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文/水新營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時,除元帥外,各級将官、校官、尉官等軍銜前都冠以軍兵種名稱。其中,在開國中将這個重要的群體中,羅舜初、方強、劉道生、周希漢、頓星雲、陶勇、康志強、趙啟民、周仁傑、方正平、彭林、劉昌毅、饒守坤等13名進階将領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将軍銜。

海軍上司4人:羅舜初、方強、劉道生、周希漢

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海軍上司機構中有4人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将軍銜。他們是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方強,海軍副政治委員劉道生,海軍參謀長周希漢。其中,方強、劉道生正在蘇聯學習。

羅舜初,1914年12月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春參加上杭農民暴動,同年冬參加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1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曆任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參謀,紅四方面軍司令部二局科長、代局長、軍委二局副局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羅舜初曆任八路軍總部作戰科長、第1縱隊參謀處處長,山東縱隊參謀處處長,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魯中區委書記等職。解放戰争時期,曆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40軍政治委員、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羅舜初任海軍參謀長,在人民海軍初創期間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1952年3月起任海軍第二副司令員。1958年負責上司組建海軍艦艇、水中兵器、航海、水聲、工程設計、衛生勤務六個專業研究所及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以後為研制飛彈,參與組建海軍技術部和海軍試驗基地。同年7月經毛澤東準許,由羅舜初等四人組成上司小組,負責中國海軍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的總體設計工作。1963年後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長,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兼國防科委副主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組組長。為海軍建設和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5年9月,羅舜初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1年2月24日在沈陽逝世。

方強,1912年2月生,湖南平江人。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7年9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1928年初參加工農革命軍。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5軍連政治委員、3師黨委秘書,安源煤礦勞工糾察大隊黨代表,紅3軍團第1師2團政治委員,中央警衛團政治委員,紅22師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第9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方強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黨務委員會副主席,八路軍軍政學院教育長,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長,八路軍留守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日戰争勝利後赴東北,任合江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東滿軍區獨立師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7軍副軍長、44軍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方強任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3年春任海軍第三副司令員,分管潛艇部隊與海軍航空兵部隊的組建工作。1955年8月赴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1957年10月畢業回國後,任海軍副司令員兼海軍軍事學院院長、政治委員。1960年後任國防工業委員會秘書長兼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63年9月起任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海軍副司令員等職,為建立人民海軍和發展造船工業付出了畢生心血。

1955年9月,方強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12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

劉道生,1915年5月生,湖南茶陵人。193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并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曆任紅8軍政治部青年部部長、粵贛軍區師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幹部團營政治委員、紅3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紅6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劉道生任八路軍第120師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冀察軍區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察哈爾軍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察哈爾省委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3兵團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劉道生任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57年8月入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後任海軍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并先後兼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海軍航空兵部司令員。在30多年的海軍上司工作中,他與其他海軍上司人一道,為加強海軍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為捍衛祖國的領海主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5年9月,劉道生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95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周希漢,1913年8月生,湖北麻城人。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9軍、31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等職。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左起:羅舜初、方強、劉道生、周希漢。

全面抗戰爆發後,周希漢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司令部作戰股股長、補充團參謀長,第386旅參謀長,第386旅兼太嶽軍區南進支隊司令員,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抗日戰争勝利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0旅旅長、第二野戰軍第13軍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周希漢任解放軍第13軍軍長兼滇南衛戍司令員。1951年1月入軍事學院學習。後任解放軍海軍參謀長,參與指揮擊沉國民黨海軍護衛艦“太平”号戰鬥、解放一江山島戰鬥和遼東半島抗登陸軍事演習。1958年12月後任海軍副司令員、顧問。他組織并參與了中國第一次飛彈試驗;參與并籌劃了總參組織的以原子戰争為背景的陸海空三軍聯合演習等諸多大事,為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傾注了大量心血。

1955年9月,周希漢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

海軍航空兵上司1人:頓星雲

1952年9月6日,海軍航空部(後改稱海軍航空兵部)在北京成立,首任司令員頓星雲。在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時,頓星雲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将。

頓星雲,1912年2月生,湖北石首人。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3軍連長,紅2軍團第4師12團營長、6師16團團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頓星雲先後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5團副團長、714團團長,獨立1旅715團團長。解放戰争時期,任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副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獨立4旅旅長、第一野戰軍第2軍副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頓星雲任解放軍第5軍政治委員兼新疆伊犁軍區政治委員和中共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委員會書記。1952年9月任海軍航空兵部司令員。他努力貫徹落實毛澤東的訓示,為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保證了海軍航空兵部隊在戰鬥中不斷成長。後任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顧問。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頓星雲

1955年9月,頓星雲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5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東海艦隊上司2人:陶勇、康志強

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海軍下設兩大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同年8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決定,原華東軍區海軍、中南軍區海軍,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于1955年10月24日正式更名)、南海艦隊(于1955年10月24日正式更名);北海艦隊暫不成立。東海艦隊負責人陶勇、康志強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将軍銜。陶勇、康志強是東海艦隊的首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不過,授銜時,陶勇、康志強的職務仍為原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

陶勇,原名張道庸,1913年1月生,安徽霍邱人。192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參加遊擊隊。1932年5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11軍第32師班長、排長、連長,紅四方面軍第4軍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等職。随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陝北後,任紅9軍教導師師長。

全面抗戰爆發後,陶勇調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參謀長,後任第2支隊4團團長。期間,陳毅為其改名,略掉張姓,取原名“道庸”之諧音稱“陶勇”。1939年10月後任新四軍蘇皖支隊司令員、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司令員、第1師3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蘇浙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抗日戰争勝利後,任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1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23軍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陶勇任解放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争,任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2年回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東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等職。1963年5月兼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長期在海軍擔任上司工作,為建立強大的人民海軍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5年9月,陶勇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集團迫害,于1967年1月21日在上海去世。

康志強,1912年8月生,江西興國人。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1軍團第4軍12師35團排長、連長,新編第6師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2師4團連政治指導員、團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康志強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大隊大隊長。後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9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第344旅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10旅政治委員、第9旅政治委員兼淮北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和中共地委書記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9旅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21軍政治委員等職。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左起:陶勇、康志強。

新中國成立後,康志強任華東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12月起,任海軍東海艦隊政治委員,海軍北海艦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副政治委員等職。他長期從事海軍部隊的政治工作,參與人民海軍筚路藍縷的創業曆程,為海軍的發展壯大作出重要的貢獻。

1955年9月,康志強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11月1日病逝于北京。

南海艦隊上司3人:趙啟民、周仁傑、方正平

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時,南海艦隊負責人趙啟民、周仁傑、方正平等3人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将軍銜。同東海艦隊上司一樣,授銜時,趙啟民的職務仍為原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仁傑為原中南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方正平為原中南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其中,周仁傑正在解放軍政治學院進階幹部文化速成班離職學習。

趙啟民,1910年9月生,陝西藍田人。192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2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後在國民黨軍中從事秘密工作。1932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陝西泾陽遊擊隊第三中隊隊長,紅26軍第2團排長、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8 師參謀主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科長,延長縣軍事部部長,宜延軍分區代司令員,獨立第2團團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趙啟民任新四軍第4支隊8團參謀長、第5支隊參謀長兼10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2師5旅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34軍政治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趙啟民任華東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南海艦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海軍副司令員兼國防科委副主任等職。他長期從事海軍部隊的政治工作,為建設人民海軍作出重要的貢獻。

1955年9月,趙啟民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1997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

周仁傑,1912年5月生,湖南茶陵人。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8軍第23師連長,紅6軍團第17師營長、團參謀長、團長、16師師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周仁傑任陝甘甯留守兵團警備2團團長。抗日戰争勝利後,任晉察冀軍區冀中縱隊第1旅旅長、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3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8軍副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周仁傑任中南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抗美援朝初期,為保障東南沿海安全,經過幾年努力,初步建成了東南沿海海岸防禦體系。1954年5月進解放軍政治學院進階幹部文化速成班學習,1956年6月進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進階班學習。1958年秋于海軍學院畢業後,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南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等職。1964年後,他在部隊推廣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衆性的大比武練兵活動。1975年,他深入潛艇部隊,周密制定方案,指揮海軍潛艇首次跨出第一島鍊進入太平洋訓練,探索穿越島鍊的訓練方法和經驗,開創海軍艦艇部隊訓練由近海伸向遠洋的先河。

1955年9月,周仁傑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1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方正平,1909年8月生,湖南平江人。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3軍團第6師排長、第2師連政治指導員,第4師12團特派員、師特派員,紅軍大學第二科政治委員等職。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左起:趙啟民、周仁傑、方正平。

全面抗戰爆發後,方正平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大隊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1團政治委員,平漢支隊政治委員,第5師13旅、15旅政治委員,鄂豫皖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鄂豫皖湘贛軍區第六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中原軍區第2縱隊參謀長,後任鄂豫陝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軍區副政治委員,桐柏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58軍政治委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方正平任解放軍第21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南海艦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南海艦隊政治委員。1965年8月,參與指揮“八六”海戰,擊沉國民黨海軍獵潛艇“劍門”号、“章江”号,取得以海軍快速輕型艦艇編隊近戰夜戰、密切協同,以及集中優勢兵力達成的一次殲滅戰。1975年後任東海艦隊政治委員、海軍副政治委員等職。

1955年9月,方正平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4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

海軍基地上司3人:彭林、劉昌毅、饒守坤

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時,還有三位海軍基地一級負責人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将軍銜。他們是海軍旅順基地政治委員彭林、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劉昌毅、海軍淞滬基地原司令員饒守坤。其中,饒守坤正在解放軍政治學院進階幹部文化速成班離職學習。

彭林,1914年6月生,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2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湘贛兵工廠政治委員,湘贛省工會委員長,湘贛軍區總醫院政治委員、保衛局局長,紅6軍團第17師團政治委員、師副政治委員、模範師政治委員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彭林任中共浙西特委組織部長,浙東遊擊縱隊大隊長、支隊參謀長、支隊長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2旅政治委員、膠東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32軍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彭林任鐵道公安部隊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海軍旅順基地政治委員、海軍航空兵部政治委員、海軍顧問等職。為海軍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5年9月,彭林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2002年7月24日在山東青島逝世。

劉昌毅,1914年11月出生,湖北紅安人。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4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4軍第10師28團排長,第12師36團連長、營長。1932年随紅四方面軍入川,任紅9軍第27師76團副團長、團長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劉昌毅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後任八路軍青年抗日縱隊第3團參謀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3縱隊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太行軍區南下第6支隊司令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3旅旅長、副司令員,鄂西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5軍副軍長等職。

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13名海軍中将

◆左起:彭林、劉昌毅、饒守坤。

新中國成立後,劉昌毅任鐵道公安部隊副司令員,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司令員,青島基地司令員,北海艦隊司令員等職。1966年起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在海軍任職期間,他積極參與上司了海軍部隊的各項建設。

1955年9月,劉昌毅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9年11月1日在廣州病逝。

饒守坤,1915年9月生,江西德興人。193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2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6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10軍56團班長、排長、連長、營長,閩北獨立師2團團長,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等職。

全面抗戰爆發後,饒守坤曆任新四軍第3支隊5團團長,軍部教導大隊大隊長,第5支隊8團副團長、15團團長,第2師5旅13團團長,淮南軍區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解放戰争時期任蘇中軍區獨立旅副旅長、旅長,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18師師長,先遣縱隊副司令員兼第7支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30軍副軍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饒守坤先後任華東軍區海軍第7艦隊司令員、吳淞要塞區司令員、淞滬基地司令員等職。1954年春起先後入政治學院、軍事學院和海軍學院學習。後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北海艦隊司令員等職。1980年1月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在人民海軍的衆多開國将軍中,饒守坤也是唯一一位擔任過大軍區司令員的進階将領。

1955年9月,饒守坤被授予海軍中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5年、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6年9月14日在山東濟南逝世。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