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風味小吃之黃桂柿子餅

作者:無名咖喱

西安這座城市不僅有美食,更有數不盡的文化和故事。就有一種冬令風味小吃,黃桂柿子餅也叫水晶柿子餅,是一種用柿子和面制成的風味食品。黃桂柿子餅是由臨潼特産的火金柿子餅配上金白面,以白糖、黃桂、芝麻、核桃仁、豬闆油攪拌做現經用精油煎烙而成。它兩面金黃餅心綿軟,餡料色彩絢麗,芳香撲鼻,既是單獨食用的小吃,又是酒席上的系列。早已名著三秦譽滿九州。

西安風味小吃之黃桂柿子餅

黃桂柿子餅是怎樣産生的呢?在關中民間流傳着這樣一段鐵文。

​明崇祯17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朝以後,繼續進軍北京。起義軍途經臨潼縣時,正值災荒之年,糧食短缺,臨潼的老百姓為了慰勞,起義軍便用當地盛産的熟透了的火金柿子,拌上面粉,烙成餅子。喂,老起義軍,讓他們帶在路上當幹糧吃。由于這種柿子餅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起義軍官兵時候精神煥發,鬥志昂揚,英勇殺敵,很快以破竹之勢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從此,每年秋季,臨潼縣的群衆都要做這種柿子餅汁,用來紀念李自成,這種食品很快就傳遍關中。各縣傳入西安,經過一代又一代廚師的不斷改進,最後成為現在的皇貴柿子餅。

且成為馳名的風味小吃,被譽為關中名典。

外鄉人,秋天來西安玩到臨潼看兵馬俑時,就可以看見路兩旁農家的房屋,前後一棵顆青黑色的柿子樹上,星星點點火紅色的柿子在夜間晃動。這是指不同于其他地區常見的那種大紅或大紅柿子,它個頭大小若核桃通體紅亮,晶瑩,一層薄如蟬翼的外皮,似乎包不住那一口甜汁搖搖欲墜,似盞盞小燈籠,煞是誘人。由于它的與衆不同,遠近皆呼為火,金柿子癡心摘得鮮柿子當然惬意,但大量的鮮柿子集中上市,任你有多少張口也是吞不進的。于是有了曬柿子餅,又加工成别的什麼食物的。這一加工。西安的飲食市場上就貼了一道名品黃桂柿子餅。

金秋時節,每次走到鐘鼓樓,回民街就會看到黃桂柿子餅攤前長長的人群,外地人都會多買一點,讓店家打包。一般本地人都隻會買一個或兩個熱氣騰騰捧在手裡,趁熱咽下去,軟糯香甜。伴随着柿子和芝麻糖的香味,滿滿的幸福感。

西安風味小吃之黃桂柿子餅

西安賣黃桂柿子餅的店鋪攤點很多,其做法都大緻一樣,将熟透的火金柿子洗淨,取締,剝皮柿子肉用羅網綠成是子姜按一比1的比例和入面粉中用力攪拌成面團。用這種面團包入适量的黃桂、姜、豆沙一類的餡料,還壓成一個鼓狀的小圓餅,再放入倒進少許青油的平底鍋内,用鐵鏟把餅皮壓扁進行落烤。待到底面發黃時逐個翻過,再加入清油繼續落烤即熟。這樣做成的皇貴柿子餅,色澤豔麗,外形美觀,芳香撲鼻,金黃軟綿,香甜可口,即使單獨食用的風味小吃,又是酒席宴上頗受歡迎的一道細點。為其制作不難,是以街頭的販賣者就非常多,但真正能賣出名氣的卻很少。

相對來說,西安城内西北角的一些清真店鋪制作的黃桂柿子餅知名度更高一些。這些店鋪一般都是家庭作坊的形式,制法也是一代代相傳下來并不斷改進。是以技藝精湛,風味濃厚,其中一個很引人注意的細節就是這些店鋪所用的鍋蓋,此處的鍋蓋非木非鐵,而是用一整個紅色的陶盆制作而成。盆口朝下覆寫在底部鑽兩個眼兒,一根麻繩串一個揭蓋兒,用的木把,有點像嶺南名廚做的爆池一樣,講究器皿要純天然。其清晰性與此可見,一般很多兔子也都是有些曆史的老屋。經營形式就是當街售賣屋旁多老樹,常常就有輕輕的枝葉伸到了鍋沿,仿佛也來聞香。

匆匆從麻家十字、大麥世界一帶而過,可以偏見這幾個畫面,有人從車窗裡伸出錢,接過包好的​柿子​嶺又驅車而去。有的騎車人過來嘴饞了,停在羅子旁,一腳在車燈上,一腳踏在路沿上,手捏着一個顔色焦黃滋滋冒氣的獅子嶺,一邊小心用嘴吹着,一邊輕輕地咬食着。

西安風味小吃之黃桂柿子餅

如果陪外地客夜遊回民街品嘗柿子餅的話,那吃法就精緻了。店主人會熱情地把你讓到屋子裡坐下,遞上筷子吃盤中的熱柿子餅一般講究先用筷子把焦黃的外皮慢慢挑開一片,加出餡兒來品味。那餡兒中有核桃、芝麻一類好吃的東西,成人吃了很容易想起童年的生活來,覺得喉間甜膩了。再吃一口柿子餅的膠皮,一股柿子的清香味就滿口萦繞了。

這些店鋪的柿子餅從當年9月可以一直賣到來年初春。那麼柿子從哪裡來呢?問了老食客才明白,原來店家趁鮮柿子下來大量收購,确定後,一層層整齊地把放在一口口大缸中。這樣​就​儲不壞,随用随取,很是便利。難怪有時在漫天大雪的黃昏中,還可見到有人咯咯吱吱地踩着雪,一邊往回家趕,一邊吃着柿子餅。

吃貨們是不是也想嘗試一番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