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和友人漫步在熙熙攘攘的前門大街,在進入前門一側的大栅欄商業街後,不免又一次聊起了中國的老字号品牌“觸電”情況。在這條幾百米的街道上,擁有同仁堂、東來順、狗不理、瑞蚨祥在内的多家老字号品牌。這些老字号企業都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争中勇士和勝者,他們擁有世代傳承的産品、技術或服務,伴随了幾代人的成長記憶。但随着人們購物習慣的變遷,曾經擁有無數榮光的老字号們,生存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際網路大浪席卷而來,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在電商平台中殺出一條血路,以淘寶天貓為例,2009年銷售量僅為0.52億,到2014年就已達到了571億元。
我大概從2012年開始把老字号電商的發展做為重點課題研究。當時,北京地區的老字号企業,已經有近10家企業在自己的官方網站開設了電子銷售闆塊,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沒有成長為與其線下規模相比對的業務。而與此同時韓都衣舍、相宜本草、三隻松鼠這樣的新電商品牌,反而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然而随着網際網路+的提出,我們的老字号品牌終于做出了決定:放棄單一作戰,進行抱團取暖,産業更新!

10月13号,來自王老吉、全聚德、吳裕泰、華天、同仁堂等逾300家老字号代表出席第一次中華百年老字号品牌聯盟大會,王老吉董事長陳矛被推舉為首任聯盟主席。
陳矛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可以落地的“五個一”項目,其中共同搭建一個電商平台的舉措,無疑成為了五個一項目的最大亮點。可以說,新電商平台的出現,或可結束之前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結盟後的平台也有了更多的行業話語權。
我們可以預計,未來在王老吉的引領下,大批的老字号品牌将結伴出海,共同打造一個老字号的電商O2O生态體系,而網際網路新模式和新思維的出現,讓這種體系的落地有了可能,也讓老字号電商在呼喊了多年之後真正邁出了一大步。
守正出新 老字号抱團出海觸電共識
經常聽到業界有這麼一種觀點:“老字号”電商之是以步履緩慢,是因為這些老字号的負責人(或者接班人)都是傳統人士,不同于思維敏銳的網際網路公司,是以在競争激烈的網際網路大軍中容易被淘汰。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純粹不負責任的觀點,我接觸過不少老字号和傳統品牌的負責人,這些人大部分都非常重視網際網路,他們也都明白目前必須依靠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管道以及網際網路工具,才能真正實作轉型更新。
然而明白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一回事。在操作層面,這些傳統人士的确沒有我們這些網際網路直接從業者專業,也走過很多彎路,吃過很多虧。在這其中吃的最大虧莫過于獨立建立自己的網絡電商平台,把戰線拉的太長,最終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實際上,傳統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的基礎畢竟不同,不能盲目跟從,也不能推翻或者否定過去多年的發展基礎。一定要從自己産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這個基礎上,運用技術改善、提升、創新。
作為傳統企業中網際網路轉型的先行者,現在王老吉董事長陳矛被推選為中華百年老字号品牌聯盟主席,或将和廣大老字号品牌共同攜起手來,利用王老吉在網際網路領域的經驗(不得不說,在老字号電商普遍疲軟的情況下,王老吉在老字号裡面是最懂網際網路思維和新媒體營銷的企業,這點幾乎形成共識)和其管道能力,将真正意義上幫助這些老字号的網際網路化邁上一個新台階。
新的命題 網際網路時代不僅僅要+網際網路
最近我和一些傳統品牌負責人吃飯時,當我說起“你們沒有利用好網際網路+”時,這些人表示很委屈。他們表示“我們也開通了公衆号,也釋出各種優惠資訊,我們也有新浪微網誌,甚至我們還在京東和天貓開了旗艦店”,你能說我們沒利用好網際網路嗎?
對于這些還固守傳統品牌思維的人來說,他們做的工作充其量是+網際網路,而不是網際網路+,這兩個概念有本質的差別。前者隻是把網際網路當成一個工具或者一種管道,後者指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轉型更新,利用網際網路思維,改變經營思路和理念甚至盈利方式。而在老字号裡,王老吉是第一家涉水網際網路+的企業,它在今年5月釋出超吉+戰略,利用罐身作為媒介入口,計劃打造一套基于移動網際網路的互動和服務平台,為消費者提供電商購買、美食分享、吐槽交流、遊戲互動、定制化服務等功能,這一點還是很值得老字号學習的。
我一直認為,網際網路+概念的提出,真的對我們整個國家的生産方式從根本上帶來改變,過去的模式和理念甚至知識模型重新被改寫,需要通過新的營運理念和思路來面對我們的市場、面對我們更年輕的使用者。
寫在最後:在網際網路浪潮如火如荼的新經濟時代,H&M、ZARA、優衣庫這些年輕化的快時品牌迅速成為中國年輕一族的最愛。消費市場的轉變讓我們的老字号品牌紛紛覺醒,這個時候要利用好網際網路+的曆史機遇,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和管道,抱團整合優勢資源,實作互惠互利,才能真正引領老字号重新煥新光,參與到新的市場競争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