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作者:人間清醒小夫子

全文共262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生死疲勞》建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架構。

我們的主角——東北高密鄉人盡皆知的第一地主——西門鬧,開篇就在1950年的土改中被西門屯的村民拿槍爆了頭。

他連續六世又投胎回到自己家,隻不過前五世都落在了畜生道,分别成了驢、牛、豬、狗、猴,第六世則是西門鬧之妻迎春的孫子與孫女亂倫生下的大頭嬰兒。

因為出生在世紀之交,是以得了個名字叫藍千歲。

在命運和作者莫言的安排下,孟婆湯對西門鬧無用,是以大頭兒藍千歲——或者說大地主西門鬧——保留了數代人幾十年的記憶,他是曆史的見證者和親曆者,甚至可以說他就是曆史本身。

借大頭兒藍千歲的口吻,莫言用他拿手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表面上是在講述1950年以來東北高密鄉西門屯村民的興衰榮辱,實際上則是記錄莫言本人作為那段逝去歲月的見證者和親曆者,他所觀察到的在這片中華大地上的一切發生和發展,摻雜着他對那段逝去歲月的莫氏解讀和無限追憶。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全書一共五十萬字,莫言自述初稿創作一共隻花了43天,并且沒用電腦,全是手寫。

我一邊驚訝他的寫字速度,一邊驚歎他的作品品質。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創作出如此精彩的長篇小說,讓我對莫言的創作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

創作時間短帶來的一個好處是行文的連貫和流暢,雖然全書雖然有五百多頁,但實際看起來一點也不累,甚至還很上頭,總想一口氣把它讀完。

讀完後我翻了翻這本書在各大APP的評論區,發現跟我一樣,讀這本書讀到上頭的同學還真不少,至少說明莫言講故事的能力一流。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給普通平凡的生活點綴上一些魔幻色彩,讓冰冷殘酷的現實披上一件童話外衣,這本就是莫言小說的一大特點,但在《生死疲勞》這本書裡,這層特質尤甚。

這就是說,即使隻把這本書當作睡前消遣的故事讀物,純粹想感受莫言構造的一個個魔幻現實小劇場,這本書也是合格并且有趣的。

在這本書裡,你能看到一頭公驢為了追求愛情苦戰野狼的熱血,能看到一頭耕牛為了報答主人甯死不動的犟勁,能看到一頭種豬為了自由追雲趕月統領百獸的瘋狂,能看到一條狗靠嗅覺和聽覺就能掌控全城的高科技。

我們在現實中不會遇到這樣瘋狂乃至夢幻的事,是以讀到這樣的情節時才會覺得很有趣,甚至令我們大受震撼。

這就是文學的作用,它是溝通夢境和現實的橋梁。

對作者來說,借助文字,他們或悲痛或喜樂,或磅礴或精微,或真實或魔幻的夢境得以封存。

對讀者來說,更有意思的是,借助文學,我們可以感受别人的夢境。通過文字這一具象,我們有機會感受創作者或悲痛或喜樂,或磅礴或精微,或真實或魔幻的夢境。

是以我有時候想,那些經常看書的人經常會被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大概是因為他們通過閱讀體驗過别人太多的夢境。

他們在有限的人生裡,已經感受過無限的劇本,是以回歸現實時會顯得比常人要沉穩。

就像經曆過戰争的士兵面對街頭混混時不會恐懼,操刀過國宴的大廚面對家常小菜時不會緊張。

有點遠了。我寫這些是想表明,從故事性的角度上說,《生死疲勞》其實老少皆宜,即使是國小生,光看裡面的故事也可以讀得津津有味。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但我已經不是國小生了。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閱讀小說時,我常常會問自己:這本書到底好在哪裡,這本書作者想表達什麼,看完這本書我有什麼或者我應該有什麼收獲。

我相信許多讀者其實都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雖然這有點像被聯考國文支配給我們留下的後遺症,但如果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弄清楚以上問題的回答就顯得很有價值。

其實幾個問題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人類天生的好奇心在作祟,喜歡探究現象下面的原因,故事背後的動機。

我們不滿足于隻看到小說的故事性,深信既然作者創作時花費了如此多的精力,肯定在裡面埋了彩蛋。是以如果我們隻關注到故事,那就相當于隻看到冰山一角,少了一份甚至大部分樂趣。

這當然是讀者的主觀臆斷,但既然那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此出名,就表明文學作品一旦發表,對它的解讀就不再是作者專屬的權力,讀者的想法同樣重要。

那麼應該如何挖掘作者的彩蛋呢,或者換個說法,讀者該如何擷取小說故事之外的樂趣呢?

這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很難用幾句話就能說的清楚。我以後大概會專門寫一篇文章,闡述我本人對此的一點看法。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本篇文章既然主講《生死疲勞》,這裡隻簡單提供幾個線索,供大家尋找莫言偷偷埋在驢牛豬狗猴故事之外的樂趣。

(1)留心作者或精心或無意穿插在故事裡的那些影射現實的零散語句。比如驢折騰一章裡他寫:

“…我追尋着的母驢應該是馱礦石的母驢或是拉車的母驢中的一匹,除此之外,在這樣的時代,在嚴密的組織和鐵一樣的紀律下,難道還有第二匹逍遙驢躲在某個地方發情?…”

“…河道中有許多蛤蟆在鳴叫,間或還有一陣陣的歡呼聲、敲鑼打鼓聲從遙遠的地方傳來,我知道,那是狂熱的人們在虛構出來的勝利中大發癔症…”

聯想到驢折騰的發生實際,你就能體會到莫言這是在吐槽大躍進時代人們的躁動和瘋狂。

(2)注意莫言對環境的白描,有些段落對故事情節的推動作用可能有限,但那些靈光乍現般優美的語句,是莫言文字功底的鐵證,也是真正的彩蛋,不能錯過。比如:

“我突然嗅到了清洌的河水的氣味,還有正在迅速地融化着的冰的氣味,還有解凍後的泥土的氣味以及熱烘烘的牛尿的臊氣。母牛尿的臊氣,有發情的氣味,春天就這樣來了,萬物複蘇了,交配的季節即将開始了。蟄伏了一個漫長冬天的蛇、青蛙、蛤蟆和許許多多的蟲子也蘇醒了,各種各樣的野草野菜也被驚動了,醒過來了,地下的袅袅白氣往上升騰,春天來了。就這樣牛追着胡賓、西門金龍追着牛、我追着西門金龍,我們迎來了1965年的春天。”

“我看到河水猶如波動的水銀,閃爍着耀眼的光芒,我聽到草木間無數的秋蟲,合奏出紛繁多變的音樂,我看到螢火蟲交織成一條條綠色的綢帶,在樹林間搖曳,我看到月亮已經西行到第五棉花加工廠的上空,在它的肚腹下邊,棉花加工廠皮棉打包工廠中的房間樓頂上那盞碘鎢燈閃爍着璀璨光芒上下跳動,宛若月亮剛産下的一個綠蛋,我還聽到鍛壓機床廠的電動錘打擊鋼鐵時發出的急促而有節奏的沉悶聲響,仿佛重拳,一下下地撞擊着我的心髒。”

(3)像尋寶一樣,去作品裡尋找作者最喜歡的角色,看作者為他注入了哪些品質,讓他經曆過哪些困境。

這裡我不準備把角色名字寫出來,權當留個懸念,其實看過原著的人應該很容易猜到我在說誰。

我隻能說,莫言在《生死疲勞》中給了這個角色太多的偏愛,讓他擁有最堅毅的性格,讓他經曆最多的苦難,讓他以區區肉身去硬抗時代洪流。

這個角色的悲劇屬性是如此明顯,莫言簡直想把他塑造成古希臘中永遠推石頭的西西弗斯,以至于我認為作者題詞中的幾句詩唯有從他口中說出來才夠分量:

世事在輪轉,人間高低潮。佛眼低垂處,生死皆疲勞。

莫言《生死疲勞》:世事不停輪轉,唯有生活永遠向前

生死疲勞作者題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