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正式称帝,并把都城定在了南京,等到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篡位之后,又把国都借着“天子守国门”的名义迁到了当时还叫北平的北京。

所以在后世,一般人知道的明朝都城,就只有南京和北京这两个,但其实大明的都城衍变并没有这么简单。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匆忙的,因为当时的元朝并没有完全被击溃,甚至就在朱元璋称帝的时候,人家元顺帝还在北京(元大都)玩的不亦乐乎。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朱元璋不是号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吗?为什么元朝还没彻底消灭,他就“急不可耐”的要当皇帝呢?
朱元璋当年之所以把朱升的“九字真言”奉为圭臬,是因为当时朱元璋要面对的敌人,不光有元朝,还有纸面势力最强的张士诚,和经济实力最强的陈友谅。而当时的张士诚曾经过了一把称帝的瘾,但很快就尝到了“出头的椽子”的苦。
当时的元军虽然纸面实力不弱,但是要让它每个义军都打,它其实也顾不过来,所以当时的元军会优先打那个“冒头的”。
在当时,朱元璋的纸面实力不强,如果做人在很高调,那么可能都不用元朝亲自动手,陈友谅和张士诚就能把他给撕了,因此朱元璋当时只能表现的很低调,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抢矿之下,陈友谅和张士诚还是差点联手把他给灭了,后来要不是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建议,玩了一出各个击破,可能大明就不会存在了。
而等到朱元璋称帝之时,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被朱元璋给搞定,就连元朝也开始节节败退,所以当时的形势对朱元璋是一片大好。当时朱元璋之所以在元朝没灭之前就称帝,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大家伙跟着你朱重八打了这么长时间的天下,不是因为情怀,而是为了利益,现在你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就应该兑现点红利,而你要是不当皇帝,这个“蛋糕”分的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你看朱元璋称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封赏。
第二,当时的主要义军团体已经被打散,如果这时候朱元璋不亮出自己的招牌收拢人心,其他的小团体可能就会“捷足先登”,他们虽然未必是朱元璋的对手,但是却会使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障碍。
所以朱元璋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正是因为朱元璋这个皇帝当得“比较匆忙”,所以当时朱元璋并没有第一时间把南京定位首都。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把南京定位首都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有事要忙,没顾得上。而是他认为南京不适合当都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南京虽然相对富庶,但是当时古代的交通比较落后,所以“正经”的中原王朝,怎么可能会不把国都定在中原的腹地,以方便控制全局,而去定都在一个相对比较偏的地方呢?
第二,当时大明的主要敌人还是北方的元朝,这就意味着你大明以后的用兵重地也在北方,那你大明的皇帝,“舍得”让你的众多兵将离得那么远吗?难道你想首都附近一群重兵把守,然后离着很远,再布置很多重兵,你这不是钱多了烧的吗?
所以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军事政治需要,南京都不是大明的都城的首选,因此当时朱元璋的计划是,把南京设为一个陪都,而把正经的都城设在“大梁”(开封附近)。不过后来朱元璋先后两次考察开封之后,认为开封既不适合防守,又不利于物资补给,所以他就给放弃了。
后来朱元璋又考虑了两个地方,一个是传统的帝都所在地——洛阳和西安,据说北京也曾进入过他的眼界。为此他还曾派太子朱标前去考察西安,但是这次的考察却让朱元璋没了迁都的心思。
当然这不是西安不好,而是朱标在考察的时候得了病,然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竟然一命呜呼了。要知道当时朱元璋所有的操作,都是以朱标继位为前提的,朱标一死,这个刀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老人开始慌了。
他一方面开始把孙子朱允炆催熟,一方面又开始通过大开杀戮,来为孙子去除荆棘,再加上他习惯亲力亲为的日理万机,所以他去世之前,就一直没有腾出手来操持国都搬迁的事。
但是在1969年,一个被下放的明史专家,却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发现了朱元璋当年考虑过的第二个地方。
这个明史专家叫王剑英,他当年虽然是被下放才去的凤阳,当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专家,却并没有因此而“躺平”,而是积极的在当地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了这里竟然有一座古城,然后他经过多年的研究,推定这座古城应该是朱元璋时期修建的“皇宫”。
后来在他的宣传推动之下,这个被命名为“明中都”的遗址展开了挖掘研究。等到整个都城被挖掘出来之后,直接就引起了轰动。因为这座被挖掘出的都城,不光内部构件巧夺天工,富丽堂皇,而且占地面积比故宫还大了12万平方米(故宫的建筑面积也不过平方米)。
王老因此也称它"集2000多年中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大家要是有空,不妨去看看这座"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的都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