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人才培養要創新!青島這個公益平台做出新嘗試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下一階段全球最熱門的技術之一,決定着一個國家在未來産業鍊上的位置。曆史實踐證明,技術突破靠的不是錢,而是人才。如何培養更多AI人才,是關鍵的關鍵。中國鼓勵更多培養AI人才,擴大高校相關專業研究所學生比例。而且聯考填報志願時,也開始向相關專業傾斜。

AI人才培養要創新!青島這個公益平台做出新嘗試

但是僅依靠高校來培養AI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因為AI技術的學習不能僅依靠課本,需要AI平台、算法、算力等軟硬體資源,還需要讓學生動手實踐。1月9日,由海爾海納雲、百度飛槳、中科曙光、山東大學聯合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27所高校共同發起的公益性創新平台——青島智能物聯網産才融合中心正式成立。

該中心将面向27家合作高校,由山東大學結合百度飛槳AI Studio學習與實訓社群、海爾海納雲智能物聯網平台、中科曙光智能計算平台,正式推出涵蓋線上線下六門課程的“人工智能微專業”,每年将惠及超過1萬名高校學子。

在這個公益創新平台上,山東大學等高校貢獻自己的師資力量、課程設計能力,百度等企業貢獻自己的技術平台、算法、算力、項目實踐機會等,大家各取所長共同建立一個培養AI人才的産學研基地,這無疑給中國AI人才的培養找到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上千萬

過去20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依靠的是傳統制造業、城鎮化帶來的房地産紅利。未來,中國要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就必須依靠晶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這也關系到下一個時代我們在全球産業鍊中的位置。

而想要在人工智能技術上取得優勢,必須要培養大量的人工智能人才,目前此類人才的缺口十分巨大。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引擎。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到智慧生活、智慧生産、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各行各業,大幅提升各行業的智能化和效率,最終推動生産力的高速發展,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有機構測算,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術将幫助全球GDP增長12%。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将超過6萬億美元,2017年至2025年複合增長率将達30%。

其次,AI人才缺口巨大。各行業都需要被人工智能賦能,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人才,包括算法工程師、AI架構師、項目實施、維護、售後等各類AI人才。一份《新職業線上學習平台發展報告》統計,未來5年AI相關人才的缺口高達500萬,如果把AI相關行業全都加起來,人才缺口高達千萬。

如何彌補巨大的AI人才缺口?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大學。的确,2018年的時候,教育部就提出要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系。此後,中國數百所大學新增了人工智能專業,部分高校在聯考填報志願的時候還作為“提前批”錄取優秀的學生。

山東大學就是最早開設人工智能學科的大學之一,設定了跨媒體感覺、高可信物聯網、智能算法與理論、自然語言處理、知識與計算服務等相關專業與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實踐,需要有技術平台的支撐,僅僅依靠學校開設課程很難滿足培養AI人才的需求。

“産學研”共建AI人才培養新模式

想要培養人才,首先要有培養人才的導師。高校裡有大量的人工智能教授、博導。同樣在企業裡也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專家、科學家。

除了擁有大量科學家外,企業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實踐者,還有大量的先進技術、優秀的開發平台、開發工具。這也正是高校所欠缺的。将高校的師資力量、教學力量、課程設計能力與百度等科技企業的技術開發平台、開放工具、科學家資源、實踐資源結合打造“産學研”的AI人才培養方案,無疑是可行之路。

而這也是“青島智能物聯網産才融合中心”成立的背景。山東大學與百度等企業聯合打造的該“人工智能微專業”課程則是“産學研”合作的果實。在百度飛槳AI Studio學習與實訓社群,即使并非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從零基礎學習人工智能。

通過大量實踐教學案例和“無人駕駛”及“智慧城市”兩個大型産業實訓項目,讓學生充分了解企業真實的開發場景,理論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完整掌握人工智能産業的資料采集、模型訓練和工程部署技能。

學生在完成六門課程之後,還能夠獲得山大與合作企業認證的微專業證書,并有機會進入合作企業實習,形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閉環。這也真正建立起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助力人工智能技術普及

目前,全球都在進行人工智能人才競賽。中國不僅在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學科,2018年1月教育部召開《新課标》釋出會,機器人相關課程被納入了“新課标”中,内容涵蓋程式設計、機器人、人工智能等主要知識,數百所中國小設立了相關課程。

除了大學、中國小相繼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外,企業也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方法。百度就表示,未來5年将為社會培養500萬AI人才。

帶着這樣的目标,2021年百度世界大會上釋出了“松果學堂”,願景是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平等、便捷地擷取AI知識,掌握AI技術,人人皆可成為AI人才。這個平台集AI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技術競賽、産業實訓、科研基金等資源于一體,讓整個人工智能教育實作了閉環。

資料顯示,有超過120萬的使用者活躍在百度飛槳AI Studio學習與實訓社群;700餘所高校的3000多名AI專業教師,從百度舉辦的深度學習師資教育訓練中受益;有超過270所高校與百度共同開設人工智能課程;有近百位教師獲得百度松果科研基金的支援;有超過400所高校的學生,基于百度的AI工具開發了近萬個創意項目;有超過30萬的學生,參加百度舉辦的百度之星、國際大資料競賽、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人工智能創意賽等各類技術競賽。

毋庸置疑,百度将自身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積累以教育教學的方式輸出給全社會,并打造了一套産教融合的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這将有利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普及。

結語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的多少決定着在下一階段的競争中所處的位置。

目前國家從上到下都在鼓勵加大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的培養,“産學研”也打造了校企聯合培養的創新模式。未來還需要更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AI人才培養課程,比如,K12的孩子們、社會上的普通人也能參與學習。

我們期待這樣的AI教育培養模式在更多高校和企業間發生,為中國高品質經濟發展提供高品質人才保障。

希望你點贊、在看并留言發表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