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除了第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以外,剩下的24個兒子老朱都為他們安排了親事。對于自己的子女,朱元璋的初衷都是跟功臣之家聯姻,通過層層疊疊的交叉關系,将開國勳貴和皇室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但是在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後,為了皇太孫朱允炆的順利繼位,朱元璋清除了大部分的武将勳貴。與此同時,對于兒媳的标準也從功臣之家轉為了普通将門。但是在靖難之後,出于籠絡勳貴的目的,朱棣為弟弟們安排的王妃卻又大多出身侯門。

這些老朱家的兒媳們命運多舛,有很多位王妃的娘家都被朱元璋給殺絕了。僥幸家族躲過屠刀的,卻又偏偏碰上夫君早卒,甚至自身還要殉葬。在聊一聊她們的命運之前,筆者首先介紹一下朱元璋這些兒媳的家世背景。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老朱家兒媳們的家世背景

長子皇太子朱标:

皇太子妃常氏(開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冊封。

繼妃呂氏(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先封次妃,後進封繼妃。

次子秦王朱樉:

秦王妃王氏(故元河南王王保保之妹),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冊封。

次妃鄧氏(甯河武順王鄧愈之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十一月冊封。

第三子晉王朱棡:

晉王妃謝氏(永平侯謝成之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八月冊封。

第四子燕王朱棣:

燕王妃徐氏(中山武甯王徐達長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冊封。

第五子周王朱橚:

周王妃馮氏(宋國公馮勝之女),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冊封。

第六子楚王朱桢:

楚王妃王氏(定遠侯王弼之女),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二月冊封。

第七子齊王朱榑:

齊王妃吳氏(黔國威毅公吳複之女),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二月冊封。

繼妃鄧氏(甯河武順王鄧愈之女),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七月冊封。

第八子潭王朱梓:

潭王妃于氏(英山襄武侯于顯之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五月冊封。

第十子魯王朱檀:

魯王妃湯氏(東瓯襄武王湯和長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冊封。

繼妃湯氏(東瓯襄武王湯和次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七月冊封。

第十一子蜀王朱椿:

蜀王妃藍氏(涼國公藍玉之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月冊封。

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湘王妃吳氏(海國襄毅公吳祯之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冊封。

第十三子代王朱桂:

代王妃徐氏(中山武甯王徐達次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冊封。

第十四子肅王朱楧:

肅王妃孫氏(指揮孫繼達之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二月冊封。

第十五子遼王朱植:

遼王妃郭氏(營國威襄公郭英之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月冊封。

第十六子慶王朱栴:

慶王妃孫氏(指揮孫繼達之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二月冊封。

第十七子甯王朱權:

甯王妃張氏(兵馬指揮張泰之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月冊封。

第十八子岷王朱楩:

岷王妃袁氏(都督袁洪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正月冊封。

第十九子谷王朱橞:

谷王妃周氏(兵馬指揮周铎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正月冊封。

第二十子韓王朱松:

韓王妃馮氏(都督馮誠之女),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冊封。

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

沈王妃張氏,不知何人之女,不知何年冊封(應為建文年間)。

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

安王妃徐氏(中山武甯王徐達第三女),不知何年冊封(應為建文年間)。

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

唐王妃吳氏(黔國威毅公吳複孫女),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七月冊封。

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

郢王妃郭氏(營國威襄公郭英之女),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十一月冊封。

第二十五子伊王朱 :

伊王妃劉氏(左都督劉貞之女),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十一月冊封。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仁孝文皇後徐氏畫像

封神

仁孝文皇後徐氏

徐氏生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是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從小酷愛讀書,有"女諸生"的美譽。朱元璋聽說了這位徐小姐的美名之後,親自找徐達做媒,将她許配給了子第四子朱棣。

太祖聞後賢淑,召達謂曰:"朕與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達頓首謝。—《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15歲的徐氏被冊為燕王妃。在朱棣尚未就藩北平的時間裡,徐妃在南京孝順公婆,極得馬皇後的喜愛。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成婚兩年的徐妃為燕王生下長子朱高熾。此後又陸續育有次子漢王朱高煦、第三子趙王朱高燧,長女永安公主、次女永平公主、第三女安成公主和第四女鹹甯公主。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為了擴充兵力,朱棣遠赴大甯收服甯王護衛。此時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包圍北平城,徐妃不愧是将門虎女,動員留在城中的軍士家眷手執兵器,登上城樓親自守衛,是北平保衛戰勝利的頭号功臣。

靖難兵起,王襲大甯,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禦,多禀命于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朱棣靖難成功後,徐妃從北平來到南京,并被冊為皇後。徐皇後以婆婆馬皇後為榜樣,努力做好一個賢後。曾多次勸谏朱棣在兵兇戰亂之後,要注意休養生息。又指出建文朝舊臣,亦太祖皇帝臣子,不宜分為新臣舊臣。又摘錄《女憲》、《女誡》作《内訓》二十篇,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皇後病危。臨終前勸誡皇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又對太子朱高熾表示自從做了皇後以後,一直沒有機會回北平去看望當年一同"荷戈城守"的那支娘子軍,殊為遺憾。

七月初四日,徐皇後崩,享年46歲。十月賜谥曰仁孝皇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朱高熾為母親上尊谥為“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後”,祔享太廟。

早逝

敬懿皇太子妃常氏

常氏生于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開國功臣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長女、涼國公藍玉的外甥女。朱元璋和常遇春之間曾經給朱标和常氏結過娃娃親,是以雖然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北伐途中去世,朱元璋仍然遵守諾言,冊常氏為皇太子妃。

常氏為朱标育有兩子。長子朱雄英,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去世,年僅9歲。次子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可惜的是常氏在産後兩周内不幸去世,年僅24歲,谥曰敬懿皇太子妃。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南京常遇春墓

常氏的早逝,極大的改變了其子朱允熥的命運。假設這位皇太子妃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之時仍然在世,那麼朱允熥就是名正言順的朱标嫡長子、朱元璋嫡長孫,皇太孫的位置隻能由他來當。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是否還會毫不留情地發動“藍玉案”?抑或隻是小面積清洗藍玉及其黨羽?若是朱允熥繼位,是否會像朱允炆那樣大肆清洗宗室?靖難戰争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可惜常氏還是死得太早了。她的庶子朱允炆在登基之後追尊其為“孝康皇後”。朱棣靖難後褫奪了常氏的皇後身份,仍稱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帝繼位後,複稱孝康皇後。

晉恭王妃謝氏

謝氏,永平侯謝成之女。洪武六年冊為晉王妃之後,洪武八年即生下晉王嫡長子朱濟熺。但謝妃壽命不永,洪武九年五月即去世,是朱元璋第一個離世的兒媳。對于謝妃的去世,老朱特地召集禮部和翰林院官員讨論喪服之制,最終結果如下:

皇帝及中宮服大功。諸妃皆服小功,南昌王妃服大功。東宮、親王、公主皆服小功。晉王服齊衰期。靖江王服小功,王妃服缌麻。辍朝三日。—《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是喪服五服之一。齊衰指粗麻布制做,斷處緝邊,晉王為正妃服齊衰一年。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朱元璋、馬皇後、南昌王妃(朱元璋大嫂)作為長輩,服大功九個月。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太子朱标,其他親王、公主作為平輩,服小功五個月。靖江王朱守謙(南昌王妃之孫)雖是晚輩,仍以堂侄的身份服小功五個月。缌麻用較細熟麻布制成,乃五服中最輕的一種。靖江王妃既是晚輩,又無血緣關系,故而隻需服缌麻三個月。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齊衰

殉葬

秦愍王妃王氏

王氏,又稱觀音奴,蒙古伯也台部人,是元朝翰林學士、太尉賽因赤答忽之女,河南王、中書左丞相王保保的妹妹。朱元璋的這次亂點鴛鴦譜,明顯是為了統戰王保保。可惜王保保既不領情,又讓兒子秦王朱樉和王妃王氏雙雙痛苦。

洪武八年王保保去世,王妃的利用價值更加趨向于零。據《太祖皇帝欽錄》記載,此後秦王将王妃處于别所,每日都用破爛的器皿給她送食物。朱元璋雖屢次勸谏兒子,秦王卻不為所動。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秦王被下人毒死,王妃殉葬,谥愍烈。《明實錄》和《明史》都未曾記載王氏有子,但網上把秦王長子朱尚炳記作王氏之子,筆者以為不太可靠。朱尚炳生于洪武十三年,此時王氏早已被秦王幽囚别處,又怎麼可能有孕。

郢靖王妃郭氏

永樂十二年十一月郢王去世,郭妃雖然生了四個女兒,但依然逃不掉殉葬的命運,于永樂十三年正月自盡。

賜死

秦愍王次妃鄧氏

鄧氏,衛國公鄧愈之女。洪武八年王保保死後,秦王妃王氏已無統戰價值,且與秦王之間感情不和。朱元璋心疼兒子,特意選鄧愈之女為秦王次妃。

作為次妃,不傳制,不發冊,不親迎,待遇比之正妃相差甚遠。鄧氏作為開國公爵之女,按理不應受此羞辱。不知道老朱是怎麼想的,他哪怕以無子的理由把王氏廢掉,讓鄧氏去做個繼妃,也比這個次妃光明正大!

從後來秦王對鄧氏的寵愛來看,這位鄧家大小姐容貌必然不錯,她肯定是不甘于次妃的地位。史載秦王偏信鄧氏,在其挑唆之下作惡多端。最終朱元璋下旨令鄧氏自裁,結束了其可憐亦可悲的一生。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鄧愈墓

魯荒王妃湯氏

湯氏,信國公湯和長女。朱元璋的兒子魯王好金石之道,湯妃和他成親之後,夫婦二人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在封國搞得天怒人怨。此事被老朱知道之後,雖然不舍得殺掉兒子,卻立刻下旨處死了湯妃。

這夫妻兩個,死罪絕不可逃,合當淩遲信國公女。—《太祖皇帝欽錄》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魯荒王墓出土文物

自殺

潭王妃于氏

于氏,前軍都督佥事于顯之女。由于于顯的兒子被打為“胡黨”,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三月召潭王回南京。潭王在恐懼之下,竟然攜王妃在封國長沙阖宮自焚。

湘獻王妃吳氏

吳氏,靖海侯吳桢之女。湘王在建文年間被朝廷安上“僭越”的罪名予以抓捕,不堪受辱的湘王攜王妃在封國荊州阖宮自焚。死後皇帝朱允炆賜谥曰“戾”,朱棣登基後改谥曰“獻”。

卒年不詳

懿文皇太子妃呂氏

呂氏,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呂本在在做太常寺卿的時候,因過失被調任北平按察司佥事,洪武十年二月升任禮部尚書。又由于呂氏之子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十一月,據此判斷應是呂氏被冊為皇太子次妃之後,呂本沾女兒的光被調回南京。

在皇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後,呂氏被扶正為皇太子繼妃,其子朱允炆由此獲得嫡子身份并得以冊封為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之後,呂氏被尊為皇太後。

朱棣靖難之後,呂氏被降稱為“皇嫂懿文太子妃”,其子徐王朱允熙降封敷惠王。呂氏和兒子從宮中遷出,在朱标陵園附近居住。朱允熙在永樂二年改封瓯甯王,永樂四年因宅邸失火,受驚而卒。至于呂氏,從此消失在史書記載之中,不知何年去世。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懿文陵遺址

齊王妃吳氏

這位吳氏非常神奇,在《明實錄》的記載中,此前齊王的親事是訂給了江陰侯吳良。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寫給吳良的敕文中明确提到了這一點,而且當時吳良在山東就是為齊王督造王府。可是洪武十四年吳良去世後,齊王卻突然在洪武十五年娶了安陸侯吳複的女兒。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丙午,敕江陰侯吳良曰:...前以第七子榑封為齊王,與卿結姻,就命卿如齊肇造工宇。...齊王尚幼,未有所知,亦能遣人行禮,卿可體朕父子之心而自愛重焉。—《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七》

筆者個人意見傾向于《明實錄》記載有誤。還有一點,江陰侯是少數在洪武年間的屠刀下存活的開國勳貴,吳良死後爵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吳高。江陰侯吳高在靖難戰争初期鎮守遼東,朱棣施以反間計後,被建文朝廷貶去了廣西。齊王在靖難之前就已被廢,若其王妃是江陰侯的姐妹,可能才是建文帝難以信任吳高的重要原因。

但無論這位吳妃是誰的女兒,她的最終結局《明實錄》和《明史》均未載,很有可能是在建文年間去世。

蜀獻王妃藍氏

藍氏,涼國公藍玉之女。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謀反,蜀王被特地從成都召回南京,親眼目睹了他嶽父是如何被千刀萬剮的。至于藍妃,曆代《明實錄》及《明史》之中均未提及她的結局,不知是否受乃父牽連而死。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藍玉劇照

甯獻王妃張氏

據朱棣登基後甯王上奏可知,甯王妃張氏應去世于靖難戰争期間,但具體年月已不可考。

(洪武三十五年十月)戊午,甯王權奏故妃張氏之殁适際兵旅多事之際,迨今未葬。命工部給明器儀仗,令所在有司營葬事。—《明太宗實錄卷十三》

谷王妃周氏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谷王因意圖謀反而被廢為庶人。谷王本人、周妃,連同世子、醴陵王和其他幾個兒子一起被遷至直隸新安衛居住。至于周妃本人何時去世,史書未載。

伊厲王妃劉氏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伊王去世,年僅27歲。由于伊王有子,雖然并非劉妃所生,劉氏依然有撫養重任,因而無需殉葬。但劉氏何時去世,史書未載,但至少活到了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

(正統九年七月)壬子,伊王颙炔奏母妃劉氏有疾,乞命醫賜藥,從之。—《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十八》

壽終正寝

周定王妃馮氏:并未受到其父宋國公馮勝之死的牽連,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六月去世。

楚昭王妃王氏:并未受到其父定遠侯王弼之死的牽連,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十一月去世。

齊王繼妃鄧氏:衛國公鄧愈不知是作了什麼孽,兩個女兒一個做側室,一個做續弦。而且一個被逼自盡,一個夫家被廢,可憐可歎。齊王被廢後,鄧氏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八月去世。禮部官員提出應葬以庶人之禮,朱棣不忍,仍命葬以王妃之禮。

禮部言庶人槫之妃鄧氏卒,亦當以庶人禮葬。上曰:“槫雖以罪削爵,親親之誼,甯過。”命仍以王妃禮葬之。—《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十八》

魯荒王繼妃湯氏:朱元璋也是心大,處死湯妃之後,又将她的妹妹嫁給了魯王。這位繼妃吸取了姐姐的教訓,安安穩穩地活到了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才壽終正寝。

代簡王妃徐氏:這位仁孝文皇後的妹妹,一向被誤認為是代王那位殘忍嫉妒的妾室徐氏,筆者此前已經有文章為其洗刷冤屈。徐妃去世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五月。

肅莊王妃孫氏: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去世。

遼簡王妃郭氏: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二月去世。

慶靖王妃孫氏: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五月去世。

岷莊王妃袁氏: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去世。

韓憲王妃馮氏:韓王的嶽父馮誠是宋國公馮勝的侄子,但馮妃顯然沒有受到牽連,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正月去世,但死後未能與韓憲王合葬(韓憲王死在南京,馮妃死在封國平涼)。

沈簡王妃張氏:沈王和韓王同年出生,按理也應該像韓王一樣在洪武二十九年成婚,可惜《明太祖實錄》未載。而張氏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八月去世之時,《明太宗實錄》亦未記載其出身,我們竟不能知道沈王的嶽父是何等人物。

安惠王妃徐氏:永樂十五年安王無嗣早逝,徐妃身為王妃而不用殉葬,多虧了她有個皇後姐姐。此後徐妃從封國回到南京生活,一直到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月才去世。

唐定王妃吳氏:唐王雖然也是早逝,但吳妃生了兩個兒子,因而不用殉葬。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七月去世。”

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明太祖朱元璋家的兒媳為什麼那麼難當?

武漢龍泉山楚王墓

結語:明太祖的那些兒媳之中,兩人殉葬、兩人賜死、兩人自盡,這皇帝的兒媳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從荒唐的秦王和魯王來看,兒子再胡鬧,老爹最終懲罰的還是兒媳。現在穿越文多如牛毛,想得都是穿越之後成為王妃,獨得王爺一人寵愛。建議有這想法的看看秦王次妃鄧氏和魯王妃湯氏的下場,這兩人還都是國公的女兒!白日夢做做不打緊,隻要不帶入到日常生活就行。

【轉載僅供思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背景留言,立即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