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傳17、苦中作樂終有悟,格物緻知大文章

作者:何老師說話

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陽明到達了龍場驿。之前所提到的沅水驿、羅舊驿與龍場驿一樣,都是古代的一種通信機構。明朝沿用了元朝的郵驿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很多驿站機構。驿站大概有三項功能。

其一,傳遞軍事消息。驿站一般都是設在交通要道或者邊境地區,便于觀察地方上的民變或者打探外敵入侵的消息。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可以通過驿站中的驿卒來傳遞消息。 其二,為過往的驿卒提供馬匹。如果是緊急的軍事消息,一般都是由最初的一個驿卒負責到底,過往驿站隻會提供驿馬,換下已經疲憊的驿馬。其三,為過往的官員、商旅提供住宿和飲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并不能準确地投宿地方,而驿站都設在交通線上,官員們可以在驿站稍作休息。商旅如果有朝廷頒發的通行證,也可以在驿站投宿。這個時候驿站承擔了旅館的功能。

龍場驿在今天貴陽市西北80多裡外的修文縣,是個山高路險、蛇蟲鼠蟻出沒、瘴疠彌漫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常住居民多為苗人、彜人、瑤人,遷居而來的人多為中原的逃犯和走馬幫的商人。初觀龍場驿的殘破,王陽明已經能了解到當地的治安狀況。由驿站的殘木斷垣,王陽明可以想象到當初建立龍場驿的情景。

元朝在統一全國之後,雖然實行行省制度,但對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尊重當地的土司制度。明初統治這個地區的彜族首領為奢香夫人,是一位熱愛子民的女首領。她丈夫安霭翠曾為貴州宣慰司宣慰使,總領貴州水西各土司。奢香夫人在丈夫死後,繼續擔任貴州宣慰司宣慰使,成為當地最有名望的少數民族首領。而明朝在貴州的駐軍統帥馬晔卻不顧實際情況,想在貴州進行強制性的“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就是打破土司的地方統治,改由朝廷派流官來統治地方。這樣既可以防止地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又可以加強朝廷直接統治的力度。但是在明初,朝廷并不具備“改土歸流”的條件。馬晔想用扣押奢香夫人的做法強制推行,不料激起各個土司的叛亂,然後他采取了血腥的鎮壓。奢香夫人忍辱負重,在另一名彜族女首領劉淑貞的幫助下,終于得到朝廷的釋放。

朱元璋明白明初的狀況,為了避免再起刀兵,他将馬晔治罪,并讓奢香夫人世代管轄這個地區。奢香夫人為表誠意,答應協助朝廷在貴州通往四川的道路上修建九個驿站。一來朝廷有了驿道和驿站,可以直接出兵對貴州進行管制;二來有了驿站,彜族首領可以接待朝廷的使者和傳遞公文;三來可以通過驿站來接待過往的商旅,促進貴州與中原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此時的水西宣慰司宣慰使為奢香夫人的後人安貴榮,是一個很有魄力的彜族首領。龍場驿并不是一個大驿站,僅設驿丞一名,吏一名,存馬23匹,鋪陳23副,以及驿卒若幹。但是到了正德年間,不僅房舍不存,馬匹不備,驿卒也早逃散殆盡。王陽明主仆四人眼見殘破情景,隻得自己動手搭建草廬作為暫息之所。

在搭建草廬的過程中,有當地少數民族前來問候。雖然語言不通,卻可以通過手勢了解對方的意思。貴州正迎來雨季,是以草廬并不能真正地擋風遮雨。草廬漏雨了,王陽明主仆就繼續修補。經過長途跋涉和辛苦地修建草廬,他們早已經疲憊不堪。為了減輕疲憊,他們拿出随身帶的濁酒暢飲起來,一邊飲酒,一邊看着草廬外邊的靈獺群鹿們奔跑。在朦胧中,他們總算度過了一個相對安靜的晚上。

到了龍場,王陽明主仆面臨着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居住的地方和飲食。雖然草廬可以暫時避雨,但經過大風一刮,就會倒塌。草廬隻是一個應急的居所,并不能長久居住,特别是在貴州這個氣候多變的地方。另一方面,沒有糧饷發下來,王陽明主仆也沒有攜帶多少幹糧。要想在龍場活下去,就必須擁有源源不斷的食物。居住和飲食是保證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王陽明為此也絞盡腦汁。

王陽明傳17、苦中作樂終有悟,格物緻知大文章

王陽明和仆人翻山越嶺,四處勘探,終于覓得一個石洞。這個洞穴與餘姚的陽明洞有些相似,被王陽明命名為“陽明小洞天”。石洞雖然潮濕,卻可以擋風遮雨,是一個天然的好居所。主仆四人搬入洞中,好似《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帶領着衆猴兒進入了水簾洞一樣無比欣喜。他們以石為床、為桌凳、為竈,做着别有滋味的洞中仙。

洞天是道家的術語,洞天處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些地方都是神仙的居所,素來被修道之人所尊崇。王陽明對仙佛之事曾經癡迷,在餘姚陽明洞終于參悟佛老之非。在龍場能覓得這樣一個洞穴,王陽明心中殘存的仙佛心緒又開始作怪了。不過,也許他将此洞命名為“陽明小洞天”,僅僅是為了以仙佛的概念來比對那種文雅飄逸的景緻。

王陽明在洞中超脫了個人榮辱,唯獨對生死還沒有看透。他在洞中整天打坐,以求靜心。經過一段時間的靜修,胸中的郁結逐漸散去,心情大好。就在王陽明心境大開之時,三個仆人卻同時病倒了。他們都為浙江餘姚人,熟悉了那裡的水土,初到貴州,難免有些水土不服。又因為石洞中特别潮濕,對健康本來就有損害。為了讓三個仆人盡早康複,王陽明做了幾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王陽明傳17、苦中作樂終有悟,格物緻知大文章

首先,親自采摘藥材,熬湯煎藥,服侍這三個仆人。王陽明在王家算是一個公子哥,累活粗活都沒有幹過。自遭到貶谪以來,王陽明四處奔逃,又與這三個仆人不遠萬裡來到龍場,已經鍛煉了自己的心智。王陽明學會了放低身份,學會了從心靈上去貼近真實的人。經過此事,王陽明不僅懂得了換位思考,還對人性進行了重新定位。

其次,以占蔔的形式打破仆人心中的顧慮。在貴州有很多瑤族人善用巫蠱之術。一旦對某人使用了蠱毒,那這個人就必死無疑了。王陽明雖然也有聽聞,卻斷定仆人們的疾病隻是水土不服所緻。如果病人在心理上有負擔,對身體的恢複大有阻礙。為此,王陽明為仆人們算了一卦,得到了“災難隻是暫時”的卦象,進而打消了仆人們的顧慮。

最後,詠歌吟詩以娛情。保持好的心情對病人的健康恢複很重要。在仆人們生病期間,王陽明為他們講了很多詩詞歌賦,有時甚至會載歌載舞表演給仆人們看。一個本來很安靜的洞穴,變得笑聲不斷。王陽明通過這種方式排除了仆人們的孤獨寂寞,也排解了自己内心的憂慮。

仆人的病情都開始好轉。王陽明在采集藥材、蕨菜的過程中,與當地的瑤民、苗民、彜民都有過一定程度的接觸。流亡到這裡的漢人和過往的商旅也願意在這裡停留,聽聽王陽明富有新意的宏論。王陽明的思緒不忍停留,總是思如泉湧,滔滔不絕。他的異地講學赢得了當地居民的青睐,令他對自己的悲慘處境也有了另一番領悟。

他常常在思考:聖人處在這樣的境地,會得到什麼大道呢?孔子如果沒有多年周遊列國的悲慘經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感悟,那麼多的大道。王陽明突然之間領悟到格物緻知的大道,将人性與天道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格物緻知大多求理于外,往往被外界的凡物所累。對于天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了解,不同的了解也有不同的途徑。與其對周敦頤、二程、朱熹等人的注解迷惑,不如直接對原文進行自己的解釋。也就是說,在我們引用二手資料的時候,容易被這個研究者所影響,進而失去自己思考的空間。要想有全新的突破,就要從最原始的資料入手,從自己的内心出發,才能窮究其理。

王陽明傳17、苦中作樂終有悟,格物緻知大文章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正是王陽明頓悟的感受。當王陽明領悟到這層含義時,不禁歡呼雀躍起來,吓得熟睡中的仆人也驚醒了。仆人們并不能了解王陽明的歡喜,但能夠看出王陽明頓悟的興奮。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頓悟,王陽明将自己默記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中的言語拿來佐證,沒有不吻合的。

王陽明從小讀的都是朱熹等人注解的四書五經,一直無法參透聖人之道,就在于不能回歸自己的本心。朱熹等人在聖人的原始資料中加入了太多自己的臆斷之說,迷惑了後人。宋儒們并非真正地要還原聖人的大道,而是為了闡述自己的理論,将聖人之言曲解。朱熹認為格物在于格天下事物,而天下事物是無窮的,又怎麼能得出天道或天理呢?王陽明以自己格竹子失敗的經驗,到如今終于悟到朱熹格物的妄言。

王陽明從崇拜宋儒,變成批判宋儒,進而寫出《五經臆說》。将格物緻知與道德理論聯系在一起,發展出“緻良知”的理論,這是王陽明頓悟後在思想上最大的進步。因為有了頓悟,王陽明講述任何經典,都變得得心應手。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都來聽王陽明講學,并逐漸與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當地居民看王陽明所居住的山洞甚為潮濕,便起了為其建造房屋的念頭。在一個山坡處,當地居民砍伐竹木,在短時間内就建起了一座很有規模的房屋。這座房屋不僅有房間、客廳,還有涼亭與庭院渾然一體。一座新居躍然于龍場山岡之上,引來了很多求學之人。王陽明不以龍場驿命名,反而将其命名為龍崗書院。

文人多講求文雅,故而将四壁徒立卻幹淨舒适的房間命名為何陋軒,将樸實無華卻寬敞明亮的客廳命名為賓陽堂,将天然無雕飾卻有翠竹環繞的涼亭命名為君子亭。王陽明身屬士大夫階層,始終沒有真正地了解到民間真實的一面。在過往之中,他窺見的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如今他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可算是做到了“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在靈與肉之間浸潤了底層社會的氣息,他才會将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深刻貫徹下去。

有了真正的了解,才會敞開心扉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在京師,他已經對講學的功效有所領會。講學能在文人士子、平民百姓之間産生很大的輿論影響,不僅能達到普及文化知識的目的,還能潛移默化地教化百姓。人貴在修身養性,在物質滿足的情況下,在精神上也能有所提高。如果一直被俗物所充斥,沒有高尚的精神信仰做支撐,到最後也難免成為行屍走肉。

龍崗書院的美名逐漸在當地傳開,并驚動了貴州當地的很多官員。思州太守十分嫉妒王陽明,特意遣人到龍場驿侮辱王陽明。龍場的居民都為王陽明抱不平,将思州太守派來的人打走了。思州太守誣陷王陽明不守禮節,居然派人毆打上官等。這個謠言在官場上一下子傳開了,給王陽明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官員想通過貴甯道按察分司對王陽明進行制裁,以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

沒想到貴甯道按察分司副按察使毛應奎是個有真才實學、恪盡職守的正直官員。他親自到了龍場,并與王陽明及當地居民進行了攀談,最終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毛應奎為王陽明的才華學識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便與王陽明結為好友。在臨走前,毛應奎勸誡王陽明要知曉官場輿論中傷的厲害,讓王陽明暫時向思州太守屈服。王陽明點頭答應,并給思州太守寫了一封信,弄得太守既慚愧又心服。

水西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也聽到了王陽明的大名,讓人給王陽明送來了糧食和肉食,又送來了金帛鞍馬,王陽明推辭不受。王陽明僅僅是一個八九品的龍場驿丞,而安貴榮卻是掌管一方治安的宣慰司使。安貴榮結交王陽明,除了向他請教聖學之外,主要是想請王陽明出謀劃策清除水西的驿傳系統。

本來朝廷曾想在水西設立衛所,加強對水西的統治。可是衛所的城池建築剛建成就被終止了,不過一路設立的驿站仍然存在。有了驿站,朝廷就能通過驿站傳遞資訊,随時掌握水西的動向。安貴榮認為朝廷在水西設立驿傳系統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一定要盡快除去。當安貴榮向王陽明說出這個想法後,王陽明專門寫了封信,向安貴榮闡明了此舉不可行的理由。朝廷信任安貴榮世代忠于朝廷,才令其世襲治理其地。如果懷有此心,就是對朝廷的不忠。如果想要拔掉驿站,就是向朝廷宣戰。如果與朝廷對抗,水西很可能會招緻災禍,不僅對不住先祖,還對不住部族百姓。如果遵守國家法令,讓國家時刻掌握這裡一片祥和的資訊,那麼朝廷定然不會對水西動手。

安貴榮被王陽明說服,認為唯有安保一方,報效朝廷,才能保住安氏家族的榮華富貴,才能維護當地百姓的生命安全。宋氏酋長手下的阿賈、阿劄等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