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群雄四起,在衆多的農民起義中,唯有朱元璋和陳友諒能夠扳扳手腕。結果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奪取天下建立了明朝。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還給陳友諒的後人定下了三個規矩,可謂是招招緻命讓陳友諒絕後……究竟朱元璋定下了什麼規矩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揭秘。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陳友諒出生于沔陽(今湖北仙桃),祖上三代都以打漁為生,他少年時雖讀過一些書,也習過一些武,但一直都沒有大出息,長大後勉強才混了個縣吏差事,然而陳友諒卻胸懷“大志”。是以,陳友諒後來加入了紅巾軍(農民起義軍)反對元朝的統治,結果沒幾年陳友諒就當上起義軍的首領,并在江州定都(今江西九江)建立大漢政權,史稱陳漢。與此同時,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也勢頭正旺,于是大戰一觸即發。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陳友諒注定有一場惡戰。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兩軍在江西鄱陽湖展開了一次決戰,雖然朱元璋隻有陳友諒三分之一的兵力,但是卻以少勝多,不僅擊敗了漢軍,還射殺了陳友諒。陳友諒死後,其子陳理繼承帝位,而此時他們依然堅守,直到朱元璋兵臨城下才繳械投降。
當時,陳理年僅十二歲,在朱元璋面前也隻是一個小屁孩,據說他投降後跪在朱元璋面前都瑟瑟發抖,連頭也不敢擡起來。或許是朱元璋大發慈悲,不僅沒有殺了陳理,還給陳家人封賞了,比如陳友諒父親陳普才封承恩侯,陳友諒兄弟封歸仁伯,而陳理則封為歸德侯,此外朱元璋還表示府庫的金銀财物全都随便他們用。是以,朱元璋的手下大臣也都紛紛上谏,表示留着陳家人無異于養虎為患,然而朱元璋卻依然堅持。
到洪武五年(公元1372),朱元璋又做出了一個決定,不過不是誅殺陳友諒的後人,而是将他們流放。當時,陳友諒父親陳普才年事已高命不久矣,于是将其遷到滁陽(今安徽滁州);至于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和其兄弟及家人,全部都被朱元璋将其流放到高麗國。不過,朱元璋對他們并沒有手軟,因為他定下了三個特别的規矩:第一:他們在高麗國不能有土地,隻能生活在船上以打漁為生;第二:男的不能娶妻生子;第三:女性不能嫁人為妻。如今看來,朱元璋的三個規矩太狠了,甚至都有些違背了人性,足以可以其狠毒。
在《錢塘棹歌》中有記載,陳理等人到了高麗國之後生活凄慘,也因為朱元璋的三個規矩,讓他們都沒有後人……到此為止,有關陳友諒後人的記載就鮮有提及。一直到清朝順治年間,當時的湖廣總督白永盛發現了陳友諒的一支後裔,并且還給順治皇帝寫了奏折上報此事。白永盛經過調查發現,陳友諒還有後人改成了柯姓,主要生活在江西和湖廣一帶。至于這支後裔是從哪冒出來的,白永盛推測是流放高麗時遺漏的。
再後來,到乾隆年間,也有奏折表示在東北一帶有陳友諒的後人聚居,據說他們是從高麗國逃回來的,但是人數不多最後也救不了了之。一直到民國時期,民間百姓也都還有很多人自稱陳友諒的後人,但不過他們卻拿不出确鑿的證據,而僅僅根據傳說,也難以斷定他們就是陳友諒的後裔。
在前些年,有曆史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河南洛陽有個陳宅村,村裡的人十有八九都姓陳,并且他們都堅稱自己是陳友諒的後裔,另外還拿出了族譜,以及有關陳友諒的印章。這些村民表示,他們的先輩隐姓埋名躲避朝廷的迫害,直到清末的時候才改為了原來的陳姓,并一直在陳宅村繁衍生息以及香火。另外,在貴州遵義的習水地區,專家們也發現一支自稱是陳友諒後裔的陳姓氏族,并且還表示他們祖輩來自高麗國。
總而言之,現如今自稱是陳友諒後人的不計其數,究竟他們之中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也還有待于專家們給我們一個準确的答複。不過,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陳友諒的後人遍地開花,或許真的要氣得吐血。
參考資料:
《陳友諒傳》作者:陳建成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