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早于人工智能大潮出現的産品形态,AI助手某種程度上并不是什麼新奇事物,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日趨火熱,圍繞智能終端的AI助手之争又再度成為焦點。
一直以來,各大巨頭,無論新舊對此領域都非常關注,前赴後繼地加入這個戰場,就在11月21日,三星旗下的人工智能平台Bixby中文(國語)版正式在中國釋出。之前就聽說Bixby的定位是“作為使用者裝置生态的控制中樞”,即除了面向智能手機的功能更新,Bixby還能連接配接智能家電,這無疑标志着AI互動領域的對抗強度又被加碼。
那麼,人工智能時代到來、AI技術競争成為科技主旋律後,在智能手機、PAD、PC甚至智能家居上大行其道的AI互動産品,究竟要靠什麼建構核心競争力赢得市場,從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開辟出硬體之外的另一片江山呢?
從“助手”到“平台”,AI互動競争持續加碼
在回答“什麼才是核心競争力”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硬體廠商、網際網路大佬等都對AI互動如此熱衷。
事實上,軟體領域競争的興起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硬體領域競争的白熱化,軟體能力不再隻是過去智能硬體剛剛興起時的錦上添花,而成為了主導消費者選購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PC時代初期,IBM、蘋果電腦的硬體本身就自帶光環,适配的軟體不過是讓它更亮眼;在智能手機時代初期,擁有一台iOS或Android裝置就足夠吸引人,搭載的軟體實作更多功能讓消費者更滿意;在智能家居出現時,一個可以被資訊化控制的家電也已經十分新奇。
後來,這些硬體領域的競争逐漸更新,當硬體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時,消費者的目光就轉到了軟體互動上,軟體成為支撐他們做出消費決策的重要因素,“恰逢”人工智能大潮來襲,這一波提升使用者體驗的軟體改造任務就落在了人工智能身上,“萬物智能”成為消費更新的核心追求之一,加碼本已存在的AI助手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事。
上得了台面的最早的AI助手應算是蘋果的Siri了,這個老牌的語音助手在市場的褒貶不一中創世,又在使用者的“調戲”中走過6個年頭,如今已經成為領域的“競争标杆”,面對重重威脅,Siri加緊了更新步伐,例如最近蘋果就計劃在iMac Pro上支援通過“Hey, Siri”快速喚醒。
在PC領域吊打蘋果的微軟自然不會放過做PC上的AI助手的機會,2014年Cortana登入Win系統,初試市場反響良好後,随後又登入iOS與Android,直接瞄準Siri。目前微軟宣布Cortana每月的活躍使用者已達1.48億,除了跨系統,還深度嵌入到Skype中。
Amazon Alexa與微軟Cortana同年釋出,但輿論更喜歡拿它與2016年才出生的Google assistant對比,兩者都希望利用内置的特點來吸引第三方開發者,通過應用的增加來賦予自家AI助手更強大的功能,目前看來戰情的焦灼度在不斷更新。
而2017年随着三星S8推出的Bixby則有點姗姗來遲,不過AI領域後來居上的事發生太多了,Bixby也不例外。
從定義上來說,Bixby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AI平台,因為其他産品多數都是隻有智能語音控制功能,而Bixby包含了Vision, Voice, Home, Reminder四大功能服務,語音隻是其中一項。在互動方式上,Bixby具備多種方式,不僅僅可以用語音和它進行對話,還可以使用文本、觸摸、視覺對它下達指令,按需選擇較為友善的方式與其溝通。毫無疑問,Bixby打破了“助手”的概念,而變成了一個人工智能互動平台。
也許是作為後來者看到了太多的成功與失敗,Bixby的出品一開始就帶有建立開放生态的意味,除了支援内置應用,還開放了主流APP的CP融合,這次Bixby中文(國語)版更是直接跳出智能手機,面向貼近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家電。
可以認為,作為後來者,至少在生态開放态度上Bixby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其他助手。而從AI互動肩負的“使命”和本質屬性來看,通過CP相容開放生态的程度,可能恰恰決定了AI互動産品所能獲得競争優勢的程度。
互動立身,開放生态才是應有之義
互動的本質不過是“發出指令-執行操作-獲得回報”的過程,AI在互動上所能做的,應當是使得使用者指令發出更便捷、操作執行更到位、回報更簡潔有效。從這個角度去看AI互動産品的應有之義也就十分明朗了。
1“裘千尺模式”是使用者的最終需求
電視劇《神雕俠侶》中,被其夫挑斷手筋腳筋的角色裘千尺,幾乎所有的生活“互動”都靠嘴巴指令來完成,所謂裘千尺模式,指的是在完全沒有雙手雙腳介入情況下也能實作操控。
也即,如果使用者想要,他憑借一張嘴就能完全控制智能終端。從Siri開始,智能終端上的人工智能互動之是以出現這麼多年,消費者都并沒有形成一緻的好評,原因就在于它們的互動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使用者的智能互動體驗是“量變”的,限定在各處存在,使用者始終覺得離智能還差那麼一點。
“裘千尺模式”實際是一種體驗的“質變”,讓使用者真正自由、真正感受到智能,這也應該是人工智能互動的最終追求,否則人工智能的意義就存在疑問。本次Bixby釋出會上,三星方面表示,Bixby是人工智能的一次變革,旨在代替Touch互動,此前能夠用手操作的功能,使用者都可以利用Bixby來實作,這大概就是對體驗“質變”的追求。
2開放相容助推“質變”的使用者體驗
在得出結論前,我們先對比一下兩款典型産品的智能化互動體驗,再深挖其背後的原因。這兩款産品就是最知名、最老牌的Siri和最新出的Bixby,智能終端采用最新的iPhone8及三星Note8。
場景1:解鎖手機。喚醒Siri與Bixby後,語言指令要求解鎖手機,iPhone8的Siri回報無法解鎖手機,Bixby則可以設定語音密碼用于喚醒。
場景2:QQ發送消息。兩款産品實測都能夠直接要求在QQ裡向指定的聯系人發送指定内容的資訊,非常友善。但Siri無法了解要求“撤回剛剛發送的消息”指令而卡住,Bixby徑直找到了最新發的消息進行了撤回。
場景3:QQ發紅包。發出打開QQ給某人發送1塊錢紅包的指令時,Bixby把紅包準備好,等你輸入密碼即可發出,而Siri則略“搞笑”,正準備把“1塊錢紅包”這句話發給指定的聯系人。
場景4:天氣。這是最正常的生活場景互動,詢問後,二者都能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提供詳細的天氣,所不同的是Bixby還能精确到區域,且天氣是動态的。
場景5:随意玩法。Siri相對“正統”,隻會盡自己所能去回答,而除了和Siri一樣可以被“調戲”,Bixby還能自定義問題和答案,玩法相對更為豐富。而且,基于Innoetics (被三星收購的一家意大利創業公司)能夠聽取講話來模拟真人聲音的技術,Bixby的聲音是自然人聲,不是其他助手一樣的機器人生硬的聲音,且還有男聲可供選擇(雖然一般沒人選),未來,也許讓周傑倫給你講個笑話、讓宋慧喬報個天氣都将成為可能。
對比發現,通過Bixby使用者幾乎不用動手,操作“全憑一張嘴”,随性、自由,相較于Siri的卡殼(Cortana、Alexa、Assistant等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使用者體驗有着質的不同。
從實測可以看出,Bixby和Siri等一系列産品不同的是,Bixby有更強的語義了解能力,識别中文的能力更強,複雜的中文一般都難不倒它,并可根據識别完成多步驟操作。
細究Bixby背後的産品戰略,就發現這種質的不同來源于其CP融合的程度的差異。這種融合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度,要深挖應用可能涉及的操作内容并内化到Bixby中,覆寫掉使用者所有可能的操作,這是響應複雜操作必然的要求;二是廣度,除了盡可能多去覆寫手機中本地應用之外,Bixby目前也支援将近20個第三方中文應用,都是主流APP,比如QQ/微網誌/支付寶,這些應用都能通過Bixby進行各種語音操作,CP相容遠超領域内其他産品。
正因為如此,開放的姿态又讓Bixby有了更多學習素材,通過内置的學習型AI不斷練習了解力與執行回報的準确性,配合背景深度學習機制,Bixby又能夠更快實作疊代更新,進而實作了産品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環”。
3AI互動要做的是平台系統,而不是額外元件
開放相容的背後,實際上還有一個理念上的不同:把AI互動做成平台系統,而不是額外元件。
例如,Bixby除了發短信,還能在微網誌上發文字加圖檔;除了語音識别,還能夠記錄使用習慣,經過自主學習後,能快速準确的識别使用者的語音指令;除了文本之外,還支援圖像輸入,包括從攝像頭、相冊直接啟動來查找或搜尋網頁上的圖檔;還能根據上下文語境自動提供有用的資訊,甚至還可以通過人臉識别技術來采集資訊。
在截圖、上下滑動、左右滑動、語音解鎖螢幕、攝像這些動作上,Bixby都超越Siri等産品。究其原因,Bixby的定位是“人工智能平台”,做的是系統層級的整合,也隻有如此,AI互動才能更深、更廣,否則隻是以一個額外APP的形式出現,系統操作上能做的有限,應用的CP融合也将面臨諸多商務上、技術上的困難。
走出語音和手機,AI互動還可以有更多可能
誠然,語音功能是使用者直覺上最喜歡采用的互動方式,智能手機在當今時代也是與使用者關系最為密切的智能化産品。
但實際上,一方面,互動的含義包含很多種,提升使用者體驗也有不同的路徑,另一方面,智能終端的類型和産品越來越多,AI互動的發展空間也随之擴大,這就給了AI互動走出語音和手機的動力和必要性。
例如,Bixby的AI互動平台上,語音助手隻是一部分,其他功能同樣亮眼,Bixby視覺通過攝像頭可以檢測文本并提取、翻譯,是出國旅行利器,還能搜尋類似圖檔、搜尋購物資訊;還增加了場景感覺功能,可以進行實體街景對比并定位,在街景的相機視窗中即能看到相關功能的電子信标,十分“酷炫”。未來,除了語音,圍繞AI互動Bixby計劃實作更多亮眼功能,把“人工智能”坐實。
另外,在智能終端的擴充上,各個AI互動産品都有延伸動作,例如Amazon的Echo爆款智能音箱,全球賣瘋,Google推出的Home智能音箱也同樣收獲頗豐,連一向“引領潮流”的蘋果最後也不得不跟随式地推出Siri智能音箱。
但我們發現,這些終端擴充,還是以智能音箱為主。同樣是大佬的三星似乎不願意跟風,而是劍指“作為使用者裝置生态的控制中樞”,直指物聯網智能功能系統,包含三星智能電視、冰箱等家電上都将預裝Bixby。除此之外,三星還将以開放态度向第三方完全公開開發者工具。
推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設計成完整體系的Bixby現在不但能控制三星手機,還能連接配接其他三星家電,實際上,Bixby已經成為三星打造互聯生态系統的重要環節,超出了為智能手機增添功能的範疇,其磨砺的更簡單、友善、直覺的操作方式,也能更好地操作所有可适配的裝置。
可以預見到的是,未來的AI互動産品将滲透所有的智能電子裝置,成為物聯網智能的“基礎設施”,而誰能在這個潮流中以更開放、更相容姿态營造出互聯生态,誰就能在AI互動的大戰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