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南宋)李唐《秋江待渡圖(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明朝對待北韓的态度一樣,明朝官吏并未自恃國富民強而欺壓崔溥,甚至有不少的善意提點與關心。崔溥等人消息傳開後,原本的敵意變成了好奇,不少人特地前來圍觀崔溥一行人,還有曾出使過北韓的官吏欲前來向崔溥了解情況。陪在崔溥身邊的護送官員就特地提醒崔溥要謹言慎行,不要輕信妄答。

景泰年間給事中官張甯出使北韓,并參與酬唱詩集《皇華集》,此時張給事家在嘉興府海鹽縣,人在杭州,在崔溥抵達杭州前就聽說了崔溥的事,特地在杭州留了幾天,就為等崔溥,沒想到還是錯過,在崔溥抵達的前一日離開了。但張給事的外甥王玠代替張給事前來慰問,崔溥當即默出《皇華集》裡的詩句:“光搖青雀舫,影落白鷗洲。望遠天疑盡,淩虛地欲浮。”王玠甚是高興。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奉使北韓唱和詩卷 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到了錫山驿,還有禦史三人結伴,在船上為崔溥餞行:“你是禮義國好人,我諸大人相敬你。”并問起成化年間有鄭同、姜玉、金興三位太監相繼出使北韓之事,崔溥如實回答,禦史們告訴他三人皆已作古。然而中朝畢竟還是有差别,崔溥不懂“作古”是何意,禦史們耐心為他解釋:“中國人謂死者為作古。”并詢問崔溥北韓如何形容,崔溥如實回答北韓将死者稱作“物故”。

在東昌府時,崔溥見到有人家門口挂雕籠,籠中養着隴西鹦鹉,崔溥感慨自己來自海東,海東隴西相隔萬裡,“我與此鳥客他鄉同也”。随行的傅榮就馬上安慰道:“此鳥長在籠中,終死他國,今足下好還貴國,盡職君親,胡可謂之同也?”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京杭道裡圖(局部)》 浙江省博物館藏

得此時來運轉,崔溥就有幸成了第一個全程遊曆京杭大運河的北韓人。運河沿線的繁華便是彼時大明國富民殷的縮影,讓崔溥大開眼界。因他谙熟中國典籍,所到之處隻要知道地點,相應的典故就能脫口而出:“蘇州,即古吳王阖闾使伍子胥城而都之”“甯波府,賀知章少時所居地”“沛縣,即漢高祖故裡也”……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尤其是蘇州的富庶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更是不吝盛贊:“蘇州古稱吳會,東瀕于海,控三江,帶五湖,沃野千裡。士夫淵薮,海陸珍寶,若紗羅绫緞、金銀珠玉。百工技藝,富商大賈,皆萃于此。自古天下以江南為佳麗地,而江南之中以蘇杭為第一州,此城尤最。”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局部)》遼甯省博物館藏

除了都市繁華,他還念念不忘江南遠勝北韓的先進生産力,即将進京前,他想起蘇州昆山縣的水車,就向護送人員中的傅榮請教。然而水車對于當時的中國人而言再尋常不過,傅榮甚至表示這種汲水的機關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特地學,但崔溥誠懇表示北韓多水田,若能把水車在北韓推廣,将是造福北韓百姓的大好事,于是傅榮也就詳細為崔溥解釋,包括上下通用杉木,腸骨用榆木,闆用樟木等。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元)程棨《摹樓璹耕圖(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以蘇杭為參照,相較之下,作為天朝上都的北京讓崔溥着實失望——“飲食腥穢,尊卑同器,餘風未殄,其可恨者”“塵埃漲天,五谷不豐,其間人物之夥,樓台之盛,市肆之富,恐不及蘇杭。其城中之所需,皆自南京及蘇杭而來”。事實上,這次劫後餘生的遊曆,也給了崔溥實地考察,重新認識大明這個宗主國的機會。原本他作為藩屬國北韓的正統文人,對大明有着烏托邦式的幻想,然而旅途中讓他幻想“破滅”的所見所聞卻不少。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北韓太史鞋,圖檔來源網絡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孔府收藏的明代朝履,圖檔來源網絡

他看到趾高氣揚、橫行霸道的太監,還有一些“不讀書不谙事”“敢行悖理之事”的官員和副手,北方的運河裡有被盜賊殺死後丢棄的屍體,但最讓他震驚的還在于,他嚴遵儒家禮儀和規範,原以為明朝人應該普遍如此甚至做得比他出色,然而在當時的中國北方,不讀書的文盲不少,坊間不學儒術而崇佛信神的平民也不在少數,在開河驿時,同行的官員還要進廟宇焚香祭祀,并要求崔溥也這麼做,崔溥堅決拒絕,幸好他們依然尊重崔溥,并不強求。此時大明已見頹勢,社會沖突尖銳,崔溥或許察覺不到根本的變化,但他詳細地記下了自己的見聞。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圖檔來源網絡

《禮記·内則》:“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

這在中國并沒有嚴格的要求與實踐,

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北韓認真推行了這一禮法。

就算不盡善盡美,崔溥依然十分感激這次拯救了他一行人的明朝,雖然他的行李衣物早就幾乎全被水賊搶走,但他先解下一件衣服送給許清,又再解下一件送給一路相陪的顧壁,随從都勸他再送就隻剩一件布衣了,崔溥卻說接下來會日漸炎熱,一件布衣就夠,堅持要以此表明自己的心意:“且蛇魚感恩亦欲報之,而況于人乎!”顧壁原是不想收下,但崔溥以韓愈留衣之典相勸:“臨别留衣即古人之意也。”顧壁這才收下。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北韓王朝 纏枝西番蓮紋紗地腰線貼裡 南韓國立民俗博物館藏 圖檔來源網絡

進京面聖後,明朝皇帝果然體恤崔溥一行大難不死又千裡跋涉的不易,賜下衆多精美衣物,并派人着手安排護送崔溥走完最後的回國路,曆盡艱險的崔溥在北京突然病倒,也有太醫及時前來用藥診治。就在所有人都松了口氣,還為獲得賞賜飄飄然時,崔溥還特意告誡他們:“帝之撫我賞我,都是我王畏天事大之德,非汝等所自緻。汝其勿忘我王之德,勿輕帝賜,勿壞勿失勿賣以為他人之有,使汝子孫世守,永為寶藏也。”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江陰青陽明鄒令人墓出土明金嵌寶鳳凰挑心 江陰博物館藏 圖檔來源網絡

回到李朝,當時的北韓國王是知名的明君成宗李娎,他嘉獎崔溥在明朝的表現是“跋涉死地亦能華國”,并要求崔溥盡快把自己的明朝之行完整寫下并呈下來。崔溥不敢怠慢,數日内就寫下了長達三卷,五萬餘字的《漂海錄》,成宗看了十分滿意,準備進一步給崔溥加官晉爵,本來應該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司谏院接到成宗的旨意,卻拒絕執行。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高麗大學校藏銅活字印本《漂海錄》 是已經存世《漂海錄》中版本最早的 圖檔來源網絡

與崔溥的立身準則一緻,司谏院的官員援引《朱子家訓》為據:“三年之喪,夜則寝于屍旁。”崔溥身處父親的喪期,為父守喪才是頭等大事,雖然突遭變故,但回國後若是向國王立刻請示,先回家守喪,喪期過後再寫《漂海錄》,國王怎麼會不答應呢?可是崔溥卻絲毫不急,先留京寫完了《漂海錄》,這是“殊無哀痛之心有愧名教”,是以司谏院拒絕發放署經,崔溥也就無法升官上任,就連成宗也沒轍。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南韓京畿道博物館藏北韓官員像 圖檔來源網絡

若這事就此罷休,或許也不算什麼,但它成了個定時炸彈般的隐患,每到崔溥将要升遷的場合馬上就會被翻出來批駁。其實憑崔溥的才學和氣節,并不汲汲于名利,此番大明之行并帶回第一手資料的功勞不能帶來高官厚祿,崔溥也并不計較,然而崔溥最終死于非命,卻是更早就有了禍根。

明史中記載:“成化十七年,娎奏繼妃尹氏失德,廢置,乞更封副室尹氏。從之。十九年四月封娎長子 為世子。弘治七年十二月,娎卒,賜谥康靖。明年四月,封 為國王,妻慎氏為王妃。”北韓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其國王、王妃、世子等的廢立均需有明朝皇帝首肯,才具有正當性。從這簡練的記載中可知,迎接崔溥時,成宗的餘生已所剩無幾,繼位的是他早就被立為世子的長子李 ,然而這段記載沒有明說的是,被成宗以失德廢掉的王妃尹氏,就是李 的生母。李 即位後,便是北韓曆史上著名的暴君——燕山君。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北韓王朝 李壽民《松鷹圖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檔來源網絡

成宗李娎的廢妃尹氏在北韓正史記載中多有惡名,善妒失德,舉止無禮,又以巫蠱之法欲謀害後宮是她被廢的主要原因,後來成宗為免除後患直接将她賜死。然而事實上,對尹氏的指控多出自成宗及成宗之母昭惠王後之口,畢竟失德無禮之類的罪狀可以捏造,巫蠱更是無法排除栽贓陷害的可能,是以尹氏也極有可能隻是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北韓王朝 卞相壁《雀貓圖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檔來源網絡

被廢後的尹氏無比冤屈,據說她被迫服毒時,吐出鮮血沾染了錦帕,要求母親申氏将此轉呈給世子李 ,讓他長大後為母報仇申冤。尹氏在李 四歲時被廢,三年後被賜死,自幼性情粗暴且厭學的李 由此更添心魔,繼位後便在外戚權臣挑唆下,掀起戊午士禍、甲子士禍,屠戮朝臣,崔溥不幸被卷入期間,先在戊午士禍中受牽連被流配鹹鏡道端州,最終在甲子士禍中遇害。

崔溥與許清等人分别時,他們與崔溥已建立了親密的情誼,于是他們惜别道:“我與足下,千載一時,萬裡一見,一别兩地,無複再見。”沒想到,竟是一一語成谶。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送朝天客歸國詩章圖 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圖檔來源網絡

而《漂海錄》的“谶兆”似乎也不止于此。崔溥在旅途中也見過長城——“山海關以東,又築長牆,置堡子,以防野人。”這裡的“野人”,包括彼時尚在山海關外的女真族,後來他們建立後金,繼而改國号為清,最終取代了明朝的統治,也就終結了明朝與北韓的藩屬關系。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明)仇英《秋獵圖卷(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崔溥之後,萬曆年間,北韓遭到了豐臣秀吉主導的來自日本的侵略,北韓軍民雖拼死抵抗,但實在不敵日軍的猛烈攻勢,很快全境幾乎淪陷,北韓宣祖李昖逃到中朝邊境,窮途末路之下隻得派人向宗主國明朝求救:“與其死于賊手,毋甯死于父母之國。”明朝判斷出日本的目的是以侵略北韓為跳闆進而進攻明朝,是以決定出兵援朝。

此時明朝國力早已不複極盛,出兵北韓靡費千萬,對明朝是不小的負擔,但明朝打赢戰争,幫助北韓複國後就即刻撤軍,不向北韓索取任何回報,李昖親書“萬折必東,再造藩邦”之句刻于南漢山。無論是崔溥還是整個北韓,明朝都不求回報地救助到底,于是北韓上下對明朝的認同與感激幾乎都是自然而然的。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傳)林慶業肖像 林慶業為北韓親明排清派武将 圖檔來源網絡

是以在明末面臨後金強大攻勢時,北韓人民表現出了極其堅決忘我的抵抗——被清朝強征的北韓士兵李士龍,在戰鬥中故意去除鳥铳的彈丸,被清軍揪出問罪,他回答:“皇朝父母于我者,何敢射之。”随即被殺;北韓三學士洪翼漢、尹集、吳達濟力主死戰,拒絕向後金臣服,後金大軍經丙子之役徹底控制北韓後,要求北韓将三學士交出作為求和條件之一,三學士毫不推脫,挺身而出,被押赴沈陽,在威逼利誘之下絲毫不動搖:“吾戴吾頭而來,當斷則斷,不須複問。”于是三人皆被殺;武臣崔孝一渡海入明,加入吳三桂的軍隊,本欲抗清至死,沒想到他定下的計策被清軍識破,家人與戰友皆被清軍抓捕殺盡,吳三桂投靠了清軍,李自成也被擊敗,清軍終于占領了北京,令天下剃發,崔孝一不肯臣服,自然也不會剃發,他來到崇祯皇帝的思陵,恸哭不止,絕食十日而亡。

東亞文明|台風“送”我遊大明:一個北韓人眼中的中國(下)

(清)佚名《明十三陵圖(局部)》 圖為崇祯皇帝的思陵

就如當時崔溥對許清等人餞行的答複:“百歲之間,萬裡之外,雲樹之望,曷維其已。”直至清末甲午戰争,北韓尚有紀年:“崇祯二百六十五年”。

原作者:沈淵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1]崔溥.漂海錄.

[2]郭晔旻.“反清複明”在北韓[J].紫禁城,2012(02):38-43.

[3]張婷婷. 後金崛起後明朝與北韓關系初探[D].山東大學,2005.

[4]葛振家. 再讀崔溥《漂海錄》[A]. 浙江大學南韓研究所.南韓研究(第十二輯)[C].:浙江大學南韓研究所,2014:9.

[5]範金民.北韓人眼中的中國大運河風情——以崔溥《漂海錄》為中心[J].文明,2017(07):66-81+6.

[6]孫宗廣.槳聲燈影裡的異國記錄——《漂海錄》中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曆史面貌探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3(04):36-39.

[7]王金龍. 從《漂海錄》看崔溥其人[A]. 浙江大學南韓研究所.南韓研究(第十一輯)[C].:浙江大學南韓研究所,2010:18.

[8]曹春茹.南韓崔溥《漂海錄》中的負面中國形象[J].當代南韓,2007(04):95-9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