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邁克爾·克萊頓科幻小說的終焉:科技新貴族倫理觀的餘晖

作者:老劉侃侃侃

克萊頓的科幻創作始于美蘇冷戰的最高潮,終于次貸危機爆發之前,近四十載歲月。而以此作為時間尺度觀察美國經濟社會曆史,恰恰與以矽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産業從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曆程相重合。這當然不是巧合。無論是從克萊頓本人的經曆,還是從他作品中展現的情景,都能看出,他絕非是圈外人。而其小說中大量穿插的圖形符号、數字、專業術語以及大段大段如科技論文般的解說,也正是迎合了這些高科技從業者(或稱之為“科技新貴”們)的閱讀趣味。由此推之,克萊頓小說的倫理主題自然與這些科技新貴們的倫理主張相契合。

邁克爾·克萊頓科幻小說的終焉:科技新貴族倫理觀的餘晖

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不同族群間存在着明顯的文化差異,彼此間的倫理觀念和道德主張并不完全相容,甚至互相抵牾。而得益于高科技産業的發展而崛起的科技新貴們,他們往往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夠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具有較好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有着廣闊的國際視野,在族群、性别、平權等社會議題上也往往持有比較溫和的立場。克萊頓小說中的新騎士,可以說就是對現實中科技新貴們心中理想人格的形象化塑造。但是,作為事實上的中産階級,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又不得不在大資本及其代理人的面前低眉折腰,同時又要面對科技研發過程中,各種不可控的風險。于是,在科幻作品中資本成了反派,而科技則成了亦敵亦友的存在。

邁克爾·克萊頓科幻小說的終焉:科技新貴族倫理觀的餘晖

然而,不幸的是,在金融資本和産業資本的聯手操作以及美國社會制度固有缺陷的作用下,美國高科技産業幾十年的高歌猛進,雖然造就了衆多科技新貴,但卻沒有更大範圍的惠及普通群眾。再加上美國高科技産業從全球範圍内吸收頂尖人才,被認為是加劇了移民、族群等社會問題。而随着美國政治和輿論的兩極化及群眾對立情緒的加深,科技新貴們所代表的較為中道、理性的倫理觀,正在迅速失去市場。以至于即便是在當今美國的科幻作品及其創作者群體中,各種政治正确的議題也在持續發酵。無論是當年“黃金時代”式的,還是克萊頓式的科幻作品,似乎都有被掃進故紙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