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市場我們稱為“紅區”,弱勢市場我們稱為“白區”。有人問:“對于白區,是否就聽之任之呢?”
我們還是回到中國革命的曆史,紅區要建立根據地,白色恐怖地區呢?是否就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當成不存在了呢?世界永遠是一體,你不經營白區,白區還是會想盡辦法進攻紅區,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圍剿”乃至“三光政策”。無論從生存還是發展的角度,白區還是需要經營,但經營的方式與紅區完全不同。1937年,毛主席在《共産黨人》發刊詞中總結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争和黨的建設,這對我們今天依然有着很好的借鑒意義。革命年代,我們在白區的工作重點就是“統一戰線”,工作的主要方式則是“地下工作”。說到這裡,我想已經有人知道該怎麼做了。沒錯,在白區,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合作!埋下一顆種子,埋下“星星之火”,待東風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紅區與白區,其市場開拓的手法,也是以有了明顯的差異。
紅區要形成全面壓倒性的優勢,是以需要精耕細作,需要一邊打仗一邊打糧食,“百團大戰”固然需要,“三五九旅”一樣重要。在紅區,我們的隊伍需要各種角色。有戰鬥部隊,有後勤人員;有大腦中樞,有四肢操作;有為了今天業績的銷售人員,也需要面向未來的營銷團隊。一言以蔽之,紅區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隊伍,包括資訊化部隊(發現機會),海陸空作戰力量(抓取機會),還有後勤保障和指揮系統(更好地發現機會和保障落地)。營銷乃至企業營運,就是幹兩件事情:發現機會和抓取機會。(順便說一下我就營銷的總結:營銷過程就是産品/服務的賣點比對客戶痛點的過程;營銷工作包括兩個支點——重大項目運作與能力建設。這裡略去不談。)
而白區,我們不求全面,但求重點突出!隻有重點突出,那一點微弱的火苗,才不至于熄滅。是以,對白區的機會,細心甄别就非常必要了。回到前面的那個30個人平均配置設定區域的公司,我給出的調整建議是建立根據地,派駐大量人員,形成局部優勢,同時建立一小支機動部分(可能3-5人),來甄别和抓取白區的機會。因為運作的方式不同,做白區工作需要的人員自然與紅區不同,比如勤懇踏實的人,更适合紅區的工作。而白區,則側重于具備敏銳嗅覺,善于在複雜環境中把握機會的人。這其實和當年對地下工作者的要求并無二緻,我們不能安排“李雲龍”、“許三多”式的幹部和士兵到白區工作。
紅區和白區面臨的市場環境不同,工作性質和内容不同,我們的打法也不同。
這裡,可能大家希望我給出具體的内容方面的建議。我多次說過,作為咨詢顧問,過于陷入内容層面是十分危險的。你在自己的企業,已經工作數年甚至數十年,你對所在行業的了解遠甚于我,如果你還需要我給予具體的内容操作建議,要不是你的水準太差,要不是我過于自以為是。我當然不想自以為是,我也不認為你水準差,是以我能夠給予的,就是方法論而已。為此我曾經和某位CEO開玩笑:“你付給我一條魚,然後我給你五條魚,我神經病啊?”我們能夠給予客戶的,隻能是“漁”。我們不僅給不了魚(我們手上也沒有魚),甚至也不會給漁網,我們給予客戶的,是編織漁網的方法,因為漁網早晚會破爛,而編織方法總是有效。
簡單總結一下,紅區和白區,市場開拓的方法不同,需要的人才素質也有明顯的差異,這一切需要管理者的摸索和判斷,必要的時候還需要勇氣和信念。另外,對白區市場人員的考核,也應該與紅區不同,很多市場開拓中的問題,都與績效考核方案高度相關。很多公司,對白區的考核方案,和紅區完全一樣,這樣的結果就是白區永遠是白區。這個問題突出又重要,我們留在後面,單獨一節來統一闡述市場人員的績效評估。
(說明:本文全文轉載于微信公衆号“大道至簡”,感謝莊老師幹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