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共内戰已經接近尾聲,蔣介石的國民黨節節敗退,最後隻能撤向台灣一個小小島嶼,本想借此休養生息再卷土重來,卻沒有想到共産黨的日益強大讓他有生之年都沒有機會,他退卻到台灣的同時,也有很多的國民黨士兵被迫離開家鄉,離開親人,更有客死他鄉者。
鄧雪桂便是這些士兵中的一名。鄧雪桂出生于湖南常甯的一戶農村家庭,他是家中最大的還子,家裡還有一個弟弟跟兩個妹妹。

小時候家裡艱苦,他沒有讀過書,從小就開始幹各種農活,幫父母照看弟弟妹妹,後來年紀大點,就開始在外面幹活,掙點工錢補貼家裡開支,但是生活在那樣的戰争年代,風雨飄零。
時常有事做,時常沒有,1948年的一天, 偶爾有一次他在路邊看到了國民黨在招兵,他覺得去當兵可以拿兵饷,即使不多,最起碼是一筆穩定的收入,于是他便成為了一名國民黨士兵。
但是好景不長,那時的國民黨已經是強弩之末。國共雙方的戰鬥,國民不得不退敗台灣,鄧雪桂跟其他士兵一樣不想離開大陸,但是又不得不走。
來到台灣的鄧雪桂,在這個陌生的土地上,跟身邊大多數士兵一樣,沒有根基,沒有錢,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是跟很多士兵一起,那個房間就隻有一個小小的睡覺的地方給他。
身上一分錢沒有,哪怕是想買個生活用品的錢都沒有,每每到深夜,他就望着窗外的月亮,思念在海岸另一邊的家人,在想他們是不是也一樣在想他,想他可以回去。
剛開始在台灣生活,各方面都受到了限制。生活文化的不同,水土不适種種。
鄧雪桂在台灣的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大陸的親人,年邁的父母。本以為就幾年就看可以回到大陸的,沒想到這一走就是40年,知道1988年的時候,兩岸關系才有所松動。
這時鄧雪桂便四處托關系,想盡辦法聯系自己的親人,鄧雪桂終于在年底聯系上了自己的弟弟。
原本以為參軍可以保家衛國的,沒想到卻被困在邊遠之地,有家不能回,隻能望着家裡的方向思念。
當終于聯系上弟弟的那一刻,鄧雪桂飽含淚水,聲音哽咽的不能自己,當他詢問起年邁的父母時,弟弟遲疑了一會,隻說父母安康。其實鄧雪桂的母親在1987年就過世了。
但是怕哥哥遠在台灣擔心,是以選擇了隐瞞,母親在世時每天在村口等待自己的大兒子回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很多人都說鄧雪桂可能已經死了,要回來早回來了,但是他母親不信,就這樣一直等了近40年,到死也沒有等回自己的大兒子。
鄧雪桂用盡了一切辦法用大陸聯系,想要得到一丁點關于家裡的資訊。後來終于等到和平解放台灣,鄧雪桂也終于踏上了久違的回家之路。
他踏上大陸的那一刻,看到大陸這些年的變化,内心震驚不已,短短幾十年大陸變化之大,簡直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年終于知道為什麼國民黨一直打不回來的原因,要是自己可以生活在這樣的國家,也不會像有戰争的發生。
可能是中國人都有近鄉情卻的情節,他每靠近自己的家,反而内心越緊張,怕自己的家人不認識他,與家人相認的那一刻,雙方都激動的說不出話。
後來得知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内心傷心不已,要是自己這些年可以回來看望一下或者從沒有去過台灣,也許也能為父母養老送終,後來鄧雪桂也會時常回來看望弟弟一家。
他在台灣掙的錢基本上都捐給了村裡建設上,也會給弟弟一家帶很多東西,鄧雪桂是不幸的,他一生未娶生子,不能為父母養老送終,離家多年有家不能回。
他在台灣過的很節儉但是對自己的家人很舍得,自己的身子還健碩的時候會經常回家探望,後來年紀越來越大回家的次數便越來越少了,後來96歲的他終于按捺不住内心對歸家的渴望。
打通了遠在湖南侄子的電話,說:“我沒錢了,你還願意養我嗎?”
鄧雪桂的侄子一聽到這個就立馬答應了,鄧友愛一直就想要大伯回家,但是大伯一直沒有答應,現在大伯願意松口歸家當然是最好的。
鄧雪桂終于在時隔70年後終于徹底回家了,那個時代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他們因為戰亂有家不能回,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