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匠人·匠心|洪良瓊:三亞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編者按:

沉浸在手工藝的世界裡,細細打磨技藝、淬煉心性,用“美”回報時光與歲月,這是一份幸運,更是一種選擇。新海南用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聯合中共三亞市吉陽區委宣傳部推出《匠人·匠心》專題,将挖掘生活在三亞市吉陽區的傳統手工藝人及其精湛技藝,相信通過他們的故事,不僅能邂逅工藝之美,也能遇見那份隐藏的匠人之心。

“這些年,我接觸到許多非遺項目。我喜歡那些原始、純樸的東西及元素,它們就像是被時光悄悄摘下,遺忘或流傳在民間。”80後文藝女青年洪良瓊,是一名地道地道的黎族人,曾在重慶上大學,畢業後回到三亞,用13年時間執着守望家鄉傳統文化。

2008年起,洪良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在工作之餘背着行囊、走村串寨,尋找本土民間藝人。他們通過講述被邊緣化和被遺忘的本土傳統技藝、語言、歌謠等背後的故事,呼喚更多人關注和保護逐漸被遺忘的本土優秀傳統文化。

13年來,洪良瓊和她的團隊遍訪三亞市乃至島内數十個鄉村,用鏡頭和文字挖掘、記錄一個又一個近乎固執的堅守故事,并通過教育訓練的方式幫助村民重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三亞美麗鄉村的建設注入文化内涵,讓文化再次落地生根。

守望和推動,都十分艱難,“我們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在漂泊中傳播着非遺文化,但這件事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匠人·匠心|洪良瓊:三亞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黎錦教育訓練現場。專訪者本人 供圖

緣分——

兩個志同道合之人走到一起

19歲那年,洪良瓊成為村裡的驕傲,遠赴他鄉上大學,就讀重慶工商大學旅遊管理專業。2006年,畢業後囿于父母的關切,毅然回到家鄉就業,做到了三亞本土五星級酒店的中高層崗位。很多人會問,旅遊管理專業怎麼就跟“非遺”文化有了交集?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洪良瓊的夫妻符天志。

符天志和洪良瓊一樣,都是黎族兒女,正因如此,兩人有着同樣的愛好——喜歡琢磨黎族傳統文化。2008年,洪良瓊被好友拉進了一個學習黎文的QQ群,群裡經常會探讨一些黎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問題,這或許是改變洪良瓊往後人生軌迹的關鍵一步。

當時的“群主”便是符天志,三亞一所學校的音樂老師,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自掏腰包發起線下文化交流會,因為費用有限,交流會的場所自然也很随機:群友的餐館、咖啡廳、冷飲店等,人少的時候幾把椅子就能完成一次深度交流。

“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參加學習黎族文字的交流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竟然有一群人在做一件看似不起眼,卻很了不起的事情。”洪良瓊說,她了解并且深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随着社會的發展進步,黎族傳統技藝、文化正逐漸消失或邊緣化,她覺得非常惋惜,希望源遠流長的文化能得到保護和傳承。

網絡一線牽,志趣很投緣。符天志和洪良瓊兩人從網友變成了朋友,工作之餘符天志會組織群友下村采風調研,去到三亞吉陽區乃至海南其他市縣最偏遠的黎族村落,走村串寨尋傳統手藝人、非遺傳承人,挖掘黎族傳統文化,當時還沒有智能手機、單反相機,一支錄音筆和一個本子便是他的采風裝置。

洪良瓊也加入了“尋根”隊伍,跋山涉水、尋根問祖,在尋訪的過程中,她看到了兒時熟悉的黎族傳統技藝、聽到了原汁原味的黎族歌曲、看到了或粗犷或激昂的黎族舞蹈,也更加堅信了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才能萬裡挑一。能夠達到深入靈魂的溝通,才能見證愛情的純粹與真誠。”就這樣,洪良瓊、符天志這兩個志趣相投的靈魂碰到一起,從朋友變成了戀人,2009年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匠人·匠心|洪良瓊:三亞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洪良瓊是一名地道地道的黎族人。記者 劉麗萍 攝

堅守——

努力做好文化挖掘和傳承

洪良瓊身上有一股韌勁,開始了一件事,不會輕言放棄。自2008年起,她和夫妻符天志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堅持在“非遺”這片“麥田”耕耘,他們的“尋根”隊伍從最初的幾個人到後來更多的人,他們也會協助三亞相關職能部門搜集、記錄并彙報一些非遺項目。

2018年,洪良瓊做了一個決定,放棄本職工作,成立三亞黎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專注本土“非遺”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公司的辦公地點就在吉陽區迎賓路。說幹就幹,注冊公司、招收員工、對接項目……憑借着10年的摸索沉澱,她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

這些年,她和團隊始終緻力于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推廣,涉及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謎語及各類民俗活動,涵蓋生産、生活、祈福等,還經常協助三亞市群衆藝術館及非遺保護中心對黎族錢鈴雙刀棍棒舞、竹編藤編技藝等項目開展系列調研工作并協助三亞“非遺”申報事宜。

匠人·匠心|洪良瓊:三亞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洪良瓊和團隊在吉陽區羅蓬村開展教育訓練。專訪者本人 供圖

洪良瓊還主動發揮團隊的專業策劃能力,多次在吉陽區等美麗鄉村組織黎語、黎文、黎錦、黎陶、黎族傳統樂器、黎族歌舞等内容教育訓練,真正讓黎族傳統文化落地生根。創作各種黎族元素的文藝節目及演出活動,組織團隊參加島内外的各類演出比賽活動,斬獲了不少的榮譽。

其團隊還專注音樂創作,先後推出的《相聚三月三》《同年不親乜人親》《豐收歌》《客從遠方來》《飛鳥飛》《一杯黎家山欄酒》等數十首黎族歌曲深受大衆喜愛。其中《相聚三月三》被海南省委宣傳部評為海南省“五個一”優秀精神産品獎,同時獲得海南方言歌曲創作大賽優秀獎;《豐收歌》獲得第二屆海南省藝術節“群星獎”,同時獲得海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彙演三等獎;《客從遠方來》獲得2021年海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七個一”作品三等獎。

匠人·匠心|洪良瓊:三亞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洪良瓊和團隊小夥伴探讨工作中。記者 劉麗萍 攝

懷着“幫助他人,成就自己”的理念,洪良瓊的團隊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從單純的甲方乙方,變為真正為客戶提升價值的團隊。

2019年年初,洪良瓊首次在吉陽區博後村這個純黎族村落舉行村民素質提升與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訓練,除了文明禮儀的教育訓練外,黎語、黎文、黎錦、黎陶、黎族傳統樂器、黎族歌舞等課程内容更是精中求精,但一開始并不受村民歡迎,每次來上課的村民零零散散,直到轄區的五星級酒店、景區進村高薪招了一批黎族傳統技藝及文藝表演者,村民才開始意識到教育訓練的“價值”,紛紛希望加入教育訓練隊伍。

匠人·匠心|洪良瓊:三亞非遺“麥田”的守望者

洪良瓊曾深入吉陽區博後村開展教育訓練獲得一緻好評。專訪者本人 供圖

就這樣,洪良瓊成了博後村的“紅人”,走到哪都能得到村民的一片好評,她的教育訓練課也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先後走進了吉陽區紅花村、羅蓬村等美麗鄉村,為吉陽區“一村一品”美麗鄉村的建設注入了文化動能。

夢想——

黎族傳統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異彩

回望過去十餘年,洪良瓊把對黎族傳統文化的癡情揉進了漫漫時光裡。她說,“這個過程就像喝茶,要慢慢回味,才能品出它的真谛來。”沉也是茶,浮也是茶。在手掌與時間的溫度裡,洪良瓊始終像茶一樣對待這份事業。

在很多人眼裡,她身上有一股匠人的勁,執着、努力、沉靜。談起對未來的憧憬,眼裡還有光,“我不是匠人,但黎族傳統文化裡有很多出色的‘匠人’,你說它們是習俗也好,是技藝也罷,是文化和藝術也行,但歸根到底,它們其實就是生活本身。像我們割舍不去的鄉音、鄉情,像流行在民間的歌曲、舞蹈、樂器……靠近它們,我心底會湧動出一種熱忱。”

在洪良瓊和團隊記錄的“非遺”項目中,有漸漸遠去的音色清幽婉轉的鼻蕭發聲,有默默無語的顔色古樸的泥陶,有不為人知的傳統文化動人心魄的魅力。

“我會努力做好這件事,把黎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把它當作我的責任所在。”洪良瓊說,最好的傳承就是将它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而不是紙上談兵,希望有更多人把黎族文化當作精品進行深度開發,做大、做強黎族文化産業,讓它成為品牌走上世界的舞台。

(新海南用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劉麗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