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才子盧綸的一首詩,寫盡了白牡丹的美麗,可謂與衆不同

每當提到牡丹的時候,誰都會想到它的雍容華貴,想到它的鮮豔欲滴。

“邀勒春風不早開,衆芳飄後上樓台。數苞仙豔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是嬌豔,“有此傾城好顔色,天教晚發賽諸花”也是嬌豔……看到牡丹兩個字,我們就仿佛看到了盛唐宮殿中的美女一般,總之,它們可是與一般的花有着天壤之别。

而也正因為牡丹美得千姿百态,美得如錦繡似雲彩,它又象征着“富貴”之意,曆代的君王們都對色彩豔麗的牡丹情有獨鐘,每到牡丹盛開的日子,他們皆不忘出門賞牡丹。

詩詞贊牡丹之豔,君王喜牡丹之豔,偏偏沒有幾人對白色的牡丹有所青睐。

唐代才子盧綸的一首詩,寫盡了白牡丹的美麗,可謂與衆不同

當衆人的目光皆偏向一方的時候,少數人的“另辟蹊徑”自然會顯得與衆不同。

盧綸是唐代的大曆十才子之一,此人不曾及第,一生坎坷,閱盡人情世态,寫有很多關于民生疾苦之作。盧綸的寫詩角度總是很新奇,比如他可以叢千篇一律的“牡丹”詩中,寫出一首獨特之作,衆人皆詠牡丹之豔,他卻為白牡丹而唱贊歌。

裴給事宅白牡丹

盧綸

長安豪貴惜春殘,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有些詩在歲月變遷中,往往被搞錯甚至丢了作者,這首詩就是如此。在許多資料中,它沒有作者,不過在部分資料中作者被标為盧綸,那我們這裡也索性視作者為盧綸吧。

唐代才子盧綸的一首詩,寫盡了白牡丹的美麗,可謂與衆不同

這首詩詠白牡丹并沒有先去寫物象本身的特征,而是從長安富貴們這一角度下筆,用“惜春殘”三個字描寫了他們的“本性”。

牡丹開在暮春時節,這個時候,其他花卉多半已紛紛凋落。對于春天的美好,人們都格外珍惜與流連,對于春的離去,人們自然也都會覺得可惜。在古詩詞中,寫到“春殘”這一層意思,幾乎都是為了表達人物對光陰流逝的感歎。

那麼作者這裡說富貴們“惜春殘”又是為了什麼呢?他們惜春,具體又表現在什麼方面呢?承句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争玩街西紫牡丹;富貴們争相去遊玩,欣賞開得正豔的紫牡丹,這是一個場景描寫,以實際行動說明富貴們很“惜春”;而他們之是以“惜春殘”,是怕再欣賞不到如此美麗的牡丹花,怕自己的遊玩喜好無法得到滿足,這與尋常人的“惜春”情懷是不一樣的。

唐代才子盧綸的一首詩,寫盡了白牡丹的美麗,可謂與衆不同

作者在承句中刻畫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看似和諧愉悅,其實卻充滿了對王朝權貴們的諷刺意味。而這種意味結合後兩句去了解,就更加清晰明了。

“别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忽然跳轉,我們于轉合句中才寫到白牡丹,作者的布局方式很特别。句中将白牡丹比作“玉盤”,不僅生動展現出白牡丹姿态之大氣,更巧妙刻畫了白牡丹神韻之美麗。李白将月亮“呼作白玉盤”,而盧綸這裡又拿玉盤來形容白牡丹,再讓讀者眼前一亮,很自然地将三者聯系起來去想象,真是美上加美。

可誰料這麼美的白牡丹,竟然無人去留意、去欣賞,把它冷落在了一旁。“無人”到底說的又是誰呢?很明顯是前兩句中喜歡紫牡丹的“豪貴”們,白牡丹因為沒有豔麗的外表,是以也入不了他們的“法眼”。

作者始終沒有用情感色彩很強烈的字眼去表達自己的内心,但就從這樣平緩簡潔的叙述中,卻讓讀者看到了掌權者的世俗與醜陋,看到了白牡丹的高雅節操與出塵靈魂。

唐代才子盧綸的一首詩,寫盡了白牡丹的美麗,可謂與衆不同

如果再稍微往深了解,我們還會發現,這真正高貴的白牡丹,不就象征着作者以及和他一樣的那些不同流合污的人們嗎?由此可見詩越含蓄,韻味便越濃,意蘊便更深。

與絢麗之中獨聖潔,通過盧綸的這首詩,我們讀懂了那獨特美麗的白牡丹,讀懂了一個有着高貴靈魂的詩人,汲取到了頗多精神食糧,喜歡它,僅這幾個理由就足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