為内江文旅融合的一種新業态。”

東興區白合鎮丈雪村是明末清初著名高僧丈雪的家鄉。丈雪村在做好檔案規範整理的同時,依據丈雪對農業發展的積極貢獻,打造了“丈雪農耕文化陳列室”。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曾是一個小漁村。古宇村深入挖掘自身“美麗漁村”曆史,打造出村級“魚博物館”,展示了獨特的“漁村文化”。威遠縣向義鎮四方村是一個盛産無花果的美麗鄉村。四方村結合自身特色,打造了集無花果文化館、民俗博物館、四方村村史館、村文化陳列館為一體的村級檔案室。

一個個具有内江地域文化特色、集村史展示與鄉村文化旅遊景點的多元化村級檔案室在内江遍地開花,成為内江一道道靓麗的風景線。

做好“服”字推動村級檔案室走向親民化

“你是不是想賴賬不還?”面對兒媳的“質疑”,威遠縣嚴陵鎮紅星村村民李清(化名)“百口莫辯”。

原來,幾年前,村裡修建高速公路征地時,李清向兒媳借了1萬塊錢購買社保,承諾征地補償款到賬後就還給她。2019年底,在外打工的兒媳聽說補償款已經到賬幾個月了,但李清卻隻字未提還錢的事,以為婆婆想賴賬不還,婆媳之間鬧起了沖突。

“拆遷的錢根本沒到賬……”李清也很委屈。事情鬧到了村委會,村幹部通過查閱村裡留存的檔案,發現李清上報的銀行賬号有誤,是以補償款才遲遲沒有到賬。據此,村裡為李清重新上報了銀行卡資訊,一周後補償款到賬,李清如約把錢還給了兒媳。

一件檔案,找回了“沒到賬的拆遷款”,化解了婆媳之間的沖突。“沒想到檔案這麼管用,幫了我大忙……”經過這件事,李清對檔案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服”,是内江村級檔案室的另一個形容詞。

檔案是曆史發展的留痕和見證,也是服務民生、助力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憑證和依據。目前,内江市已形成鄉村治理、民生保障、土地确權、脫貧攻堅、鄉風民俗等檔案20.2萬餘卷47.9萬餘件。在推進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内江市緊緊圍繞“服”字,着力盤活沉睡的檔案資源,打造了一個個村級檔案科學管理、便捷利用的檔案管理平台,極大提升了檔案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五皇村以村級檔案為依據,挽回了集體經濟損失。威遠縣龍會鎮五皇村利用上級資金修建了養魚場,并将這一集體資産對外承包經營。但在承租過程中,業主因收益不好,不交納承包費、不退還養魚場,問題拖了近一年仍未解決。于是,五皇村村“兩委”根據村檔案室保管的承包協定合同,有理有據地解決了沖突糾紛。

紅光社群通過村級檔案維護了村集體合法權益。由于修建水電站,當地政府把東興區新江街道紅光社群的荒蕪土地定為了國有資産。紅光社群居民依據1954年河灘土地上交農稅憑據,确認這塊土地實為集體資産,紅光村是以獲賠土地補償款300餘萬元。

翻看檔案利用登記簿,從土地确認到社保補繳,從年齡确認到房屋批建……全市村級檔案室平均每年為群衆提供檔案查閱利用服務超過1萬人次,化解沖突糾紛2000餘件(次)。一樁樁、一件件案例,雖然看似都是瑣碎小事,但服務的是民生,凝聚的是民心,築牢的是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石”。

檔案存記憶,曆史鑒未來。如今,在内江,檔案意識已深入千家萬戶,檔案工作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群衆成為最大受益者。

文章來源:《中國檔案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