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滴滴出行的扶貧實踐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了表彰。  阿裡巴巴、拼多多、美團、蘇甯等網際網路企業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滴滴創始人程維、快手鄉村振興官賈茹等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滴滴出行的扶貧實踐

  我自己作為一名科技自媒體人,這幾年主要的選題就是農村網際網路觀察和電商脫貧,為此我每年都抽出兩三個月時間深入山西、陝西、河北等地的貧困地區,做大量的走訪工作。是以看了25日的新聞報道,感觸可能比更多人更深刻一些。  關于蘇甯易購、京東、阿裡巴巴、快手、拼多多、美團等企業的扶貧實踐,我在之前的走訪文章中已經寫過,詳情參考《多位代表委員獻言“扶貧扶智”張近東代表這次有哪些新舉措?》、《京東鄉鎮物流提速意義:縮減城鄉二進制差異 平等享受消費紅利》、《借力快手,呂梁特産幹馍馍走出大山》、《拼多多的另一面:帶動區域脫貧緻富 扶貧又扶智》、《美團春歸計劃,一個科學複工的範本》等文章。  滴滴的扶貧實踐還沒有做過專題分析,今天結合我的走訪觀察來談談。  輸出平台能力 建構“1+N”扶貧體系  這幾年中國主流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把脫貧攻堅工作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  滴滴的扶貧工作,不是突擊式運動和形象工程,而是依托其多年積累的網際網路平台,建構了涉及就業、交通、消費、公益等多元度的“1+N”扶貧體系,這個體系也和政策引導的方向吻合。  在這其中,1是擁有無限接口的大平台,N是具體的落地項目。1我們已經非常熟悉,我們重點說幾個N的案例。  N1:滴滴此前收編了小藍單車,自己又開發了青桔單車,有了這些基礎滴滴就可以為貧困地區提供綠色出行服務,推出了“青桔扶貧行動”。這個項目一方面為貧困縣捐贈青桔單車,解決百姓短途出行難題,另外一方面因為項目需要人力來維護和營運,又提供了一批就業崗位,解決了部分低收入群體就業問題。根據滴滴的測算,這個項目可以為每個貧困縣提供3--5個就業崗位,每人每月有3000元收入。  N2:我們都知道,消費扶貧是脫貧攻堅之路上的重要手段,之前我提到過拼多多、快手等企業,每年都通過平台上行了千百億的貧困地區特産,為廣大偏遠山區的農民帶來收入。滴滴的社群團購業務--橙心優選,就承載了滴滴消費扶貧的重任。橙心優選早期隻是滴滴試水的一個“小項目”,後來單日訂單突破700萬,成為戰略業務。随着橙心優選的業務發展壯大,各省市看到了橙心優選的潛力,紛紛和橙心優選達成戰略合作,修建了一條穩定、持續輸出農産品的橋梁,探索出來一種批量帶動農民增收的模式。PS:這種規模化的合作形式,也為鄉村振興工作打開了局面。  N3:這兩年大熱的直播帶貨助農模式,滴滴也已經開始落地實踐。滴滴成立了一家影視制作公司,叫粒粒橙,去年粒粒橙和芒果衛視聯手打造了一檔電商助農直播真人秀節目《希望的田野》。這個節目不同于李佳琦、薇娅等人的直播帶貨模式,它除了“帶”貨,更多的是“帶”鄉村地區的民俗、風景、文化、旅遊,通過這種節目的影響力,希望閱聽人不僅僅可以買鄉村特産,也能深入大美的山河,走一走看一看。

滴滴出行的扶貧實踐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這幾年滴滴響應精準扶貧的号召,基于自身業務優勢,深入三區三州開展扶貧脫貧工作,為千萬計家庭改變生活面貌提供了積極的助力。  另外,滴滴自身就是中國領先的出行平台之,這幾年也做了很多交通扶貧的工作。舉個例子,在很多貧困地區,公共汽車(俗稱班車)是居民中途出行的首選,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班車很難有固定的發車時間表。滴滴就在四川等地,輸出技術,搭建農村客運智能化資訊服務平台和監管排程平台,通過資訊化手段解決當地司機營運難和居民出行難問題。無形中大大友善了地方上居民進城通勤、消費購物,提高了生活效率。  不過這些工作成效無法用數量名額來量化,我們就不展開來談,有機會單獨再做專題分析。  扶貧和扶智相結合 授人魚更要授人漁  “吃完這口飯,馬上還要去山上的幾個村跑團長,這個月還要完成100名團長的招募工作。”劉軒一邊扒拉碗裡的飯,一邊拿着手機忙個不停。  劉軒是滴滴橙心優選某地城市經理下面的一名地推小哥,主要的工作就是招募團長并且協助團長開單。他告訴我,随着滴滴橙心優選業務在當地的開展,像他這樣的很多“留守”青年有了“努力奮鬥,就能有高收入”的機會。  在劉軒看來,橙心優選有一整套教育訓練學習體系,可以迅速的讓他這種文化水準不高但肯吃苦耐勞的人上手開展工作。  經過在滴滴橙心優選體系内的學習、教育訓練、工作,劉團團的業務能力提升很快。他告訴我,現在每月能有過萬的收入,可以讓一家四口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收入,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的扶貧工作也一直強調要把扶貧和扶智結合起來。滴滴的扶貧一直注重授人以漁式的扶智政策,劉軒的案例隻是冰山一角。

滴滴出行的扶貧實踐

  去年疫情期間,滴滴在人社部上線安全防疫等司機教育訓練免費課程,學員足不出戶在家就可學習成為一名網約車司機的相關知識。近年,滴滴還實施了“橙果計劃”,設立國内首個關注網約車司機子女教育發展的公益項目,斬斷貧困的“代際傳播”,受益人包括來自“三區三州”的困難家庭。2020年的資料顯示,有240餘名司機家考生被985高校錄取,370餘名考生被211高校錄取,共有2007個滴滴師傅們的孩子考上了大學。  強化市場化運作機制 扶貧戰略和業務拓展融合  我之前走訪過某貧困縣,當地有句順口溜評價脫貧難“打一下,爬一下,不打了死球下”。  群衆缺乏主觀能動性,是脫貧工作的一大難題。而解決這個難題的鑰匙就在于通過市場化的産業扶貧模式,讓貧困地區的群衆“動起來”。  滴滴的扶貧實踐,和其他傳統的愛心企業最大的差別在于:扶貧不僅僅是一項“開支”,更是一項“收入”。  滴滴的扶貧工作不但不會影響到業務發展,反而會促進業務發展。2019年9月19日到2020年9月19日,共有來自82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超過110萬名網約車司機,通過滴滴平台擷取收入,實作靈活就業。換句話說,滴滴在給貧困地區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平台的運力和市場競争力,進而得以更好的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這樣的市場化扶貧實踐,可謂一舉三得。這種“幫助别人就是幫助自己”的扶貧思路,值得其他企業學習借鑒。  為了讓精準扶貧工作更好的适配地區需求,滴滴安排員工去到三區三州現場調研和實踐。通過實地走訪開展工作,團隊對貧困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滴滴設立工作機制,讓各地的聲音能夠暢通傳達,經過充分挖掘和研究,包括教育扶貧、消費扶貧、産業扶貧等多種模式得以落地運作。  這些扶貧模式的落地,激發了群衆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動力,根本上杜絕了“打一下,爬一下,不打了死球下”的貧困惡性循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