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看待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分享?

一、如何看待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類似的問題,我在網上看了很多,還有的回答都從什麼是數字化轉型開始說起...(其實概念這個東西,懂得都懂~)為了節省大家時間,我就不跟風去做介紹了。 咱們直奔主題吧,下面織信通過執行個體來帶大家快速了解我對于國内外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國外企業

中國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經曆數字化變革的國家,數字化轉型這種事情在中國可能聽起來比較新鮮,但我們把眼光放遠,在西方國家很早的時候,很多公司實行過數字化轉型,在這方面也有非常高額的投入。

據國際頂級數字化咨詢機構IDC預測,2018年-2021年,對于全球範圍内支援業務實踐、産品群組織的數字化轉型(DX)的技術和服務支出達到5.9萬億美元,數字化轉型将繼續成為商業領袖考慮的重點。在國外,很多的制造業企業,每年營收的1%~3%都會投入到IT建設上,面向數字化轉型的輕量級數字化方案潛在機會巨大。

然而,國外權威機構給了另外一個數字: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失敗率将近80%,大資料項目的失敗率高達85%, 在這裡面就有IBM,也有GE這些巨頭。

像GE美國通用公司的數字化戰略,投入是數十億美元,但其效果并不顯著,這麼大的投入沒有效果,這些錢投到哪裡去了?

如何看待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分享?

其實大部分都投到軟體開發,比如說研發工業平台和大量的資料工具,組建了非常龐大的研發IT團隊,從頭到尾開發很多軟體。這種投入不一定是對的,因為這可能偏離了數字化的真正本質。

要知道,未來制造企業該如何做數字化,大家其實可以參照成功企業走過的方式,再來用新的次元看待這件事情。

以Nike為例:Nike的會員是什麼?

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Nike真實的會員體系其實就是一個跑步軟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我們所了解的會員都是跟使用者有關的,要給到使用者更多的利益和更好的服務,讓他們來購買我們的産品。

在Nike品牌上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會員脫離了傳統會員營銷這個邏輯。首先這個品牌是賣鞋的,但是做的APP跟鞋子一點關系都沒有。這讓消費者形成一個習慣,我要跑步,要上APP,是以不小心買了個鞋子,好像這個鞋子比較好。

是以這就是深層的方向,一個會員體系不是隻盯着我們的品牌有什麼、給客戶服務什麼,而是圍繞自己的服務做新的東西。

市場跟賽道是非常奇妙的東西,因為它們是可以被創造的。比如說球鞋收藏,我很不能了解為什麼很多人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去收藏球鞋,這種現象是如何被帶出來的?

答案是精神理念,這已經脫離了該品牌的産品。剛才舉的例子是跟品牌營銷有關系,但是方法都是建構新的市場和賽道。是以我認為對數字化轉型非常好的一個了解是我們不僅是要盯着公司目前的産品的服務,應該深一個次元去思考利用數字化可以做什麼。

2、國内企業

不可否認的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失敗的經曆總是驚人的相似,而中國目前也正在發生美國20年前發生的事情,無數企業往數字化中做大量的無效投入,會招聘大量的IT人才直接進入産業裡,開發的大多數産品可能都是沒用的。

假設未來肯定是數字化經濟,中國會從工業經濟發展到數字經濟,那企業在未來十年該如何數字化,就變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如今,我國數字化建設風風火火,而企業都在趕風口浪潮,據工信部消息顯示,截止2020年,全國制造業數字化普及率為69.8%,趨勢一片向好。

與此同時,另一份資料表明八成以上的中國企業尚未找到切合自身數字化轉型的路徑,隻有4%的中國企業真正釋放了數字化潛力,也就說明大部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依然隻是處于試階段,即使大型企業也不例外。

是以在我看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數字化轉型并不僅僅是資料工具的事情,怎麼從戰略上有一個新的玩法,如何擴充利用數字化将企業拉升到新的次元,都是要思考的問題。

二、國内500強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案例分享:

1、大型企業數字化出現管理“邊角料”

在數字化浪潮中,大型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率先完成工廠機械化和企業管理數字化,但當系統配置完備後,依然出現了管理“邊角料”的問題,讓人無法顧及。

究其原因是市面上的ERP、MES、CRM等系統功能較為單一,且集中在生産管理和銷售管理方面。而與之息息相關的項目管理、研發管理等方面,即使顧及也有可能不适用于自身企業等情況出現,是以導緻出現管理碎片,企業營運成本無法得到有效下降的情況。

2、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資料壁壘

傳統管理系統經過多年發展,早已成熟而且上手就能用,但也避免不了傳遞周期長、系統與系統之間資料不互通等問題。

而且,大部分企業的數字化部署,僅停留于部門崗位或者是職能流程,并不能對企業整體營運情況進行分析,無法為企業決策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是以營運效果并沒有太大的提升,而學界人士将這種現象稱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初次嘗試。

在我國500強企業當中有一家汽車企業,其市場總值超4800億,員工超12萬,為我國集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超大型制造企業,雖然系統配置齊全,但依然存在求堆積、研發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營運資訊難彙總等問題。

經過仔細調查發現,該企業所配置的系統功能單一且集中在生産、銷售和辦公等幾大闆塊,其他企業管理的邊角料則變成管理漏洞,成為企業落實“降本增效”政策的障礙之一。

在多番對比後,該企業最終通過織信Informat低代碼平台,建立企業内部通用系統應用庫,補建缺漏的業務流程,串聯原有系統的所有資料,彙總至企業營運駕駛艙,賦能集團統一的業務、流程和資料中台,建構集團數字化生态。

3、低代碼賦能企業數字化生态

低代碼是近兩年我國比較火熱的數字化管理模式之一,主要通過将代碼可視化、子產品化,實作人人皆可快速搭建管理系統的目的。而低代碼人人皆可搭建的特性,不僅可以賦能企業每位員工,節省人力費用,還可以進行系統內建、資料串聯,建構企業數字化生态,賦能企業整體營運。

不僅如此,低代碼也可賦能企業每位員工。由于低代碼入門門檻低,人人即可上手,是以即使是基層人員或者執行人員,也可以開發搭建企業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同時,經由基層/執行人員搭建的系統,也将更切合企業業務流程痛點,真正能夠提升企業營運效率。

資料串聯是傳統管理系統目前難以突破的瓶頸之一,而低代碼則可以通過API接口串通所有系統的資料,彙總并以儀表盤形式展示,打造企業資料駕駛艙,營運資料一覽無遺,可為企業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适配企業每個發展階段

随着數字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企業已經意識到系統內建将成為未來管理趨勢之一,是以系統內建需求逐年上升。低代碼平台本質是一個系統開發平台,擁有強悍的拓展性能,企業或者員工可以在上面搭建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管理系統。無需另外購買其他系統,一個平台即可滿足企業所有的數字化管理需求。

此外,企業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發展需求,對已有低代碼系統進行自主二次開發,無需專業人員進行專門的開發。如此一來省事省力的同時,還能适配企業自身特有的業務流程,釋放數字化管理潛力,提升效率和企業競争力。

總結:

數字化轉型不是單純的資訊化或數字化技術部署,而是一種新的工業革命和産業變革,應該是産業技術和資訊技術的融合創新,打造新能力、新業态和新模式。無論是傳統管理系統,還是低代碼平台,隻要能夠釋放企業潛力,都是好系統。

合理并且有效運用生産管理系統,不僅可以讓生産工作高效運作,還能最大程度保證團隊目标的達成。我推薦使用織信Informat,它内置上百個标準應用模闆,覆寫:MES生産管理、OA、ERP、CRM、人事績效财務、企業服務、個人及組織等100+應用場景。支援20W并發資料處理能力,現注冊可免費安裝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