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誰都知道,BAT三家網際網路巨頭中,騰訊擅長産品,百度擅長技術,而阿裡則更擅長商業。

如今,最不擅長技術的阿裡,不僅擁有了2.5萬名工程師和科學家,而且還成立了“達摩院”,網羅全世界的頂級科學家,奉技術為立身之本。借用馬雲的話:“因為我們對于技術的欣賞和敬畏,阿裡巴巴今天可能是跨界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商業和科技結合最好的公司。”

那麼問題來了:阿裡巴巴的看家本領商業,在和科技結合之後,到底又有了哪些新的突破?在杭州雲栖大會第二天下午的阿裡雲生态峰會上,主會場裡被塞得滿滿當當的,簡直比前一天上午的開幕主題專場還要火爆。因為大家都明白,這一場才是對馬雲講演的關鍵注釋。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一、商業邏輯

一天前,馬雲在這次雲栖大會上說過:“到今天,賺錢對阿裡巴巴來講不難。十八年來,我考慮的、召集的會議,關于讨論賺錢的,沒有超過三個小時。我認為前面的事情做對了,錢自然多;事情沒做對,錢最終都會走。”

馬雲把秘訣和盤托出:“我們要孕育的是一個社會,而不是一個Company。”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

馬雲所說的社會,其實是個生态的概念——按照阿裡内部的說法,阿裡從一開始就是一家平台公司,就是一家做生态的公司。

“其實阿裡雲内部都會講一句話,就是全民皆生态。”阿裡雲合作夥伴事業部總經理荊慧微微一笑,“從0到1或者0到0.1突破的事情,基本上是留給阿裡自己去做的;而1到100的事情,需要夥伴與我們共同來完成。”

“得生态者得天下”這句話到今天,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這是因為,網際網路縮短了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路徑,大幅提升了商業透明度,降低了商業門檻——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産者,在生态中的每家企業既是生産者,同時也是消費者。

換句話說,在2B市場中,每一家企業既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也是解決方案的消費者。這就是生态的概念。

二、阿裡的實踐

還記得馬雲曾經有一句口号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近來雖然提的少了,但并不等于阿裡巴巴忘記了“初心”。

或許有人把馬雲這句話當作一句宣傳口号,但事實上,我們今天很多的消費都來自淘寶,比如采訪結束找個店家來幫我們把錄音整理出來;又比如,家裡衛浴老舊了,買個五金件什麼的。

但凡做過電商網站的個人或企業都知道,電商不僅僅是展示,還需要交易和傳遞。隻有交易變得友善了,交易變得靠譜了,傳遞更快捷了,才成就了客戶良好的購買體驗。

從這一角度,也可以很好地印證為什麼阿裡巴巴的業務從淘寶擴充到支付寶、阿裡雲、菜鳥網絡等等。某種程度上,阿裡巴巴今天涉及的業務範圍如此之廣,主要都是為了滿足更好的電商購買體驗,被客戶倒逼出來的。

也正是因為電商涉及的業務範圍越來越廣,毛利率較高無限SKU的,也有标品大件的,各不相同,也讓阿裡明白了一個原則,就是自己必須聚焦核心,聚焦平台,否則自己一定會顧此失彼。

這就是為什麼荊慧說“全民皆生态”,為什麼阿裡隻做“從0到1或者0到0.1突破的事情”,為什麼“1到100的事情,需要生态夥伴與阿裡共同來完成”。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阿裡雲合作夥伴事業部總經理荊慧

三、2B的困惑

當然,電商并非萬能。至少,還有很多很多企業級的業務,比如企業上雲這件事情,淘寶、天貓就搞不定。京東在企業級的2B業務上嘗試了很久,也沒成功。

應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能真正實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全行業都深度“觸網”的企業網際網路時代和雲時代,生态夥伴的理念與傳統管道産業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與傳統電商生态的玩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不論是純線下還是純網際網路的模式,都已經走不通。

線上和線下如何結合?應該是所有廠商“得生态者得天下”認知的一個新的着眼點。因為網際網路和雲,到如今已經是一個覆寫全産業的市場,任何一家甚至一種類型的企業都不可能獨占。

這也就促成了一個新的現象,每家企業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态圈,都希望成為生态中的平台型廠商,都希望自己成為核心。但事實上,今天為止還沒有哪一家占據了主導地位。久而久之,一個新名詞出現了,叫做互為生态。

我們以企業級雲市場為例:阿裡雲的雲市場,細分了基礎軟體、開發者工具、API服務、專家服務、商業軟體、安全、建站推廣、物聯網、資料智能等九大類,上面有SAP、Splunk、Dynatrace、神州數位、埃森哲、紅帽、用友、安恒資訊等國内外知名廠商;SAP也有雲市場,上面也有阿裡雲、神州數位、埃森哲、紅帽等;神州數位同樣有雲市場,上面還有阿裡雲、SAP、埃森哲、紅帽等。企業要采購一個雲服務,到底該去哪兒?整體的實施、服務,誰來做?或者還是需要企業挨家挨戶去找?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四、雲的邏輯

實際上,雲計算一直分為IaaS、PaaS和SaaS三個大層。阿裡雲自身聚焦的是IaaS和通用PaaS層,而行業PaaS、SaaS、服務、實施、運維服務等則主要由生态夥伴來完成。

對于企業使用者來說,理論上從哪個入口進來,都可以完成整體的方案實施和服務。關鍵在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實施和傳遞夥伴,以及豐富的産品和解決方案。

這句話說說簡單,但實際上,因為雲的碎片化,因為雲上每一天都誕生新的優秀的應用和解決方案,是以雲的邏輯已經和傳統的IT産業鍊的邏輯大不相同。

我們知道,傳統IT産業鍊是由伺服器、存儲、網絡、安全等硬體提供商和作業系統、資料庫、ERP、CRM等軟體提供商組成的上遊廠商,以及SI內建商、行業ISV和實施、銷售、服務夥伴組成的。硬體夥伴和軟體夥伴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積累存在較大差别,很難做到全覆寫。特别是在雲環境下,所有上遊提供的硬體和軟體趨于碎片化,硬體備援和應用套件被打碎,客戶需要任何元件都可以随時添加,在大幅降低實施部署的時間成本的同時,應用內建優化的複雜度則變得越來越高。

五、智能平台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和雲的工具,比以往更加聰明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山景博士專門組建了一個負責打通内部系統的智能平台團隊。”荊慧介紹說,“這隻是智能在雲生态應用的開始。系統會自動為每一個解決方案和合作夥伴建立能力雷達,然後和使用者需求進行智能比對。通過已上線的海量次元,支撐着阿裡雲生态系統精準排程。”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這其實就是使用者畫像。簡單類比,一如今日頭條,使用者喜歡看哪些類型的文章,關心哪些事件就被系統記錄下來,下次推送的文章很可能就是使用者所關心的,是以文章點選率大幅提升。

由此而來的結果顯而易見:随着使用者體驗的提升,今日頭條無論是對讀者還是對文章原創者的黏性都得到了提升。

荊慧坦承,随着阿裡雲産品化的能力越來越強,阿裡雲的雲享平台也就越能順着夥伴和客戶的需求,去認知和考核,是以能力雷達的顆粒度也會是以而變得越來越精細;與此同時,随着時間的推移,雲享平台對夥伴的能力認知也會越來越精準。

據了解,在阿裡雲生态合作夥伴系統(APS)中,生态夥伴可申請各種合作計劃:雲市場、應用軟體、 雲分銷 、雲服務 、認證與教育訓練 、系統內建等,并完成相應能力認證、稽核及分級。如今,通過對以往交易的資料積累和業界領先的人工智能算法,雲生态可以為每位合作夥伴勾勒出包括行業标簽、成功案例、技術認證、服務達标、使用者評價等名額在内的“能力雷達”,使用者的每個需求,都會用來與“能力雷達”進行比對,并自動選擇最合适的合作夥伴。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這意味着,海量客戶的不同需求,會被越來越精準地比對到生态夥伴那裡,不僅為生态夥伴降低獲客成本,同時,也讓客戶的需求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

六、商業本質

降低成本的同時擷取更高的價值,其實是商業社會一切活動的共同訴求,也是商業的本質。

網際網路模式是以而得以滲透到各個行業,雲計算也是以而進入每一個行業,逐漸取代傳統的舊有模式——所謂“新舊動能的轉換”,實際上就是推動新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能夠更快地為各行各業所接受。

“我們要做事情特别簡單,其實就是既能夠讓這些夥伴從他這種相對海量的客戶當中,快速捕捉到客戶的需求和狀态,然後又能夠提供對應的服務。這些事情靠人力是做不過來的,是以就需要智能化地比對和推送。”荊慧直截了當。

荊慧的話讓筆者想起了神州數位。當年神州數位能夠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IT分銷商,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先人一步面向IT管道合作夥伴推出了e-Bridge——電子下單平台,大大降低溝通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商務效率。而神州數位對此給出的理由也和阿裡雲今天驚人地相似——因為這麼多的産品和這麼多的管道夥伴,依靠人工,一個一個電話是做不過來的。

更為關鍵的是,今天基于雲的智能化的平台不僅是阿裡雲一對多,而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多對多的平台——在阿裡雲平台的智能排程下,SaaS夥伴和區域服務夥伴可以自由和自願組合,進行生态合作,共同服務客戶。在筆者看來,這就是今天的生态,與傳統産業鍊、傳統管道模式的根本不同。

七、創新之路

“我們今天談的不僅僅是生态夥伴的賦能,賦能的部分我們這兩年一直在做綠洲計劃;更重要的是,我們背後的一整套體系是打通的,同時也是共享的,是以我們叫雲享平台。”荊慧解釋說,“在這背後,我們還有一個智能生态指揮系統,來簡化生态夥伴的獲客路徑,降低夥伴的獲客成本,進而大幅降低整個生态體系的交易和傳遞成本。”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有一家阿裡雲合作夥伴做過量化的估算:原來争取一家客戶各種活動費用、商務費用大約3000多元,而今阿裡開放出獲客通道之後,獲客成本大約降低到300~500元,大約僅是原有成本的十分之一。

筆者有一位高中同學最早是做裝置代理,兩年前也開始往行業縱深發展,如今開發了一個消防系統的移動App,在當地還不錯,但是産品要拓展到全國各地,就需要找到各地的SI。這在以往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合作雙方的體量、意願、商務模式和技術能力等等都是導緻最終合作成功與否的直接因素,是以以前業内把這樣的合作類比為找對象,往往成本都非常之高。但如今,無論是生态夥伴之間,還是生态夥伴與客戶之間,如果一個平台能把雙方的能力和意願有了更為精準的畫像,同時確定可信度,尋找試錯的成本就會大幅下降。而這個平台就是阿裡雲的雲享平台、智能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阿裡雲合作夥伴系統(APS)。

據了解,正因為阿裡雲生态系統的創新,阿裡雲去年合作夥伴業務增長率超過200%,如今已擁有超過5000家合作夥伴,雲市場商品超過6000款,交易額同比增加450%,并設立了60餘家授權服務中心,建立了6家大資料學院,專屬授權服務團隊超過千人,覆寫中國90%以上的五線城市。

也正是因為阿裡雲的生态聚合能力的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全球的頂級IT廠商加入到阿裡雲的生态圈中:SAP已完成了數個标杆産品在阿裡雲市場的上架,推出了SAP Business One雲解決方案,并與NetApp、Splunk、思科、用友等與雲市場聯合釋出“商業軟體試用”計劃。而今,開源軟體商紅帽和大資料處理引擎 Apache Flink商業公司data Artisans也在杭州雲栖大會上正式加入阿裡雲生态。

阿裡雲生态诠釋馬雲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秘

紅帽副總裁Michael Ferris表示,紅帽是服務于全球的大型的企業和機構,無論是大型的國際銀行、政府、大型制造企業還是醫療企業,都可以從雙方這次合作中獲益,因為阿裡雲通過了紅帽的CCSP嚴格認證,讓企業客戶可以放心地把工作負載,或者訂閱的産品服務遷移到一個可信賴的雲平台,那就是阿裡雲。

有了更多國際化的大型生态夥伴的加盟,阿裡雲的生态系統會變得越發完善,也更加智能和精準。正如阿裡雲副總裁楊名所說,智能化、國際化的阿裡雲生态通過彙聚海内外合作夥伴,可以更好地滿足全球企業的雲需求,讓雲生态夥伴的生意變得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