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正式稱帝,并把都城定在了南京,等到燕王朱棣打着“靖難”的旗号篡位之後,又把國都借着“天子守國門”的名義遷到了當時還叫北平的北京。

是以在後世,一般人知道的明朝都城,就隻有南京和北京這兩個,但其實大明的都城衍變并沒有這麼簡單。
當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的時候,其實是有點匆忙的,因為當時的元朝并沒有完全被擊潰,甚至就在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人家元順帝還在北京(元大都)玩的不亦樂乎。
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朱元璋不是号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嗎?為什麼元朝還沒徹底消滅,他就“急不可耐”的要當皇帝呢?
朱元璋當年之是以把朱升的“九字真言”奉為圭臬,是因為當時朱元璋要面對的敵人,不光有元朝,還有紙面勢力最強的張士誠,和經濟實力最強的陳友諒。而當時的張士誠曾經過了一把稱帝的瘾,但很快就嘗到了“出頭的椽子”的苦。
當時的元軍雖然紙面實力不弱,但是要讓它每個義軍都打,它其實也顧不過來,是以當時的元軍會優先打那個“冒頭的”。
在當時,朱元璋的紙面實力不強,如果做人在很高調,那麼可能都不用元朝親自動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就能把他給撕了,是以朱元璋當時隻能表現的很低調,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搶礦之下,陳友諒和張士誠還是差點聯手把他給滅了,後來要不是朱元璋聽從劉伯溫的建議,玩了一出各個擊破,可能大明就不會存在了。
而等到朱元璋稱帝之時,陳友諒和張士誠,已經被朱元璋給搞定,就連元朝也開始節節敗退,是以當時的形勢對朱元璋是一片大好。當時朱元璋之是以在元朝沒滅之前就稱帝,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大家夥跟着你朱重八打了這麼長時間的天下,不是因為情懷,而是為了利益,現在你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就應該兌現點紅利,而你要是不當皇帝,這個“蛋糕”分的就名不正言不順,是以你看朱元璋稱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封賞。
第二,當時的主要義軍團體已經被打散,如果這時候朱元璋不亮出自己的招牌收攏人心,其他的小團體可能就會“捷足先登”,他們雖然未必是朱元璋的對手,但是卻會使朱元璋一統天下的障礙。
是以朱元璋當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正是因為朱元璋這個皇帝當得“比較匆忙”,是以當時朱元璋并沒有第一時間把南京定位首都。
朱元璋之是以沒有第一時間把南京定位首都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有事要忙,沒顧得上。而是他認為南京不适合當都城,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一,南京雖然相對富庶,但是當時古代的交通比較落後,是以“正經”的中原王朝,怎麼可能會不把國都定在中原的腹地,以友善控制全局,而去定都在一個相對比較偏的地方呢?
第二,當時大明的主要敵人還是北方的元朝,這就意味着你大明以後的用兵重地也在北方,那你大明的皇帝,“舍得”讓你的衆多兵将離得那麼遠嗎?難道你想首都附近一群重兵把守,然後離着很遠,再布置很多重兵,你這不是錢多了燒的嗎?
是以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軍事政治需要,南京都不是大明的都城的首選,是以當時朱元璋的計劃是,把南京設為一個陪都,而把正經的都城設在“大梁”(開封附近)。不過後來朱元璋先後兩次考察開封之後,認為開封既不适合防守,又不利于物資補給,是以他就給放棄了。
後來朱元璋又考慮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傳統的帝都所在地——洛陽和西安,據說北京也曾進入過他的眼界。為此他還曾派太子朱标前去考察西安,但是這次的考察卻讓朱元璋沒了遷都的心思。
當然這不是西安不好,而是朱标在考察的時候得了病,然後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竟然一命嗚呼了。要知道當時朱元璋所有的操作,都是以朱标繼位為前提的,朱标一死,這個刀山血海中殺出來的老人開始慌了。
他一方面開始把孫子朱允炆催熟,一方面又開始通過大開殺戮,來為孫子去除荊棘,再加上他習慣親力親為的日理萬機,是以他去世之前,就一直沒有騰出手來操持國都搬遷的事。
但是在1969年,一個被下放的明史專家,卻在朱元璋的老家鳳陽,發現了朱元璋當年考慮過的第二個地方。
這個明史專家叫王劍英,他當年雖然是被下放才去的鳳陽,當時他作為一個曆史專家,卻并沒有是以而“躺平”,而是積極的在當地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無意中發現了這裡竟然有一座古城,然後他經過多年的研究,推定這座古城應該是朱元璋時期修建的“皇宮”。
後來在他的宣傳推動之下,這個被命名為“明中都”的遺址展開了挖掘研究。等到整個都城被挖掘出來之後,直接就引起了轟動。因為這座被挖掘出的都城,不光内部構件巧奪天工,富麗堂皇,而且占地面積比故宮還大了12萬平方米(故宮的建築面積也不過平方米)。
王老是以也稱它"集2000多年中國都城建築之大成、最為豪華侈麗的都城",大家要是有空,不妨去看看這座"東方巴比倫,明代第一流"的都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