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氏春秋·季冬紀》之 士節:一位值得敬佩的義士

作者:千頃雲閣
《呂氏春秋》是在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

01

“二曰: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有如此者,國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國,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務求此人也。賢主勞於求人,而佚於治事。

齊有者,結罘①罔,捆蒲葦②,織萉③屨,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④見晏子曰:「願乞是以養母。」晏子之僕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於利不苟⑤取,於害不苟免。今乞是以養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⑥之,辭金而受粟。有間,晏子見疑於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⑦?」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將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⑧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當乞是以養母焉。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⑨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⑩而從,造於君庭,求復⑪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託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託。」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託。其友謂觀者曰:「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將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齊君聞之,大駭,乘馹⑫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① 罘[fú]:捕兔網。泛指狩獵用的網。

② 葦:葦。

③ 萉[fèi]:麻。

④ 踵門[zhǒng mén]:親自上門。

⑤ 苟:貪求。

⑥ 遺:贈送、給予。

⑦ 適:往、至

⑧ 勉:通“免”。

⑨ 伉[kàng]:對敵,抵擋。

⑩ 笥[sì]:一種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

⑪ 復:返、還。

⑫ 馹[rì]:也叫傳(zhuàn)車。古代驿站用來送信的車。

02

士者,都是很有原則的人,他們為人處事的準則就是道義和氣節。隻要是符合道義,就算明知有災禍,也不會躲避;即使大難臨頭,也不會考慮一己之私。為了道義可以赴死,而且視死如歸,沒有絲毫畏懼。

這樣的人,自然不會趨炎附勢,即便是一國之君想與之為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貴為天子,都不能讓其俯首稱臣。

大到治理天下,亦或是治理一方諸侯,必定離不開這樣的人。有志于建功立業的君主,也就不得不招攬這樣的賢士。是以,真正的賢君往往都費盡心思地招攬賢士,而不用插手具體的事情。

《呂氏春秋·季冬紀》之 士節:一位值得敬佩的義士

齊國的北郭騷報答晏嬰的故事反映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起晏嬰(史稱晏子)估計很多人都知道,比較著名的故事,就是“晏子使楚”了,在國小課文中就學過。晏子憑借過人的才智,巧妙地化解了楚國國君對自己身高的嘲弄,通過“”的例子,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晏子曆經齊國三代國君,不僅是外交家,而且還是品德高尚的治國賢臣,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論道:

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呂氏春秋·季冬紀》之 士節:一位值得敬佩的義士

當時齊國有個叫北郭騷的人,以編織漁網、捆紮蒲葦、織草鞋為生計,來贍養母親,但收入微薄,以至于難以度日。

因為仰慕晏子的仁德大義,于是登門拜見晏子,施禮道:“因小人不忍老母挨餓受苦,又仰慕先生的仁德,特來相乞,希望能在先生這裡讨些過活之物,以贍養老母”。

晏子的仆人認得北郭騷,知道這也是一個孝子賢士,于是跟晏子請道:“這北郭騷是齊國的賢人,不僅多有孝心,而且恪守道義,不阿附權貴,即便天子相召,也不會俯首稱臣,就算是諸侯國君相邀,也不願屈身為友。此人但憑道義做事,不貪圖一己私利,更不會畏懼禍患而貪生逃避。如今登門拜見,有求于先生,不僅是為了養親盡孝,也是因為仰慕先生的仁德道義,請先生一定要幫他一把”。

晏子本就是體恤百姓,樂于解囊相助的人,又聽說這是一個極有道義的賢士,于是便命人把倉中的糧食和府庫中的錢财取來給他,但北郭騷不拿分文錢财,隻收下了糧食。

《呂氏春秋·季冬紀》之 士節:一位值得敬佩的義士

不久以後,晏子因為被齊國國君猜忌,于是出逃避難。在經過北郭騷家的時候,便登門辭别。

北郭騷知道晏子到自己家來了,于是趕緊沐浴更衣,梳洗之後才出來拜見晏子,見晏子行色匆匆,便問道:“夫子這是要去哪裡呀?”

晏子回答說:“我被國君猜忌,要出逃避禍,路過這裡,特來辭别。”

北郭騷說:“那先生好自為之吧。”

晏子告别之後,匆匆上車出城去了。晏子坐在車上,沉吟許久,而後歎息道:“我出逃避禍,難道不應該嗎?當初施舍糧食與他,卻不得其人,怪我沒看懂所謂的義士啊!”

看着晏子的車走遠了,北郭騷找來自己的好友,托付道:“我因為仰慕晏子的仁德大義,是以先前才登門請求,乞來了糧食來贍養老母。我聽人言:‘如果别人贍養了你的父母,那就可以為了他捐軀赴死’。如今晏子被君王猜忌,不得已而出逃,我打算用自己的死,來為晏子辯白”。

于是穿戴整齊,請他的朋友拿着劍,提着竹簍,跟他一起來到國君的庭前,請求國君能讓晏子回來,說道:“晏子是天下公認的賢人。晏子要是離開了,别的諸侯國看到齊國沒有了賢臣,一定會發兵侵擾,與其等他國侵擾的時候,死于亂軍之下,不如現在就死,希望能用我的項上人頭,來洗脫晏子的不白之冤”。

接着轉身跟他的朋友囑托道:“我死之後,把我的頭放在竹簍中,呈上給國君”。說罷,便後退一步,自刎而亡。

北郭騷的朋友按照他的囑托,把裝着北郭騷人頭的竹簍呈交上去。然後對圍觀的人說道:“北郭騷這是為國而死,我要為北郭騷而死”。于是也後退一步,自刎身亡。

齊國國君知道這件事後,十分驚詫,趕緊親自乘着快車去追晏子,追到了齊國邊境附近,總算追上了,懇請晏子跟他回去。晏子不得已,随國君傳回。

當他知道北郭騷為了洗脫自己的冤屈而自殺的時候,感歎自責道:“我出逃避禍,确實是不應該啊!北郭騷居然能為了我連命都不要了,怪我當初确實沒看懂這些義士了”。

03

這北郭騷為了盡孝,登門求于晏子;又為了恩情,以命報于晏子。

可謂是來去明白!

類似于晏子的“不知士”,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人施與幫助,或多或少都會希望将來有所回報,哪怕是一聲“謝謝”​。甚至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回報,可能還會指責對方是白眼狼​。

有時候真要靜下來,好好想想,我們做事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别忘了關注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