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萬年中國,一玉可見。

正在長沙博物館展出的“玉魂——中國古代玉文化展”,是為慶賀新館6周年推出的重磅新展,也是繼2019年“玉出山河”後,長沙博物館再次推出的以玉為主題的原創大展。

如玉般溫潤,這場展覽裡沒有足夠引起噱頭的國寶重器,也沒有聲名大噪的驚世大發現,來自全國8家文博機構的410件(套)展品,皆是體積不大卻不失精美、繁複,将中華玉文化娓娓道來,從遠古先人發現玉、使用玉開始追溯,帶領觀衆漫步曆史長河,綿延不絕9000年。

大多數展品皆是首次公開展出。正如策展人喻燕姣教授所說,整個展覽就是一部玉的通史。

展覽由兩件新石器時代的玉器開啟。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位于右邊的獠牙神像玉牌飾,神人表情誇張,巨目獠牙,是先民心目中“神祖”的形象。這塊牌飾,既反映當時玉器制作工藝水準的精湛,又向世人描繪出先民精神世界的圖樣。此神像是嵌飾在長杆上,用以招降神靈。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位于左邊的玉戚,整體為玉斧形,頂端兩側有“扉棱”,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帶有“扉棱”的玉器。作為玉禮器的一種,玉戚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征,也是敬天事神的聖物。而這件玉戚也是擁有者其軍事領袖的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步入展廳,就翻開了玉文化曆史的第一頁。

“以玉事神”單元表現了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起源,從裝飾品、生産工具轉變為溝通神人靈物的過程。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制作工具的工藝上有了很大長進的先人,開始有意識地選擇美石進行加工,早期玉器形态兼具實用和美觀;發展到晚期,玉逐漸成為部落首領和神職人員的身份象征,在自然屬性之外又被賦予宗教神秘觀念,“巫以玉事神”成為此時期用玉的主要特征。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這5件石珠管出土于彭頭山M37,放置在盆骨中央,是湖南目前已知最早的珠管串飾。彭頭山文化距今9000年-7900年,此類石珠管串飾在彭頭山遺址出土有56件、八十垱遺址出土有162件,外表烏黑铮亮,均呈近圓柱形體,兩端對鑽孔。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這塊綠松石小璧同樣屬于彭頭山文化。雖然光素無紋,仍散漫出柔潤淡雅的光澤。這是南方地區出土年代較早的綠松石制品,作為玉質裝飾品的前身,展現出玉器、石器分化的最初動力源于古人對美觀和實用的現實追求。

展覽中還展出了一組新石器時期使用南陽獨山玉制作的工具類玉器,包括玉犁、玉鑿、玉斧、玉锛等多種類型。這些都是古人從事生産生活時所使用的工具,是玉器發展的初萌階段,呈現出原始樸拙之美。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這件玉鏟為青白色透閃石玉,細膩通透,器型美觀,整體偏薄。雖為玉鏟之形,但其實用性已不如從前,取而代之的是欣賞與審美屬性,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代表權威的神物。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這件玉蛙代表的新石器時代肖家屋脊文化(公元前2100—前1700年)。蛙因其旺盛的繁殖能力,多子多育,被古代先民膜拜為生育之神,是繁衍不息的象征。玉蛙作為特有的精神信仰,蘊含着先民對安定生活與繁衍生息的美好祈願。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以玉載禮”單元呈現禮玉制度在史前、夏商和西周三個階段逐漸完善,至西周時已非常完備,等級森嚴。在這一時期,玉器品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兵器、工具禮儀化特征非常明顯,玉禮器空前繁榮,祭祀禮器、儀仗禮器、喪葬禮器俱全。

随着夏商立國,王權崛起,神權式微,玉器也由神玉走向帝王玉階段。西周時期,玉器被納入禮制範疇,賦予更高的涵義。佩玉種類多樣,有發飾、耳飾、項飾、腕飾、臂飾、胸飾等,其中玉組佩呈系列化、普遍化發展,成為彰顯貴族階層身份的名貴飾品。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這件龍形玉佩,是夏響鋪村M5出土佩飾一組8件套(13件)之一。此組玉器出土于西周晚期鄂國貴族鄂侯夫人“鄂姜”墓中,種類豐富,制作精美。其中,玉玦可作為耳飾,鳳鳥形玉飾既可單獨作為佩飾,也可以是組玉佩的構件;玉璜、龍形玉佩、束絹形玉佩可以與弧形飾件、半圓形飾件一起,配以瑪瑙珠管共同編綴為精美的玉質項飾,成為妝點鄂侯夫人的華麗飾品,以彰顯其國君夫人的地位與尊榮。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展覽還展出了一組來自洛陽博物館的動物形佩一組8件套,有玉鸮、玉鳥、玉魚等形狀。西周時期,玉器作為佩飾被大量使用,既有玉組佩,也有較多單佩、串飾。這類以鸮、鳥、鳳、龍、虎、蟬、鷹、鹿、熊等等動物造型構成的單配,多借物喻人,以動物的品德比附于人。

在第三單元“以玉比德”中,玉德被一步步強化。春秋戰國時期,玉器被儒家學者人格化,賦予道德内涵;到了漢代,玉器随着絲綢之路繁榮,“玉德”被進一步凝練,完備的内涵成為漢代貴玉思想的理論依據。古之君子必佩玉。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此次展出的玉組佩,1985年出土于澧縣新洲M1,以玉管、玉環、龍形玉佩、玉璜、蜻蜓眼玻璃珠為主要構件,多組對稱使用。這組配飾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傳神,是這一時期高超的琢玉技巧和崇玉、尚德的社會風尚。戰國時期佩玉盛行,特别是玉組佩。社會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組佩串飾越多,越精美繁複。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玉具劍

漢代以玉為貴,皇室貴族身前佩玉,死後也以大量玉器随葬,創造出玉衣、玉晗、玉握等種類齊全、性質完備的葬玉。同時,漢代生活用玉和裝飾用玉也進一步發展,特别是玉具劍達到極盛。此套玉劍飾是湖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套完整玉具劍,由雲紋玉劍首、螭龍紋劍璏、螭龍紋劍格和螭龍紋劍珌組成。玉具劍,以美玉之溫潤收斂劍之鋒芒,是漢代貴族尊貴身份地位的象征、君子般雍容高貴之儀的展現。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漢代的玉珠管飾種類繁多,質地豐富。又得益于漢王朝統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域外大量的奇石異珠進入中原。這組珠飾包括花斑紋瑪瑙珠、琥珀珠和水晶珠,它們均為典型的域外舶來品,是中外貿易交流的見證。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玉器從神秘化走向生活化的過渡期。這時候的玉器已經逐漸貼近生活,走入平常百姓家。一些小型動物形玉雕件常見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常以琥珀和炭精作為原材料。這些小獸器型雖小,但是雕刻頗為細緻,與其他材質制成的珠、管類飾物一同穿繩系于頸部或腕部,以求辟邪消災。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花卉紋玉梳背,宋,長9.1厘米,寬3.4厘米,厚0.2厘米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在“以玉養性”單元中,玉器作為曾經的廟堂靈物和王權象征,徹底走向了世俗。

随着大唐盛世的到來,玉器脫離禮制限制,在造型與紋飾上極富異趣。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唐代玉器紋飾可見充滿異域風情的胡人形象、寶相花等;宋代尊古思潮風行,玉器多以世俗化的花鳥、草木等為裝飾主題,手法較為樸拙簡練。雖無過多雕琢,卻以高雅情調俘獲世人的喜愛。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春水玉和秋山玉各有特色

遼、金、元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玉器在取材、雕工和紋飾上有着濃郁的民族特色,春水玉和秋山玉享有盛名:春水玉的紋飾基本為海東青狩獵天鵝或大雁,輔以蘆葦、水草及荷花等,秋山玉則以山林中的虎、熊、鹿為主題,并有山石、靈芝等作為輔助圖案。

時至明清,随着帝王的喜愛、文人的推崇、産銷市場的昌盛、玉料的暢通、名匠的湧現,玉器成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随身佩戴、生活實用、把玩陳設,無處不在的珍玩雅物。這個過程,也見證了玉器工藝的飛速發展。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玉杯是明清兩代常見的生活用器。明代玉杯外面常飾乳丁紋,仿古意味濃。而清代玉杯較明代選料更精,雕琢更細緻,造型更豐富。

受文人畫影響,明代玉器開始出現詩、畫、印等圖畫紋樣,以“子岡”牌為代表,工藝精湛,受人追捧。王公貴族使用的佩飾常鑲嵌各類寶石,光彩奪目。明晚期形成了北京、蘇州兩大制玉中心。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靈芝式玉如意

清代是玉器發展集大成的階段,玉料多樣,雕工精細,紋飾豐富,造型各異,湧現出一批手藝精湛的玉工,尤以乾隆時期為甚,其玉料之佳、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清銀鑲瑪瑙蓋菊花瓣紋碧玉執壺

這件精美的銀蓋碧玉壺,是清乾隆時期制作的仿伊斯蘭風格玉器。此壺系用整塊碧玉雕琢而成,通身雕琢二十四瓣菊花紋,流暢自然,刻畫均勻。壺蓋以白銀打造,鑲嵌紅色瑪瑙、碧玉圓環。伊斯蘭玉器以胎體透薄、鑲嵌工藝、鮮明的色彩搭配以及花卉紋飾為特點,由于乾隆皇帝的喜愛,出現了大量中西文化融合的仿伊斯蘭風格玉器。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同時,自漢代便已發端的那些趨吉避兇的玉器題材,在清代達到頂峰:大象和瓶表示太平有象,馬與猴象征馬上封侯,魚與蓮花象征年年有餘,兩隻獾諧音“雙歡”...凡此種種,皆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至此,玉器已經完全從廟堂高台走入世俗民間。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雅昌帶你看展覽|用410件套玉器講述一部玉的通史

如上文所說,此次展覽文物數量雖多,但是多為小件器物。為展示玉的溫潤特性,策展團隊進行了很多用心設計,值得細細觀摩、品味。

本次展覽免費開放,将持續至2022年4月5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