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川籍青年文學評論家趙依《物色》出版:文學評論要得“文章之法”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文學評論是文學生産和文學生态中的重要環節。如何做一個好文本的理想讀者,對于科班出身的文學評論者,趙依的回答是,“對我而言,文學評論起碼要有一定的學理和來路,有敏銳的洞見和問題意識,飽含真誠與善意,懷揣自我在時代語境中的共鳴,同時本身也要得‘文章之法’,寫得像樣。”

川籍青年文學評論家趙依《物色》出版:文學評論要得“文章之法”

趙依

趙依,四川成都人。出生于1989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從事理論評論和小說創作,曾任魯迅文學院助理研究員、《人民文學》雜志社編輯,現供職于《中國作家》雜志社。2022年1月,趙依的文學評論集《物色——文學的次元與辨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

川籍青年文學評論家趙依《物色》出版:文學評論要得“文章之法”

“物色”取自典《文心雕龍》“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物色》收錄了趙依近十年間創作的文學評論。分為三部分:“視界·現象”從近年的文學前沿現象切入觀察、生發思考;“視點·現場”對創作的最新成果進行考辨,研判特點與流向;“視域·回望”則通過重回文學源頭昌明中國文學的價值譜系。在第二部分的現場研究,可以看到趙依對阿來《雲中記》、周曉楓《星魚》等作品的研究。此外還收入 《“微”察秋毫——淺談微小說與微閱讀》《“90後”的新媒體文學生活》《“90後”寫作如何敞開?》《淺析魯迅文學精神在青年寫作中的缺失》《從仙俠傳統看網絡文學的“正名”問題》等文章。從中可以清晰看到趙依對當代中國文學有着自己獨到的觀察和見解。

“物色”這個概念涵義豐富。趙依解釋說,它首先取自中國古典文論經典《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講了自然對文學的影響和作用,談了《詩經》《楚辭》漢賦和晉、宋作品裡的自然與人的精神關系,總結了結合自然物象寫作的原則和方法,用今天的理論來描述,大概就是自然文學、生态文學,内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現代漢語中,“物色”指尋覓、擇選,需要動作發出者帶着某種标準去審視、探求。

川籍青年文學評論家趙依《物色》出版:文學評論要得“文章之法”

“植根于人性的豐富存在并由此進入一個個文學的世界”

除了寫文學評論,趙依還是一名文學創作者。她的小說曾獲“華語青年作家獎”短篇小說提名獎、《北京文學》優秀新人新作獎、《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說獎等。 對于創作與評論之間的關系,趙依有自己的體會,“小說提供直接性的經驗,評論則是提供方法和理論,一日三餐,會吃和會做同樣重要,它們大約是能互相砥砺的,但對于個人,先成為大廚還是先成為美食家,各有各的契機。無論是文本本身,還是意義層面,小說和評論不會互相替代,而維系它們的多聲部,需要經由文學普遍的精神性力量抵達源源不斷的創造。”

要把文學評論寫好,并不容易。趙依也有自己的心得,“我寫文章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持有一種對話意識,這可能來自于古典文學的對話傳統,我也寫過嚴羽《滄浪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的一些讀劄,文中想要光大的就是這種對話精神。我的評論工作大部分是建立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在細讀、複讀和分析的過程中不斷校正自己、傾聽作家聲音,以期從閱讀經驗出發,在經驗的對話、校正中來尋找确認。”

這是趙依的第一本文學評論集,得到李敬澤、邱華棟、謝有順、劉大先等資深文學評論家的關注。在李敬澤看來,“一位年輕的評論家尋找和錘煉自己的目光:她是敏感的,唯其敏感,她的目光中有一種珍貴的緊張猶疑,如琴弦顫動。有的評論家的思想是一條直線,而她的那條線波動缭繞,似乎她不是在抵達某個目的,而是在想象和探索某個空間。願她永遠這麼緊張這麼猶疑,正是以這種小心翼翼、專注和好奇,物色之微被辨析,世界與藝術之妙被窺看。”

邱華棟則贊賞“趙依選擇植根于人性的豐富存在并由此進入一個個文學的世界,用智慧、公允和充盈的悲憫與勇氣去潤澤精神領域,洞見不斷生長的新的文學質素——雅正立場中論事衡文,本色當行且不失靈動,有根基的學問、有來處的文字存乎于對自我的嚴格錘煉,而文學給予人的永無窮盡的力量、鼓舞和可能性,我們也能從趙依的小說創作中有所體悟。”

謝有順則說:“趙依所了解的當代文學,既是具體的作家作品,也是一道正在秘密流轉的精神潛流,她與之對話,亦心存警覺。‘觀水有術,必觀其瀾’,那些細微處的轉折和用心,往往藏着新的文學想象和審美流變,而這正是《物色——文學的次元與辨別》一書最想辨明和确證的景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