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鴉片戰争爆發後,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朝國勢日頹,逐漸淪為了西方列強蠶食的對象。

尤其在簽訂《辛醜條約》後,國家瀕臨崩潰邊緣。為了鞏固統治,清廷不得不在國家制度、軍事、法律、商業、教育等領域尋求系統性改革,

即所謂“新政”的實施。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晚清的“皇族内閣”

遺憾的是,清朝“新政”不僅沒有其統治,更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

那麼問題來了,清末在外蒙古地區實施的“新政”,到底有哪些内容?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一、“新政”前的外蒙古

外蒙古地處遙遠的北疆,人口稀少,一直延續着傳統的“逐水草遷徙”的粗放型遊牧養畜業,與内蒙古相比自然條件更為嚴酷,産值低下。

自清朝入關以後,為了保護牧場(維護當地各階層群眾的利益)并確定外蒙古的社會穩定,清政府一度硬性規定“(外蒙古)不準内地(漢族)民人搭蓋房間,飼養牲畜”。是以,直到清朝後期,

也隻有科布多以及庫倫至恰克圖之間的小部分地區,存在一些規模較小的農業區。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清末民初的外蒙古人家

值得注意的是,

盡管外蒙古地區擁有着極為豐富的礦産資源,但幾乎沒有體系化的采礦産業。

1899年4月,清政府一度決定以“官督商辦”的形式與沙俄“蒙古金礦公司”合作采金,但因當地蒙古王公的強烈反對,不得不在1900年夏天宣告作罷。

外蒙古的交通運輸業極為落後,

貨物運輸一直沿用傳統的駝馬搬運,境内幾乎沒有鐵路和公路線。再加上内外蒙古之間沙漠的阻隔,當地與内地的物資交流、人員往來都極為不便。如果要說當地的“科技文明”,恐怕隻有1898年左右架設的張家口至恰克圖的電報線了。

至于外蒙古的文化教育事業,更是落後得“令人發指”。

為了邊疆“穩定”,清政府不僅一直禁止蒙古王公聘任漢族知識分子擔任教師及從事文書工作,還禁止蒙古族群眾學習和使用漢文。是以,除了一些蒙古王公和喇嘛懂些蒙文、藏文和滿文外,絕大多數牧民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

地緣劣勢、經濟和教育的全面落後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的“加成”,使得當地人民的生活十分貧困。

1906年夏天去外蒙古出差的清朝官員曾如是評價道——“氈廬日日傍牛羊”、“荒榛塞路車難進”、“嬰孩裸體向寒風”。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清末民初的蒙古人

另外,外蒙古的邊防力量也極為薄弱。

資料顯示,在19世紀後期,烏裡雅蘇台城的駐軍,隻有“綠營兵240名,滿營兵33名”,庫倫駐軍與此相似,科布多和恰克圖的駐軍比烏裡雅蘇台還要少。

更要命的是,這些軍隊都是舊式軍隊,武器落後,缺少訓練;至于邊防哨所(卡倫)的守衛部隊,更是清一色的蒙古民兵,“每卡倫官兵至多不過50名,其各卡倫相去甚遠,聲勢不能聯絡。”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清末民初的外蒙古士兵(疑似)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直醉心于領土擴張的沙俄勢力,不斷向外蒙古地區滲透。

在獲得了在庫倫設立領事館和貿易免稅的權利後,他們的經濟滲透更為誇張,“(19世紀末)喀爾喀四盟,無一旗無貿易之俄(國)商(人)。”

對外蒙古的統治階層,沙俄方面也一如既往地實施煽惑和拉攏政策。比如哲布尊丹巴八世少年時期,沙俄駐庫倫領事就經常贈給他各種貴重的禮物,使之更為“親俄”。另外,沙俄不斷組織考察隊來到外蒙地區進行地埋考察,以便增進對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狀況的了解,擷取所需要的情報。

伴随着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沙俄不僅在外貝加爾地區駐紮重兵,甚至在1900年以“保護俄人利益”為由,強行派兵進駐庫倫。盡管兩年後俄軍最終“主動撤出”,但駐守在庫倫駐俄領事館的衛隊,依然有着很強的影響力。

總而言之,晚清時期的外蒙古,已然成為了懸在中國北方的“火藥桶”。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清末民初的外蒙古僧侶

二、外蒙古“新政”綜述

面對蒙古社會的慘淡現狀,以貢桑諾爾布(貢王)等為首的“開明派”蒙古王公們,提出了諸多頗具亮點的變革主張。不過,與這些躍躍欲試的内蒙古王公相比,外蒙古各階層的态度均頗為冷淡(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近代曆史風暴中的蒙古族王公們

)。

自乾隆朝以後,外蒙古地區分别由三位将軍和大臣管轄,

各個地區的“新政”,主要由當地将軍或大臣負責辦理。

其中:

庫倫辦事大臣

管轄喀爾喀“東二盟”,即車臣汗和土謝圖汗部;

烏裡雅蘇台将軍

管轄喀爾喀“西二盟”(即賽音諾顔部、紮薩克圖汗部以及唐努烏梁海地區);

科布多參贊大臣

管轄杜爾伯特部、明阿特、紮哈沁、阿爾泰烏梁海等地。

1)科布多和喀爾喀“西二盟”地區的“新政”

坦誠說,

這兩個地區實施的“新政”,自始至終都沒有取得什麼亮眼的成績。

先看科布多地區的“新政”。

1902年1月,科布多參贊大臣瑞洵提出了練兵、墾田、畜牧等“新政舉措”,但收效甚微。截止至1903年12月,精疲力竭的他不得不以“經費難籌,前議練兵、畜牧各事宜”為由,“拟請停辦(新政)”。

如果非要說兩年“改革”的“閃光點”,恐怕隻有将原“稽查俄商局”更名為“洋務局”了。

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6)後,當地的新政終于所進展。1907年,科布多編練馬隊和炮隊,并設立了巡警機構。次年春,官方着手籌辦學堂、發展屯墾、添設巡防隊等事宜。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騎馬的科布多當地官員

再看看喀爾喀“西二盟”地區。

1902年12月,烏裡雅蘇台城設立中俄通商事務局。1907年6月,烏裡雅蘇台參贊大臣奎順向清廷彙報稱,已經“抽選綠營換防兵作為巡警,整頓煙捐,藉充經費”。

1910年2月,烏裡雅蘇台将軍堃岫向清廷彙報了“新政”計劃,其要點是:

烏裡雅蘇台城設初級師範學校一所,兩盟各在本盟設立滿蒙國小一所,各旗均設蒙養學堂一所。

烏城原設巡警40名不能滿足需要,拟再添練20名。

在城内設立戒煙局,将服食鴉片的官兵商民送入其中戒煙,同時查辦挾帶煙土的商民。

指導當地的内地商人成立“商會自治所”,處理商務及地方公益事務。

設立“新政領辦處”,請求國庫每年撥給經費2萬兩白銀。

不過,烏裡雅蘇台将軍的奏折,并未在第一時間得到攝政王載沣的照準,

隻是得到了“批轉核議”的回報。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烏裡雅蘇台将軍府遺址(蒙古國紮布汗省官網)

2)喀爾喀“東二盟”的“新政”(上)

與前兩個地區相比,喀爾喀“東二盟”的新政内容更為豐富。

不過,提及當地新政,可以分為“三多就任庫倫辦事大臣前後”兩個時期展開讨論。

三多任職以前,喀爾喀“東二盟”的新政進展,隻是比前兩個地區稍強而已。

1)經濟開發

前面提到,在當地蒙古王公的反對下,清政府與沙俄“蒙古金礦公司”合作的于1900年夏天全面終止。不過,沙俄方面并未就此離去,他們不僅在原地守候“等消息”,甚至還存在“偷挖金礦”的情況。

1903年,“蒙古金礦公司”負責人柯樂德專程北京,請求續辦金礦。

與此同時,烏裡雅蘇台将軍連順和庫倫辦事大臣豐開阿聯名向清廷提議“讓柯樂德繼續開辦金礦”,很快得到了準許。于是,二人共同議訂了新的“開采金礦章程”,并對外強調此舉是“始終系為中國辦事”。

但沒過多久,沙俄方面就擅自更換了“蒙古金礦公司”的負責人,柯樂德“離職”并傳回俄國。

對此,清廷一度向沙俄方面提出“嚴正抗議”,金礦項目再度陷入僵局。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明末清初的庫倫

1906年,柯樂德傳回外蒙。時任庫倫辦事大臣延祉與柯樂德重新拟定了開采金礦的章程。章程規定:

金礦由柯樂德統籌集資和管理工作,清廷委派庫倫辦事大臣和幫辦大臣“會同督辦”;

每年黃金産量的13.5%歸清廷中央,3%歸金礦所在的地方各蒙旗,其餘歸沙俄“蒙古金礦公司”所有。

截止至1911年,“東二盟”共有金礦6所,俄華勞工合計近萬人,是當時清廷利用外資興辦的最大金礦開采産業。

在1906—1910的5年間,清廷中央所得黃金,折合成白銀合計46萬多兩,金礦所在的蒙旗收入10萬餘兩,

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廷的财政壓力,對當地也有所裨益。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庫倫郊外的喇嘛

2)土地開發

這一階段的農業發展,一直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态。

1904年3月,庫倫辦事大臣德麟拟設清墾局,對當地的墾務實行統一管理,但兩盟的蒙古王公們,态度都頗為冷淡。1907年1月,庫倫辦事大臣延祉上奏朝廷,認為當地不适宜農耕,“隻有修建鐵路、開采金礦、煤礦較為利多弊少”。

3)教育和衛生方面

1908年9月,庫倫(即烏蘭巴托)設立了一所蒙養學堂,招收了40名學生,學習滿、蒙、漢語言文字。1909年6月,庫倫設立了牛痘局,聘請一名沙俄醫生為群眾接種牛痘疫苗并診治其他疾病、另外,庫倫還設立了戒煙公所,幫“瘾君子”們戒煙。

4)軍事與交通方面

1905年7月,庫倫辦事大臣樸壽開始籌劃“添練新軍”,并建立了一支77人的巡警隊伍,負責庫倫城的治安。1907年,清廷決定在京張鐵路完工後,繼續向北延伸至庫倫及恰克圖——不過,這隻是個計劃而已。1909年,庫倫有了華人設立的現代化郵局。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位于庫倫的中式牌樓

3)喀爾喀“東二盟”的“新政”(下)

1909年11月,庫倫辦事大臣延祉因病離職,

時任歸化城副都統三多(1871—1940)接任庫倫辦事大臣。

三多是杭州駐防蒙古正白旗籍人,能詩文,善書法,曾任杭州知府,長期在東南沿海和北京任職,具有比較開明的思想。

三多主政庫倫時期,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他主政庫倫的時間将近一年零九個月,其中着力推行新政的時間大約有一年半左右。

盡管任職時間不長,但由于他的态度積極,東二盟的新政呈現出新變化。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三多(1871—1940)

其中,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力度非常大:

1)軍事和邊防

設立兵備處和籌練新軍,是三多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在他上任之初,“東二盟”駐軍為宣化馬隊一營,分駐庫倫、恰克圖和各處金礦,并同時承擔着剿匪和維護治安等任務,兵力嚴重不足。

是以,在他上任不久,就招募内地“樸實青年”105名,

成立“巡防步隊”,協助防守庫倫。

“巡防步隊”歸新設的庫倫“營務處”統領,該隊全年經費為10920兩,當地的内地商人每年捐銀1萬兩,官方撥給公款920兩。

由于宣化馬隊是舊式軍隊,人數不多且戰鬥力有限。再加上民兵性質的“巡防步隊”,主要負責的是維護治安的工作,幾乎不具備戰鬥力。是以三多認為,隻有建立“新軍”才可“固國防而安反側”。

是以,他請示清廷成立庫倫兵備處,籌練新軍。

不久,清廷委派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的唐在禮(1880—1964)為兵備處總辦,協助三多籌辦新軍。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唐在禮(1880-1964)字摯夫、執夫,江蘇上海人

1911年1月底,唐在禮到達庫倫。

原設立營務處裁并,原宣化營、巡防步隊、東二盟軍務和台站卡倫官兵的管理事宜,均由新設立的“兵備處”統籌管理。另外,三多請示清廷,将本應上交的金礦稅19萬多兩“充作練兵經費”,很快得到了準許。

到了1911年6月,庫倫新軍已初具規模。

新軍包括馬隊和機關炮營兩部分,其中馬隊合計二隊,從兩盟中征募;機關炮營二隊,一隊招收在庫倫的内地青年,一隊招收綏遠八旗兵。

另外,在了解到“庫倫所屬東西各卡倫,兵則老弱”的現狀後,他認為駐兵“可暫難久”,移民才是一勞永逸之計。是以,他建議當地“新軍”官兵退伍後,赴各卡倫附近屯田駐守。

遺憾的是,由于外蒙局勢的變化,“新軍一兵未練”。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晚清的“新軍”

2)商業與交通

三多率領官員們,

在西庫倫勘得一處合适地方“辟作市場”,

并将當地的内地商販遷入其中。同時,他指定附近空地為牲畜交易市場。新市場的開辟,對當地的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在三多的要求下,清廷撥給一些汽車從事北京與庫倫之間的運輸,在一定程度上友善了外蒙古與内地的貿易往來。另外,

他還在設立庫倫駐京文報局,

保證了庫倫與北京之間公文的及時傳遞。

3)教育與衛生

為了培養專業的翻譯人才,

三多從庫倫蒙養學堂挑選了6名學生,送入沙俄領事館所設的學校學習俄文,并在庫倫和恰克圖分别設立了簡易識字學塾,進行業餘識字教育。

另外,

他将已停辦的牛痘局“更新”為衛生局,

在西庫倫地方添設衛生分局,

并将禁煙公所并入其中,

由醫生向“瘾君子”們發放戒煙藥,“治療煙瘾”。他還下令強制關閉了庫倫城内的“煙間”,焚毀煙具,責成兩盟各旗切實查禁鴉片,查處偷運鴉片入境的不法商人,并向他們抽收重稅,旨在“全面禁煙”。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從張家口出發前往庫倫

4)其他

另外,他還進行了東二盟的戶數統計、年收入支出的統計工作,并試編了1911年财政預算,在庫倫和恰克圖成立審判廳和檢查廳,建立新式的司法機關。為了更好地處理庫倫的外事工作,三多在庫倫辦事大臣衙門開辟了“交涉科”,由外務部派來的官員處理對外交涉事務。

他還要求沙畢衙門(主管喇嘛教事務)彙報每年攤派的支銷賬目,

對喇嘛教寺院苛斂蒙古群眾的行為,予以了嚴格限制。

拓展閱讀:

讀書筆記:藏傳佛教是如何“改變”蒙古曆史的?

讀書筆記:為什麼近代蒙古人主動選擇與藏傳佛教“割席”?

一文概覽:藏傳佛教是如何“玩死”元朝的?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位于庫倫的“白塔”

總的來說,三多在庫倫的新政措施,激起了當地上層階級尤其是宗教勢力的仇恨。

1911年7月,沙俄政府通過外交途徑,橫加幹涉外蒙古新政。面對對方咄咄逼人的态勢,清廷被迫向沙俄承諾“緩辦外蒙古新政”。同年11月,庫倫兵備處奉令裁撤。

七天以後,哲布尊丹巴集團宣布外蒙古“獨立”(拓展閱讀

一文綜述:外蒙古獨立的前世今生

外蒙古宣布“獨立”後,三多等官員由哥薩克騎兵等押解出境,先逃至恰克圖,後偷乘火車逃至奉天(沈陽),後來又輾轉至天津,做起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寓公”。1912年,三多來到沈陽,負責管理沈陽故宮和“關外三陵”。“滿洲國”時期,他去往“新京”(即長春),擔任“電氣株式會社”總裁一職。

1940年,三多在長春去世,終年六十九歲。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外蒙古王公

最後放個與三多有關的“小彩蛋”

——他是個

“重度”《紅樓夢》愛好者

,在日本還流傳着名為

“三六橋(三多字六橋)版《石頭記》”

。這一版本的梗概大緻是——湘雲和寶玉結了婚(但沒有提及黛玉),寶钗死于難産,探春遠嫁給外藩,妙玉堕落于風塵,王熙鳳被休,寶玉後來入獄,小紅和賈芸結婚了并探監寶玉,

似乎“比較符合原著精髓”。

紅樓夢到底多好玩?

閑話紅樓夢:林黛玉做女朋友,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紅樓外傳:林黛玉倒拔垂楊柳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清朝駐庫倫辦事大臣三的辦事衙門

三、小結

坦誠說,清廷推行“新政”的動機,首當其沖是維護其有效統治。

但不可否認的收,外蒙古“新政”的實施,客觀上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就拿三多的“改革”來說

,不僅開創了當地的近代采礦業和教育等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蒙漢兩族人民的交流。

但是,他的“新政”措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當地蒙古群眾的負擔,

對于當時本就窮困潦倒的蒙古群眾來說,可謂“壓力山大”。比如:

新設立的機關辦公房屋以及新軍兵營的建設,均需要當地各旗無償出物出人修築進行修築;

機關辦公所需要的器具,也需要各旗無償提供;

新增加的官員兵丁的生活資料,依然需要按照官方确定的價格,向各旗派購。

外蒙古獨立的“催化劑”:什麼是晚清的外蒙古“新政”?

外蒙古老照片

另外,這些新政措施招緻了當地上層的強烈不滿。

他們認為,如果外蒙古“新政”持續推行,他們的政治經濟利益将會受到嚴重損害。當然,對于“獨立”而言,清朝政局的動蕩遠比“新政”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新政”推行的放墾、練兵等改革措施,對其謀求獨立的傾向起到了不小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