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首,春節是我們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盛大最溫馨的節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民俗。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融合了中原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獨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春節節日習俗,賞千年文化,品百味民俗,這份山西11地市民俗年味大禮包,請查收!

1、太原:背棍鐵棍踩高跷,空中芭蕾喜迎春
在太原,甚至說在山西人對“年味“的認知裡,背棍鐵棍踩高跷是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這三種民間藝術是“社火”中比較溫雅精緻的表演形式,表演時都有一班民間藝人組成的樂隊在旁營造氛圍,期間往往由唢呐領奏,笙和其它國樂伴奏,通常以晉劇音樂或吹奏整出晉劇來吸引觀衆,進而加深這幾項民間藝術的魅力。
背棍
鐵棍
踩高跷
2、大同:耍孩兒羅羅腔二人台,天下大同唱一出好戲
過大年就要唱大戲,新的一年唱響幸福大同的好戲即将上演。雁北耍孩兒、靈丘羅羅腔、陽高二人台、北路梆子、晉劇等地方特色戲曲優秀傳統劇目,傳承了晉北地區的地域文化,展示了民俗風情以及大同深厚的曆史底蘊,吸引遊客回味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雁北耍孩兒
靈丘羅羅腔
陽高二人台
3、朔州:踢鼓秧歌火流星,一壘旺火盛新年
晉北的社火有着較為濃重的軍事色彩,其中朔州的踢鼓秧歌源于國術競技中的”太祖洪拳“;火流星由原始狩獵工具”流星索“發展而成。再加之,這裡豐富的煤炭資源,使得春節壘旺火成為家家戶戶過年不可或缺的祈願儀式,其中以懷仁旺火尤為出名。
踢鼓秧歌
火流星
懷仁旺火
4、忻州:跑驢鼓吹擡花轎,紅紅火火過大年
陣陣唢呐聲,騎着驢形道具的雙人社會舞蹈,擡着大花轎傳播婚嫁習俗,在忻州過大年,紅紅火火必然是關鍵詞。新春伊始,到五台山五爺廟祈願新年;到忻州古城感受道地且接地氣的中國年氛圍,這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就藏在新年的鐘聲裡。
跑驢
鼓吹
擡花轎
5、陽泉:甯可一夜不睡覺,不誤跑馬看熱鬧
”跑馬排”是當時駐紮娘子關的信使為應對緊急情況而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随着時代的變遷,下董寨村的祖先們将這種古代信使傳遞資訊的活動演變為百姓祈禱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一種娛樂活動。表演者扮成古代軍隊的信使,沒馬鞍也沒馬镫,騎着裸馬在狹窄的古巷中飛奔。
跑馬排
6、晉中:團團圓圓鬧社火,争奇鬥豔賀新春
晉中的傳統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以鬧社火規模最為宏大,品種最為繁多。節日期間,城鎮鄉村都要在主要街道和廣場挂彩燈,搭彩樓,進行各種演出和街頭文藝表演,主要有擡棍、背棍、撅棍、旱船、高跷等,另外,太谷絞活龍、左權小花戲、榆社霸王鞭、祁太秧歌、鳳台小戲、平遙盲書都值得一看。
晉中社火熱鬧場景
太谷絞活龍
左權小花戲
7、呂梁:傘頭秧歌皮影戲,祈福九曲黃河陣
呂梁山區的黃河、黃土造就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春節民俗,傘頭秧歌是呂梁山區典型的民俗活動,是中國最早的脫口秀表演;中陽剪紙、孝義皮影木偶、文水壇壇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表演精彩紛呈;為民間祈福求财、祛邪去病的九曲黃河燈陣,代表了人民對新一年的期待。
臨縣傘頭秧歌
孝義皮影戲
九曲黃河陣
8、長治:上黨樂戶韻長揚,幹闆秧歌放光彩
長治,古稱上黨,這裡有着“民歌之鄉、戲曲搖籃、曲藝之鄉”的美譽。其中,上黨樂戶班社通常由十多人組成,演奏唢呐、鑼、鼓、笙等十餘種樂器,為重大節日等助興演奏。而幹闆秧歌隻有打擊樂器,沒有管弦伴奏,分為短闆和長闆,尾字要押韻,是長治地區獨特的秧歌文化。
上黨樂戶班社
幹闆秧歌
9、晉城:越打越發打鐵花,蕩氣回腸八音會
煙花和音樂,是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幸福載體。在山西晉城,打鐵花和八音會盛行,是國家級非遺在民間的燦爛綻放。打鐵花需要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鐵水溫度需達到1600℃~1700℃,用五彩缤紛和震天動地來形容此技藝一點也不為過。上黨八音會演出主要使用鼓、鑼、钹、笙、箫、笛、管等八種樂器,演出時吹打并重,歌戲互補,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打鐵花
八音會
10、臨汾:鼓聲陣陣送福音,腰鼓跑鼓威風鼓
臨汾有“鑼鼓之鄉”之譽,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尤其是鼓樂藝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其中以威風鑼鼓為最;百面腰鼓齊飛舞,綻放同一個鼓點;尉村尉遲恭“跑鼓車”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飛奔的鼓車上,兩名樂師站在車上擊鼓敲鑼,由鼓鑼聲組成的鼓樂,激揚清脆,祈福健體兩不誤。
跑鼓車
威風鑼鼓
11、運城:背冰亮膘康健體,绛州鼓樂震百裡
在山西運城,春節年俗表演是康身健體的永濟背冰亮膘,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一個個赤身裸背的男子,僅穿一件紅色大褲衩,将一塊約二寸厚的大冰塊貼身背在脊背上,不斷變換隊形并進行表演;年俗文化還是氣勢恢宏、聲震百裡的绛州鼓樂,以花敲幹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
绛州鼓樂
歡樂中國年,道地山西味,11地市春節民俗表演“年味大禮包”已就位,一起紅紅火火過大年吧!
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