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1856年,英法兩國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分别以亞羅号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争,此為第二次鴉片戰争。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城。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五十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侵略者付之一炬。

光緒中葉,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挪用海軍建設費二千萬兩白銀修複清漪園,1888年(光緒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園的格局,至此更名為頤和園。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頤和園萬壽山中軸線上的主建築,呈對稱排列。排雲殿、徳晖殿、佛香閣,均為頤和園中的建築精品。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頤和園石舫 ,又名清晏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是頤和園内著名的水上建築珍品。

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将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築。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頤和園的風景。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昆明湖邊遠眺萬壽山。萬壽山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位于頤和園西湖東界長堤上的龍王廟,是頤和園中的祈雨的地方。

清朝老照片 19世紀的北京頤和園

十七孔橋,連接配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是園内最大的石橋。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

我這裡總會有您喜歡的老照片老圖檔

喜歡曆史喜歡老照片的,請關注一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