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說起中年,梁文道曾說:

“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

而中年人在煽動翅膀時,兩邊羽翼上還挂着甩不掉的重重的秤砣。”

是啊,人到中年,人生半坡,每一步都格外艱難。

可是,即使是負重登山,也隻能不斷向上。

半生已過,要想越活越好,就必須更加努力,讓自己不斷“增值”。

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深耕自己的人

人生百年,譬如朝露。

沒有人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優秀的人,卻永遠在深耕自己,不斷拓寬生命的寬度。

57歲那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時間,風光無限,風頭正盛。

獲獎之後,莫言卻沉寂了長達8年的時間。

那時,很多讀者都在翹首以盼,催促莫言出新書。

而莫言卻不慌不忙,直到8年後,他攜新作《晚熟的人》重回讀者視野。

回歸當天,引網絡圍觀者150萬人,堪稱現象級文學事件。

他說:

“八年來,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

原來,在準備新書的過程中,莫言寫過戲曲、詩歌、小說,也到過很多地方旅行考察。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所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成為小說的素材或靈感的觸發點。

而莫言花費在案頭的準備工作,遠比寫一本新書要多。

朱熹曾說:

“欲當大事,須是笃實。”

人要想活得有價值,首先要學會在自己的領域裡沉下心來,以一顆匠心踏實深耕。

當你一個人走了足夠多的路,能力積累到了一定高度,你就會慢慢與常人拉開差距。

漸漸地,你就會明白:

你付出過的努力,流過的汗水,都在幫助你成就别開生面的人生。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時常反思自己的人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個人,想要提高自身的價值,就需要時刻去檢討自己,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

有這樣一個故事。

1978年,一位31歲的年輕人偶然使用了一款名叫Hoover的吸塵器。

他發現,這款吸塵器經常會因為髒物塞滿了集塵袋而堵住氣孔。

是以在機器運作的過程中經常需要人工更換集塵袋,用起來很不友善。

而這種需要不斷更換集塵袋的吸塵器,已經有長達70年的曆史了。

當時的人們,也早已經習慣了買吸塵器的同時,不斷地買集塵袋。

是以,吸塵器的設計一直沒有更新。針對這一使用痛點,年輕人決心進行改變。

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正。

終于,5年後,經曆了5127次失敗,年輕人研制出了無袋雙螺旋吸塵器。

這項發明一經上市,立刻在全球引領風潮,年輕人的人生也就此發生巨變。

後來,這位年輕人,成為享譽世界的“英國設計之王,他就是“戴森”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

企業家史玉柱曾經有一句名言:

“人這動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敗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

真正的強者,不是不失敗,而是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們會把每一次的經驗,轉化成人生路上最寶貴的養料,滋養自己未來的道路。

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過往的經驗,已經融合在人生的閱曆之中,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他們能自我提升,讓自己越來越值錢,靠得不是偶然的運氣,而是日複一日的檢討和累積。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對待感情專一不逾距的人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大多數人都認為成功無非是有錢、有權。

可很多人都忽略了,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些身外之物也隻不過是過眼雲煙。

人到中年,有一個安定和諧的家,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部落客@張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張弓身邊,曾經有一位老闆,家财萬貫,十分富有。

50多歲,他和現任妻子相識,兩人一直和和睦睦。

張弓在出差的時候,親眼看見他晚上9點下班後,還跑去便利店買肉和蔬菜。

第二天張弓好奇地問起這事,那位老闆回答說:

“在我家,每周有兩天是要買菜做飯的,這個規矩無論多忙都不會更改。”

作為一個大老闆,張弓覺得他這個行為有點匪夷所思,但也沒有多問。

直到後來合作結束,老闆來跟張弓踐行,他才問道:

“你在國内出差時,每晚都早早回酒店,去KTV談生意時也舉止端正,還經常回家給老婆做飯,這跟我想象中的大老闆完全不同。”

聽張弓說完,這位老闆先是哈哈大笑,然後認真地回答說:

“一個人的前途如何,其實從他的家庭狀态便能看出來。

若一個人,連自己的家庭都照顧不好,那麼,這個家裡就會愁雲密布。

長此以往,人會長久地深陷在負面的情緒中,很難再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未來。”

确實,不管到了什麼年紀,要想活出人生的價值,首先就是要經營好自己的小家,讓奮鬥的路上沒有後顧之憂。

照顧好家庭,愛護好伴侶,這樣不管你在外面打拼多苦多累,隻要心裡想着牽挂的人,也能感到踏實心安。

把家庭經營好,就是後半生最值得的投資。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40歲以後,越活越值錢的,往往是這幾種人

認真生活的人

《稻盛和夫的論語》書中寫道:

“渾渾噩噩的人和認真生活的人,他們的劇本内容千差萬别。”

渾渾噩噩的人往往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麼,也意識不到時間在流逝,于是即便兩鬓霜白,也還是一事無成。

而認真生活的人,不苟且歲月,無論境遇幾何,都能将生命中的每一天過得飽滿而充實。

蔡瀾就是這樣一個對待生活極其認真的人。

有人對蔡瀾說,人一生,隻年輕一次,要好好珍惜。

蔡瀾聽到後,反駁道:

“人到中年,也當然隻有一次啦!變為老年,難道可再?”

是以,在他看來,生命既然都隻有一次,每天都不應該被辜負。

做過四十年電影監制,為上世紀香港電影的繁榮付出過諸多心血;

還錄制旅遊節目,創辦“蔡瀾旅行團”,和朋友們一起看盡世間美景。

在不惑之年,蔡瀾發現寫作能把一個人的快樂帶給很多人:

“我是一個天生喜歡讓别人快樂的人。

總覺得要做點事情,留下點記錄。”

于是,他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壹周刊》上撰寫專欄,不單是美食,遊曆見聞、魚蟲花鳥、甚至情感問題皆信手拈來。

閱讀蔡瀾的文字,總是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無盡的熱愛。

就像蔡瀾自己說的:

“天下總分幾種人,有的不肯進取,不肯學習,就那樣過一生。

有的肯搏,出人頭地。

我當然是搏命的人。

因為我很愛生活,很努力地在學習、吸收。”

有人說,用心過好每一天的人,才能過好這一生。

把每一天都認真經營好,不敷衍、不懈怠,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提升。

畢竟人到中年,最寶貴的就是時間。

是以,不要小瞧了當下,認真、充實地度過今天,美好的明天自然而然會呈現在眼前。

餘華在《活着》中說:

“檢驗一個人的标準,就是看他把時間用在了哪兒。

别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隻有時間不會撒謊。”

那些活出自我價值的人,都懂得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對的地方。

當你學會深耕自己,你才能在千變萬化的社會中擁有不變的底氣;

當你學會反思過往,你才能撿拾失敗的教訓,找準前進的方向;

當你經營好家庭,你才能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擁有堅強的後盾;

當你打理好生活,你才能在平淡的日常中挖掘意想不到的驚喜。

往後餘生,願你不斷精進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

當你越來越強大,相信你想要的一切都會随之而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