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跳脫“生态”玩法,網際網路電視的路在何方?

到了今天不管是做硬體還是做内容,都是一個行業共赢共生的時代,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以通吃。

跳脫“生态”玩法,網際網路電視的路在何方?

  進入2016年11月以來,賈躍亭的一封内部反思信,引發了業界的持續思考。幾年來推出超級電視的樂視一路狂奔,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幾乎不斷的“招黑”,在一片唱衰和質疑聲中取得了令業界驚歎的成績。然而,這一次樂視終于開始主動“自黑”,主動承認自己發展遇到的問題。

  在賈躍亭的公開信中提到“以往各個組織獨立奔跑時,偏重自身發展、缺乏大局意識,造成生态割裂、跨組織之間協同低下、沒有形成真正的生态化反”。衆所周知,樂視所做的事情正如賈躍亭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一樣“隻有被99%的人嘲笑過的夢想,才有資格談那1%的成功”,暗含樂視前路艱辛,風險巨大。

  在樂視走上一條注定風險巨大、失敗率極高的路之後,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在中國乃至全球,除了樂視的“生态化反”模式,在智能電視領域,還有沒有其他的模式能夠滿足和支撐我們市場的發展,滿足消費者日益高漲的消費需求,進而被其他企業學習、效仿,共同建構高效、便捷、共享的智能電視體系。

  在我的研究分析中,除了業界耳熟能詳樂視模式以外,另外還有兩家“微鲸模式”和“酷開模式”共同組成研究案例。微鲸模式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過多次,這裡不表。今天我們結合智能電視産業的發展,重點再聊聊酷開的“大内容+好硬體”模式,因為酷開用切實的資料和行動印證了這種模式的可行。剛剛過去的全民關注的雙11中,酷開僅僅用時半天銷售額突破3億,銷量突破12萬台。而且過去的一年酷開電視不斷的推出電視以及VR一體機相關的産品,均取得了不俗成績,在和新老電視品牌的交鋒中,逐漸占據上風。

  生态VS非生态,是時候回歸本質了

  在網際網路生态理念早已經深入人心的當下,酷開提出的以非生态為提前的“大内容+好硬體”的模式似乎讓人難以了解,然而在消費更新的當下,使用者消費開始更加的理性,明白自己所需要何種産品,市場也開始理性,重新開始審視行業發展風向。消費更新時代,酷開的理念是回歸産品本身,為使用者提供不止于影視,更包括教育、健康、旅遊、商城、遊戲等在内的全方位内容,及為這些内容打造的專業硬體。同時,基于智能電視系統大資料優勢,與各内容合作夥伴開放共享,強化内容的品質優勢和個性服務優勢。

  去年的雙11過後,我寫過一篇分析文章——《再談樂視和酷開大戰:市場到底需要什麼電視?》。文中提到過智能電視經過多年發展,不斷出現新的産品和經營政策以及使用者營運體系,智能電視不能靠單純的低價來競争,不能再拼概念而是要拼産品品質、拼服務體驗、拼物流配送、拼售後等等。到了今年我們還要在硬體更新的基礎上,加上内容更新。這方面不管是樂視還是酷開乃至其他廠商,都投入巨資建構。

  其實樂視和酷開模式都沒有錯,二者都在各自的跑道競賽成為行業佼佼者。樂視通過生态化反,電視銷量屢破新高但風險叢生甚至被爆拖欠供應商款項,而酷開則可以過的更從容,有更多的準備來迎接未來的不确定性。當然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是多樣的,不同的模式仍然需要時間去檢驗,但無論任何模式都得回歸本質,回歸初心。

  供給側改革,由使用者變革到生産者變革

  以前提到經濟增長,我們提的是擴大内需,刺激人們消費,也就是需求側。現在要換一種新的思路、新方法,就是供給側改革。也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如此,智能電視也是如此,過去的十幾年(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企業如此),一些以“需求側”出發的智能電視,最終發展成了低價、低質的代名詞,形成了惡性的循環。 以我經常研究的小米為例,今年雙11期間一款号稱人工智能的小米電視3S參與促銷,這種就是典型的想當然的“需求側”思路,小米認為使用者需要人工智能的産品,但這種不切實際做法最終必然雷聲大雨點小。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經過以價格戰主導的市場營銷,中國消費者真正明白一個道理:好的産品比對好的價格,品質才是任何消費産品取勝的唯一秘訣。在筆者看來,做智能電視就要從供給側出發,廠商首選别管消費者如何如何,而是應該進行自我改革,發揚工匠精神,自我死磕産品、品質,然後才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發展。

  了解酷開的朋友應該能感覺到酷開一直專注于自己的發展模式,就像美國的蘋果公司一樣,不随波逐流,不為了一時的關注度而迎合市場。酷開成立之初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首先從自身入手,進行變革和産品更新,最終市場自然會印證其模式正确與否。

  共赢共生,大内容好硬體應成行業共識

  智能電視或者網際網路電視看起來是這幾年興起的概念,其實中國人造概念、推概念、炒概念的習慣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從“不閃的對眼睛好”到“等離子電視”,從“4K電視”到“曲面電視”,從“買硬體送會員”到“網際網路生态”,從“使用者定制”到“多屏戰略”,我們的市場被概念洗禮了很多年。當然概念本身沒有錯,隻要能落地,可悲的是很多時候概念隻是為了擷取市場一時的關注度。

  到了今天,我認為不管是提出“大内容·好硬體”的酷開自己,還是樂視、小米、康佳、海信、TCL、長虹等都應該遵循這個理念。不管到了任何時候,好電視的标準其實很簡單,第一産品品質過硬,第二内容足夠豐富。 就這兩點看起來很簡單,但沒有工匠精神、自我死磕精神,還真不容易做到。

  同時,到了今天不管是做硬體還是做内容,都是一個行業共赢共生的時代,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以通吃。以酷開為例,正如業界人士所言獲得優質内容的最佳路徑顯然不是自制或購買,而是通過與産業鍊上的合作夥伴進行合作。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一是可以一次性的引入大量的優質内容,快速豐富自己的平台内容資源,滿足客廳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各種個性化的内容服務需求;第二是可以選擇與各個領域的最優秀的公司合作,確定内容品質,進而保證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