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為什麼指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這本小說基本上接近史實,但為了小說的藝術性,也插入了孫先生的個人加工藝術。

試想,想要帝天下千世萬世的始皇帝怎麼可能不顧江山安危,而下這樣奇怪的一道指令呢??

秦始皇為什麼指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大秦帝國》)

其實,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法家的理論并沒有完整地為這個大秦政權奠定過完整的執政理論基礎,這是秦國滅亡的内因,到底是行百家之術,還是獨尊法術,就爆發過一次“焚書坑儒”事件。

以編戶齊民來剝奪民力的大秦帝國,靠的是通過剝奪群眾勞動果實,來實作供養中樞的這一條道路,這一種道,這一種治國方式,也可以說是小說裡面經常所說的“以力證道”,要講究的是拳頭大,嘴巴大。

但是,一旦這種力量衰亡的時候,也就是他滅亡的開始。

是以說,大秦從方圓千裡的王國轉變為方圓萬裡的帝國之後,為了防衛國家的萬裡邊疆,他的國防政策,也就相應地從“守内虛外”轉向了“守外虛内”的軍事戰略,而所謂的關東問題,在秦始皇時代時,永遠都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一個軍事問題。

秦始皇為什麼指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國家講究制度建設)

是的,六國舊貴族當然不甘心亡國,他們肯定會在關東興風作浪,但并不代表着始皇帝會把大量的軍事力量放在關東來鎮壓地方,前面所說的,關東問題,始終是一個政治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如何安撫住關東群眾,讓他們不起來造反,就成了最主要的、最先行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已經屬于政治範疇了,是休養生息還是繼續剝奪,是無為而治還是編戶齊民,當然秦始皇都選擇了後者。

大秦滅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偶然因素也要注意,那就是項羽的破釜沉舟,其實當時的反秦力量,也是一盤散沙。?

秦始皇為什麼指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秦大将王離和章邯在河北圍住反秦隊伍趙王歇的時候,反秦隊伍中“土匪性”也顯現得一幹二淨,見了好處就上,死道友不死貧道的這種觀念大行其道。

義帝不願意救,反秦諸候也不願意去救,隻是趙請數救,義帝才不得已派了宋義、項羽北上救趙。

但是宋義走到一半的時候,他也不願意去救了,後來項羽誅殺了宋義,剝奪了他的軍權,這才有了九戰九勝的巨鹿之戰。

項羽奪權,可能是範增獻計,因為這是壯大自身力量的最好方式,你不救那是你失去了道義,那你就該死,而我去救,那我就得到了“道義”的标榜,殺死你,就是應該的。

而項羽奪權了之後,那他也隻能一條道走到黑,他必須去救趙,否則也失去了道義,隻是沒想到,他勝了,是以說,這是一個偶然因素。

秦始皇為什麼指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二世皇帝胡亥)

而此時的秦國,已是二世皇帝在位,也仍然是方圓萬裡的帝國形态,這些反秦隊伍能推倒大秦的江山,可真謂是奇迹。

因為帝國雖方圓萬裡、強大無比,但帝國朝堂上的派系大打出手,互相殘殺,也破壞了帝國内部的制度,無限削弱了帝國的力量。

制度從内部崩潰,則是秦帝國滅亡的第二主因。而當時身在南嶺的趙佗,一看到朝堂這樣的架勢,他根本不想去趟這一趟渾水,其實是我我這也麼幹。

如果隻是一兩場戰役的失敗,那還尚有可為,制度一旦崩潰,則是整個政權滅亡的開始,曆朝曆代都是這樣,秦漢唐都是這樣,是以趙佗也沒辦法救。

是以說,秦始皇根本沒有下過這一道指令,而是趙佗經過利弊分析之後不去救的這麼一個結果,後人就穿鑿附會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