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寒冬之下,新能源車主的“搶樁戰”背後有何商機?

來源:懂懂筆記

寒冬之下,新能源車主的“搶樁戰”背後有何商機?

前不久,央視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北京冬季新能源公共充電樁“緊俏”,車主為了給車充電淩晨四點起床“搶樁”。話題再次戳中新能源車主,尤其是北方地區使用者的隐痛。

的确,由于低溫下動力電池續航衰減,加上開暖風耗電量較大,導緻了冬季新能源汽車充電次數頻繁。一些北方城市的公共充電樁供需緊張,新能源車主為了給車充電也是操碎了心。

據中汽協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國内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678萬輛,而全國充電設施累計238.5萬台;前十一個月,新能源車的銷量接近300萬台。然而國内充電設施的增量僅為 70.4萬個,充電基礎設施的增速遠遠追不上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增長。

更何況,冬季新能源車充電頻次增加,再加上充電樁區域分布不均,讓部分北方城市充電難的問題雪上加霜。為了“電動爹”不“斷電”,很多車主可謂煞費苦心,新能源充電難的背後也衍生出一系列吊詭的商機。

EV CAR

私家車主“補位”默契

“大概15分鐘後充電完畢,要充電的朋友喊一聲。”

晚上八點,家住天津紅橋區的張先生正在住家附近的一個新能源充電站充電。當充電進度顯示快完成時,他打開手機,在一個車友群裡發了一則消息,問是否有需要充電的車主前來“補位”。

他告訴懂懂筆記,這個群是由經常在同一家充電站充電的車主自發建立的,主要是為了“共享”充電站裡空閑充電樁的“情報”,以便有充電需求的車主及時占樁。

“現在每天的氣溫在0度上下徘徊,車子日常續航已經損失了四成。”張先生坦言,他用于日常通勤的純電動車是兩年前購買的二手車,目前續航隻有200公裡左右。

一到冬天,車輛續航折損外加開啟暖風,續航往往隻有120公裡。是以每天通勤距離長達60餘公裡的張先生,不得不每天都給車子充電、補能,“早知道冬天充電會這麼麻煩,當時就不買純電動汽車了。”

然而,随着城市裡純電計程車、網約車、物流車增加,冬季充電頻次上漲,讓在夏天還算富餘的充電樁站變得十分緊缺。私家車主要充電,要跟網約車、出租等商用車“鬥智鬥勇”。

“晚上要是超過八點再去充電的話,充電站裡全都是網約車。”張先生解釋說,倘若私家車主沒有利用群“互通”充電樁占用情況,及時補位的話,将很難“剛好”找到空閑充電樁。

那麼,續航更長的新能源、尤其是新款純電動車,在北方低溫環境下能否避免頻繁充電的心累局面?

或許不然。張先生告訴懂懂筆記,群裡部分車主的愛車純電續航有400公裡,加上日常出行通勤距離也較短,每周隻充電一次,是比他的車子省心些。

“但是隻要去充電,無論什麼時候,都會遇到類似搶樁的情況。”群裡有部分純電車主甚至加入了好幾個類似的充電群,覆寫了多處能到達的區域、常用的充電站。

張先生強調,為了給車子充電,避免影響第二天的通勤,他每晚都要盯着車主群,一旦有車主騰位就穿起衣服就往屋外跑。盡管這樣很累人,但比起之前半夜外出尋樁、冒着寒風等待充電的情況,還是好多了。

“當然,即便如此每月還是會有幾天充不上電,隻能搭公車去上班。”他承認,盡管這種“妙招”有助車主解決充電難問題,但也有局限性,“若充電站管理規範、嚴格,有空樁才放車進入的話,咱就沒轍了。”

為了解決新能源冬季續航短、充電難的痛點,車主們逐漸開始學會“抱團取暖”,通過機智的方式解決充電的問題,減少新能源冬季續航打折,以及對日常上班通勤、假日出行的負面影響。

“騰挪移位”背後有商機?

寒冬之下,新能源車主的“搶樁戰”背後有何商機?

盡管利用充電群“互通”充電情報,有助于部分車主及時“占樁”充電,但俗話講“求人不如求己”,有車主為了搶小區裡的充電位,也在 “一擲千金” 。

“去年冬天續航短、充電難問題曆曆在目,今年不想再經曆了。”家住青島市北區的李航(化名),去年冬天經曆過淩晨三、四點開着車摸黑找充電樁的經曆。于是今年11月份,在青島的第一場雪飄落之前,他決定買台二手燃油車。

這台汽車要求很簡單——便宜、能開能動即可。李航告訴懂懂筆記,他花了近萬元買的二手車,為的就是給自家電動車占位。

“我家小區有慢充樁,通宵慢充到第二天上班是最不費時間的。”但小區内的新能源慢充樁經常讓燃油車占據,即便有電動車在車位上充電,待車主慢充完再去充又不現實。

于是,他用買來的廉價二手車,占了一個設有公共慢充樁的車位。每天回家,便将燃油車開走,将新能源車開進充電車位裡通宵充電。次日出行,再反向重複這一動作。

“相比半夜出門找電樁,現在每個月多花450元交停車費不算啥了。”自從利用二手燃油車占樁後,李航幾乎每天都能給純電動車充上電,“現在小區裡也有别的住戶,學我這個方式買了二手燃油車占着慢充位。”

如今,每逢工作日早上,他總能在小區停車場的公共充電樁前看到好幾位業主開着燃油車,換下慢充了一夜的新能源車。有時一番“騰挪移位”之後,還會造成停車場内部塞車。

而類似的“占樁”方式,也衍生出了新的商機。他的一位同僚透露,自從入冬後其所在小區業主群經常有人發“廣告” :有償占充電樁,一旦成功每次收費3~5元,甚至可以“包月服務” 。

“其實所謂的有償占樁,做法跟買燃油車占樁類似,有人用私家車先占了充電位,然後再有償讓給有充電需求的車主,每月賺點零花錢。”李航無奈地說道,有償占樁的是一幫有閑功夫的退休業主。盡管同僚已經向物業反映了類似現象,然而截至目前仍有車主在做這種有償“占樁”的勾當。

他們顯然是将斂财的快樂,建立在小區新能源車主的痛苦之上。

可見,對于北方新能源車主而言,冬季能否順利給車子充上電,決定了其日常能否正常出行、通勤。為了充電,車主甚至不惜代價,背後甚至衍生出了相關的“斂财套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