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翻閱2021之Q1書單分享(1)

1月書單

1《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李開元

2《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白茶

3《弗蘭克爾自傳:活出生命的意義》[奧地利]維克多·弗蘭克爾

我堅持一個原則: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處理大事一樣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對待小事一樣冷靜。”

拯救了一個心靈,就是拯救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完美不是指再沒有東西能增加進去了,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樣東西了。

4《心的重建》(美)露易絲·海;(美)大衛·凱思樂

雖然這本書歸根到底是要讨論曆史和史前史問題,但其主題不光是具有學術性,而且在實踐上和政治上也是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的。不同民族之間互相作用的曆史,就是通過征服、流行病和滅絕種族的大屠殺來形成現代世界的。

2月書單

5《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美)黛比·福特

6《被讨厭的勇氣》岸見一郎(日)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差別。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犧牲。相反,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過度适應社會的人”,并對此給予警示。

并且,請你想一想。我們隻有在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或行為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也就是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的時候,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是這樣吧?

也就是說,他者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是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不,是感覺能夠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為遙遠的将來設定一個目标,并認為現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隻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隻能每天過着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隻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麼。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隻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阿德勒所說的“人生的意義是由你自己賦予自己的”,就正是這個意思。人生沒有普遍性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隻有你自己。

7《赴宴之前》毛姆

8《最後的耍猴人》馬宏傑

在中國江湖上是這樣定義三教九流的:三教即佛、道、儒。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老君六流聖賢,七農八商九魯班。中九流是: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地理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匠),五流池子六流搓脊,七修(修腳)八配(配種)九娼妓。

9《幸福的方法》(美)泰勒·本-沙哈爾

10《重新定義公司:谷歌是如何營運的》(美)埃裡克·施密特

11《這樣寫出好故事》(美)詹姆斯·斯科特·貝爾

3月書單

12《終身成長》(美)卡羅爾·德韋克

韋爾奇、郭士納和穆爾卡希都相信發展,并充滿激情。他們都認為,公司上司人最主要的素質就是發展潛力和激情,而不是卓越的才華。

了解一切,便會寬恕一切。

著名的婚姻專家艾倫·貝克(Aaron Beck)說過,對兩性關系來說,最具毀滅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們需要努力,這說明我們的關系裡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

出色的兩性關系研究者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說:“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來保持不脫軌;将伴侶聚在一起和将他們分開的兩種力量之間……永遠存在一種張力。”

認為伴侶有改變的潛力和認為伴侶一定會改變,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改變的前提是你的伴侶必須想去改變,承諾要改變,而且會采取具體的行動去改變。

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們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就這麼簡單。

13《鼠疫》阿貝爾·加缪

14《東方快車謀殺案》阿加莎·克裡斯蒂

15《像我這樣笨拙地活着》廖一梅

自由,不是不能獲得,但需要萬分的堅強和一點點運氣。

感情如同潭水,一粒沙子落進水裡也會改變水位,盡管它看起來平靜依舊——最單純的情感也有它深不可測的一面。

愛是自己的東西,沒有什麼人真正值得傾其所有去愛。但有了愛,可以幫助你戰勝生命中的種種虛妄,以最長的觸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發現的内部,開啟所有平時麻木的感官,超越積年累月的倦怠,剝掉一層層世俗的老繭,把自己最柔軟的部分暴露在外。因為太柔軟了,痛觸必然會随之而來,但沒有了與世界,與人最直接的感受,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呢?

大多數人在談論愛的時候,談論的都是需要,自我的需要。你認為自己的愛是單純的、無目的的,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你想的都是利益,這個利益可能是舒适感、安全感或者某種自我期許……而且這種愛,多半都是你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選擇。甚至在你頂着愛的名義的時候,在你自我犧牲和對别人關懷得無微不至的時候,也很可能不過是滿足你自我肯定的需要。

“愛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杜拉斯

愛和性都是容易的,最本質的不滿足是不被了解和孤獨感。

我害怕年老時會無能為力,不能選擇的時候被迫做一些喪失尊嚴的事情。比如失去了明确的意識還要生存;需要安靜死去時還要切我的氣管,我也沒有能力阻止别人這樣做。我害怕自己年老時變得軟弱,年輕的時候總會有更多的辦法,有更強的生命力,不一定需要自己多大的力量,就可以克服一些問題,不會對别人産生心理上的依賴。是以,如果不能夠變得寬厚豁達,年老時就會變得困難。

我們不斷長大的過程便是不斷不信和厭倦的過程,不可避免,我們喪失了生命的新奇感,不斷地學習成熟穩重,克制欲望,保護自己,擔負責任,希望在人群中獲得成功,而成功的标準也是别人教給我們的。

寫作是孤獨的工作,一個人對着一片虛無創造出擁有色彩和激情的世界。

創作的第一前提就是表達切膚之痛。

為什麼要有男人和女人呢?他們是那樣的不同,不能互相了解,但又互相愛戀,必然地互相傷害。有時候我想,設計男女這樣一套程式,唯一的可能是以這樣的激烈的沖撞來幫助我們學習,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變得更寬容,有領悟力,不狹隘。

每個人都是一個深淵,我們俯身看去的時候都會禁不住頭暈目眩。

16《這就是OKR》(美)約翰·杜爾

17《關鍵對話》[美]科裡·帕特森、[美]約瑟夫·格雷尼、[美]羅恩·麥克米蘭、[美]艾爾·史威茨勒

18《OKR使用手冊》姚瓊

19《鄉關何處》野夫

一個政黨打着要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社會的旗幟,吸引了萬千仁人志士為之填溝轉壑,但最後在理想青年屍骨上所建成的這個國家,卻從起點開始就沒有公道可言。公道對我們這個社會多數人來說,都還是一種奢侈的訴求;更多的我們隻是想要少一點冤屈和迫害,因為人真正難以忍受的還是屈辱,它甚至超過了饑餓。

人一輩子,原無所謂富貴貧賤,怎麼樣過,都是活法不同而已,但苦樂卻是基本一樣的。生老病死,人皆同苦。

人最痛苦的莫過于夢醒之後無路可走。

“故鄉”一詞所能喚起的溫 馨,非僅其風景全殊,乃因那一曾經的所在,有着自己牽腸挂肚的故人。即便歲月淘換,如杜詩所說"故人日以稀";甚至還鄉的道路盡頭,最後隻剩下你自己凄惶的影子在夕陽下卷曲着往事;那故鄉依舊還是足資埋骨的。

20《尋找爽點》(美) 大衛·林登

21《可複制的上司力》樊登

如果你是初級管理者,核心任務是完成任務,取得信任;中級管理者辛苦些,需要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營造氛圍;進階管理者就要多營造氛圍,借助其他人來達成目标。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過去學到的東西都是正确的。但實際上,過去的知識成就了現在的你,也限制了現在的你,讓你聽不進去與自己認知不同的意見,讓你不願意挑戰那些讓自己不太舒服的領域。被知識“詛咒”的人就是用自己原有的認識建造了一處無形的監獄,把自己關了進去。其實,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非常開放的。他們對待任何知識都非常謙卑,不以自己的經驗去評判任何東西。

我們根本不是理性的人,很多決定都是在稀裡糊塗的狀态下做出的感性決定,崇尚理性思維的博弈論很少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思考,快與慢》主要觀點。

邁克爾·桑德爾在著作《金錢不能買什麼》中詳細解讀了金錢的兩個重要弱點,對人們使用金錢時的心理做了非常詳細的描述:

1)衰減——金錢如果不能持續增加,人們對它的興趣就會迅速降低。人們總是希望錢越掙越多,一旦不能增加,就會感到失望。

2)腐蝕——金錢會讓很多事情喪失其原本的意義。一件有意義的事一旦跟金錢挂鈎,就有了“銅臭味”,并讓一部分追求精神層面意義的人自動遠離。這就是有可能在給員工發錢之後,他反而不願意繼續做原來的工作的原因。因為金錢,使這件事喪失了它本身的意義。

22《橫向上司力》(美)羅傑·費希爾 、 艾倫·夏普

23《阿裡巴巴人力資源管理》

24《高績效教練》(英)約翰·惠特默

25《文城》餘華

26《拖延心理學》(美)簡·博克,萊諾拉·袁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