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廷為對抗太平天國,搞出了個新花樣,沒花一分錢就打敗太平軍

1840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接着就趁着勝利要地要錢,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要命的是經這一賠,就如同把自己是盤美食的本質暴露在一群饑餓如狼的強盜面前,西方列強蜂擁而至,争先恐後要地要錢。還能怎麼辦呢,隻能乖乖掏錢呗。

清廷為對抗太平天國,搞出了個新花樣,沒花一分錢就打敗太平軍

這可惱的外患已經讓清廷無奈地把褲腰帶勒得緊緊的了,但悲劇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局勢動蕩,各地相繼出現了趁亂鬧事起義的情形。1851年,洪秀全找來一幫兄弟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其勢力發展之迅猛遠超出清廷的想象,起事後不到兩年半就攻陷了南京,控制了長江中下遊的大部分糧食主産區。一時間,富饒的長江中下遊平原盡喪人手,“南糧北調”的通道被徹底堵死,清廷不僅丢掉了地盤,而且喪失了中國南方最優質的稅源,再加上打仗花的錢,清廷财政已是捉襟見肘。

為了維系帝國的生存,保住老祖宗的政權,清廷決定要搞搞新花樣。清廷明白,困難時期要辦大事,光靠自己還不行,還得動員地方,以形成遍地開花的燎原之勢。但如何能不花錢而動員地方呢?清廷很聰明,咱給不了錢,就給政策,反正都是刮老百姓的,關我什麼事?于是清廷決定授予地方勢力更大的自主權,默許他們自己搜刮民财,組織武裝力量去制衡叛軍。從此“地稅”政策漸漸有了雛形。

清廷為對抗太平天國,搞出了個新花樣,沒花一分錢就打敗太平軍

“量化寬松”的政策出台了,地方勢力豈有不用盡用足之理?曾國藩等地方官員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向清廷拍了胸脯:咱不花國家一分錢,就能自力更生組織私家軍隊(如湘軍、淮軍等)和太平軍作戰。清廷覺得挺好,不要我的錢,還幫我打仗,那當然得重用你們了。這時曾國藩等人就趁勢亮出底牌:老大,我知道你困難,是以不要你的錢,但我要政策!你可以不給錢,但得讓我去收錢。于是“地稅”政策漸漸走上了中國政治經濟舞台。

拿到了政策,地方政府很快就開始動手征稅,以滿足私家軍隊的開支。他們所征的稅種被稱為“厘金”。以廣西為例,被征“厘金”的物品達1942項,小至手帕、荷包、醋、蒜等物品,幾乎覆寫了所有商品。為了地方的利益和平叛,地方勢力的貪婪也與日俱增,不斷加碼地向轄區商人及小工業者吃、拿、卡、要,橫征暴斂,然後用搜刮來的錢高薪養兵。它如同催化劑般催化壯大了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力量,也富裕了一批顯赫的地方官員,使他們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西洋的先進武器,并賄賂朝廷高官,在上層社會呼風喚雨,也最終順利鎮壓了太平天國等各路叛軍。已是風燭殘年的大清帝國就這樣在“地稅”政策的刺激下絕處逢生了。

清廷為對抗太平天國,搞出了個新花樣,沒花一分錢就打敗太平軍

“地稅”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帝國的壽命,但卻給帝國埋下了更為緻命的隐患。征收“厘金”的部門各異,也不知道究竟誰是真正的法定稅務機構,反正隻要手裡有刀有槍來敲門,你就得乖乖繳稅。更糟糕的是,地方勢力隻關心眼前利益,千方百計擴大稅源,增加稅額,避開中央的控制,與民争利,這就必然加劇了老百姓的負擔,更對剛剛興起的商品經濟造成了緻命的打擊,并最終導緻國産商品的成本加劇、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