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釋出的2021中國乘用車市場召回資料,去年國内汽車企業召回的乘用車總量達到8733735輛,同比2020年的6622345輛,上漲了31.88%,涉及召回的汽車品牌44個,召回公告155次。

不過,這個873萬輛的數字并不是國内每年汽車召回數字的峰值,該峰值出現在2017年,當年召回了近2000萬輛的汽車,這個數字,相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都會霸榜。不過,每年汽車召回的數量都那麼多,是不是說明我們當下的汽車品質出了很大的問題?
汽車品質問題難以避免 召回制度應時而出
作為一種由上千種零件組成的精密機械,汽車品質問題從誕生時就一直跟随着它到了現在。假如說一種零件能夠保證99%的可靠率,但是無數種零部件的誤差累積,足以讓一輛汽車出問題。而作為一種常見的工業産品,它在零部件品質、品質檢測上投入的精力也無法和火箭、飛機等高精尖産品相比,是以,在大量生産的情況下,汽車品質問題是有蠻大的機率發生的。
國外的汽車召回制度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施行,并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得以推行,我國的《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于2004年3月15日正式釋出,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中國以缺陷汽車産品為試點首次實施召回制度。自從該制度釋出以來,國内的汽車召回數量每年都在增加,直至2017年達到了曆史峰值。
從去年公布的召回事件來看,汽車召回大抵是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汽車本身的設計問題,比如說奔馳去年召回了260萬輛汽車,占當年召回數量的三分之一,其召回原因就是因為通信子產品的設計有問題,可能會導緻救援延遲。
第二個是零部件問題,這個也是汽車品質問題的大頭,以去年汽車召回第二名的上汽通用五菱為例,它的召回原因是因為發動機曲軸箱強制通風閥閥芯耐磨性不足,這就是典型的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品質不過關。
第三個是裝配問題。去年特斯拉在國内召回了将近20萬輛汽車,其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後備箱線束可能會過度磨損,這個就是裝配上的零部件幹涉問題。汽車上的上千個零部件,如果沒有做好裝配規劃,就會産生這一類的磨損、異響等問題。
汽車召回不是洪水猛獸 要理性看待
有人說,汽車召回是車企的失誤,生産出了有缺陷的産品,應該要重罰車企。另一方面,也有人說,汽車召回是車企主動承擔責任的表現,應該予以鼓勵。這個事情我們要理性地去看待。
一方面,我們很難苛求一家汽車企業在每年動辄幾十萬輛上百萬輛的生産量當中,一輛車都不出現問題,這既不現實也不經濟。雖然現在汽車設計、生産環節會經過多重測試,會消除絕大部分的汽車缺陷問題,但由于無法周遊車輛的真實使用情況,很多情況下隻有汽車在大量使用者的使用下才會發現問題。
另一方面,主動召回也是非常必要的,展現了汽車企業積極糾錯的責任擔當。汽車畢竟承擔着一家人的交通出行,如果因為汽車缺陷導緻了事故的發生或者加大了事故的後果,這是對于乘客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汽車企業能夠主動去汽車召回,我們是應該持肯定及支援的态度的。有存在應召回的車輛的相關車主,在看到公告以後,要第一時間和廠家或經銷商聯系,進行正确的處理,確定自己的車輛能快速消除掉缺陷。
總的來說,汽車召回并不是洪水猛獸, 不要把它妖魔化,對于主動實施召回的車企,我們應該去鼓掌支援。如果大家不了解汽車召回是在保護大家的利益,這反而會導緻汽車企業在出現問題時不敢公開召回,最終會損壞的,還是車主們的利益。國内汽車召回次數和數量的增加,并不說明汽車品質在下降,而是廠家的品質意識和擔當意識在逐漸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