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建立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新館于2005年對外開放,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平方米,文物庫區1.2萬平方米。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承擔着傳承中華文明和山西曆史文化的職責使命。博物院于2008年5月入選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成為11個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201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首家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

01 場館概況

山西博物院現有藏品50餘萬件,其中珍貴文物40282 件(組),包括一級文物 2129 件(組),另有圖書古籍11萬餘冊。藏品主要來源于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考古出土和百年來的征集積累,尤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外部空間設計采用傳統的院落組合手法,生成“太極中央,四面八方”之勢,融天、地、人、時空于一體,利用水池、疊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觀設計創造文化氛圍,中央大廳仿自應縣木塔。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2019 年 7 月開放的山西青銅博物館是中國首家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位于太原市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來自曆年考古發掘出土和近年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追繳的珍貴文物。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建立意在以山西文物講述中國青銅文明,通過文物與國家、制度和技藝的多元度視角,反映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02 本院陳列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迹、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 7 個曆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 5 個藝術專題構成。

--- 文明搖籃 ---

山西地處黃河中遊,華夏腹地,山川秀美,氣候适宜,是中國遠古人類和文明的搖籃。黃河在其最大最急的轉彎處,有一個叫“西侯度”的小山村。180萬年前,這裡的人們制造出中國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國第一堆文明之火。

新石器時代,塔兒山下,塵封4500年後重見天日的城市、宮殿、文字、銅器、“禮器”、觀象台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龍,昭示着祖先跨進文明之門。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夏商蹤迹 ---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曆史進入文明時代。“父傳子、家天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稱,夏文化遺存,分布密集,燦若繁星。“東下馮遺址”的發現,清楚地表明晉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晉國霸業 ---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諸侯,屏藩王室。成王“桐葉封弟”,叔虞入主唐國,其子燮父改号為“晉”。其後勵精圖治,開疆拓土,逐漸強盛。周室東遷,文侯首功;踐土會盟,文公稱霸;其後縱橫中原,九合諸侯,成就百年霸業。

晉國鼎盛時期,地跨晉、豫、冀、魯,疆域遼闊。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專權,最終導緻“三家分晉”。韓、趙、魏變法圖強,稱雄戰國。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民族熔爐 ---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臨中原腹地,不僅極具軍事戰略價值,而且是農耕社會與草原民族交彙的前沿地帶,成為華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爐”。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佛風遺韻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南北朝社會動蕩,佛教成為亂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經帝王顯貴推崇,熾烈傳播,隋唐達到極盛。與之相應,佛教藝術發展迅速,輝煌疊現。佛教作為中國雕塑藝術創作的主要題材,曆時漫長。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銅造像,經久不衰。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戲曲故鄉 ---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宗教儀式中祈福或酬神的歌舞。千百年後,由于滑稽戲和說唱等藝術形式的加盟,最終形成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形式——戲曲。同古希臘戲劇和印度梵劇一樣,成為世界古代文明中的藝術瑰寶。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明清晉商 ---

明朝初年(14世紀),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邊塞巨大的軍事需求和“開中”鹽法的推行為契機,開始經營糧和鹽,漸漸崛起。其後不斷擴大經營地域。二三百年間,足迹遍及全中國,采取多種經營,開拓對外貿易。“晉商”稱富海内,名聞天下,成為中國明清時代最重要的商幫之一。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土木華章 ---

中國古代建築是一個獨特的建築體系,它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巧妙地熔于一爐,獨具魅力。無論單體建築,還是城市園林,代有傑作。凝聚着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精華,也是全人類的珍貴遺産。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寶庫”的美譽。現存曆代古建築18000餘座。雄渾壯美的唐、五代、遼建築,嚴謹端麗的宋、金建築,樸實豪放的元代建築和精巧繁缛的明清建築,或巍峨于通衢大邑,或隐逸于深山遠村,成為曆史變遷的無言見證。

山西古建築門類齊全,尤以宗教建築數量衆多。附屬于其中的彩塑、壁畫和琉璃藝術,已與古建築融為一體,珠聯璧合,交相輝映。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山川精英 ---

玉,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之靈,晶瑩其質,典雅其色。人類文明中,唯有中國人賦予它至高無上的靈性,象征純潔與美好,代表高貴與神聖,被人格化而又超乎自然。如影随形七千年,至今不棄不離,玉崇拜深深地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禮俗之中。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翰墨丹青 ---

中國的書畫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韻味。“書畫同源”——揮灑筆墨于尺幅,抒發人生感悟,展現心中“至善至美”世界。

山西博物院藏數千件曆代書畫,從中遴選出的元、明、清三代佳作,雖屬吉光片羽,卻也大緻可尋數百年中國書畫的發展脈絡。“遺風馀思,被于來者。”線條與色彩之間,須用您的心去品味。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方圓世界 ---

中國古代貨币,以金屬鑄币為主,産生于夏商,終結于清末。數千年間連綿不斷,并影響到鄰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東方貨币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山西博物院館藏的中國古代錢币,品類豐富,綿延有序,珍品諸多。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中國古代貨币産生與發展的曆史軌迹,為我們研究古代的社會經濟、冶金鑄造,以及文字書法提供了寶貴資料。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瓷苑藝葩 ---

瓷器是土與火的結晶,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從商周原始青瓷,到明清景德鎮的繁榮;從普通的民間用品,到華貴的“官窯”器皿。無數能工巧匠銳意進取,不斷創新,賦予它形态各異的造型、千變萬化的紋飾和奇幻瑰麗的色澤。瓷器既是實用器又是藝術品,展現着時代風貌與人文色彩。不但為國人所好,也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北朝至明清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有北朝青瓷、隋唐青瓷和白瓷,及宋代名窯瓷器等;山西作為宋元時期北方重要的瓷器産地,其産品樸實粗犷、獨具風韻;元代以來,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中國陶瓷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03 青銅陳列

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吉金光華”為主題,展廳分為三個區域:“華夏直根”講述晉文化在華夏文明傳承、發展中的特殊地位;“禮樂春秋”闡釋中國青銅器作為禮器使用的鮮明特色和禮樂文明的精神内涵;“技藝模範”反映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先進技藝和卓越貢獻。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華夏印迹 ---

山西是華夏文明和國家起源的重要地區,陶寺遺址表現了最早的王權和國家形态,與古史傳說中的唐堯時代互相吻合。夏商周時代山西擁有最重要的銅礦資源和制銅技術,對青銅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

晉國從周初分封的“百裡小國”開始,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秉承傳統,銳意創新,吸納了周邊諸侯國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鮮血液,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晉文化。以晉文化代表的中原文化,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禮樂春秋 ---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個人修養,禮樂制度指導和規範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舉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喪葬等活動時,均使用禮樂器。這些禮樂器,通過材質、形态、裝飾、色彩、銘文群組合方式的差異,呈現了人們不同的身份等級和價值取向。

随着時代的變遷,青銅器與禮制之間的關系逐漸松弛。漢代以後,青銅禮器逐漸淡出了曆史,但禮樂制度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财富。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技藝模範 ---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青銅工藝和技術上擁有獨特的傳統和風格,正是中國古代青銅工藝從合金成分、鑄造手段到造型藝術上的特性,才造就了中國青銅器的獨特成就和魅力。

山西已經發現多處采銅、冶煉和鑄造遺址,年代久遠,技術成熟,工藝精湛,揭示出了幾近完整的青銅工業生産鍊。侯馬鑄銅作坊範鑄青銅的技術成就達到了青銅時代的巅峰,形成了晉系風格,所鑄造的青銅器藝術造型構思巧妙,圖案紋樣匠心獨運,引領時尚,影響後世。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03 臨時展覽

--- 天下雲長 ---

“天下雲長——關公文化展”由山西博物院與關公文化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聯合舉辦,不少展品來自安徽、重慶等地,展期4個月。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本次展覽展出130餘件(組)關公文化相關文物,共分“靈鐘鹾海,三分砥柱”“允文允武,乃聖乃神”“萬世人極,四海共仰”三個單元,旨在全面展現關公人生經曆、闡釋關公品格以及關公在全球範圍内的文化認同。其中,距今700多年的元代包巾關公銅卧像是首次公開亮相。

--- 昭明 ---

“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銅鏡展”精選院藏銅鏡近200件,以時代為序,劃分為四個單元:天工開物、見日之光、繁花如鏡、照見生活。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銅鏡,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到19世紀玻璃鏡的普及,它見證了中國曆史的風雲變換,映照了中華文明的多元與融合,透射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古人最初拘水照容,後演變為青銅制作的鏡鑒,先秦時期僅貴族享用,秦漢以後逐漸走向民間,融入百姓生活。

宋代以前,銅鏡以青銅範鑄而成,宋代開始以黃銅翻砂鑄造。形制以圓形為主,時代愈晚造型愈豐富。鏡面經研磨抛光用來照妝容,鏡背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則成為展現不同時代思想、文化和藝術的載體。

銅鏡不僅能觀容貌、正衣冠,古人更賦予深刻的寓意:神明護佑、祛邪避兇,審視自身、修德養性,照膽明心、坦誠相見,體察秋毫、公正廉明。東周就有“以人為鏡”的思想,漢代倡導“君子三鑒”,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千載流傳,《資治通鑒》表達了司馬光“以史為鑒”的治國理念。

05 館藏精品

--- 西周鳥尊 ---

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伫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西周豬尊 ---

通高22.4厘米,通長39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豬形,豬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雙耳斜聳,形體肥碩,腹部中空,四足粗壯,尾巴上翹,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圓形開口并附蓋。蓋面裝飾目雷紋一周,腹部兩側均有圓形凸起,裝飾火紋和變形獸紋。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銅食器銘文中,在酒器中自銘為飤,罕見。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春秋高柄小方壺 ---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共2件,大小、形制、紋飾相同。盝頂式蓋,上有四個對稱環形小鈕,以子口插入壺的母口内。壺為小方口,頸部微斂,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蓋面四角飾心形圖案,中央方框内兩龍呈“卍”形相交,龍昂首卷尾,其一加繪黑線,以示雌雄之别。壺身飾菱形和幾何紋圖案,高柄和圈足飾三組神鳥紋,鳥昂首闊步或伸頸長鳴,寓意深奧。該壺紋飾内嵌多種礦物組成的黑色物質,主要是石英、長石、褐鐵礦、錫石、孔雀石等成分組成,制作精美,極富裝飾效果。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新石器時代彩陶盆 ---

1977年方山縣峪口村采集。泥質紅陶,口沿及腹部用黑彩繪以圓點、直線、三角等組成的圖案。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物。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北齊紅陶牛 ---

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婁睿墓出土。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犄角沖天, 佩戴有絡頭、璎珞和杏葉等。四肢有力的叉開、支撐着強壯的軀體。神态威猛,生動寫實,匠師對牛的刻畫,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還顯然得益于對動物的細緻觀察。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明黃綠釉琉璃蓮蓬蹲獅香爐 ---

1982年離石縣出土。紅坩土塑形,質地堅硬,束頸,鼓腹,雙耳稍外撇,獸首形三足。腹部雕龍戲牡丹,寓意“龍串富貴”。耳下牡丹怒放,頸部纏枝花紋。爐蓋荷葉蓮蓬,束腰如蒂。蓮蓬上蹲獅張口吐舌,抓帶戲耍,造型别緻。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色彩淡雅,凝重大氣。爐口内沿刻有:“已醜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時朱成造”銘文,耳刻有“呼延”二字。是明代琉璃佳品。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北齊青釉龍柄雞首壺 ---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盤口微敞,龍口銜唇,龍頸接腹,細高頸,鼓腹,與龍柄相對處有一雞首。兩旁各有三鈕,中間鈕下貼寶相花一朵;龍柄、雞首及六鈕下個垂束蓮、忍冬。腹部有棱,下貼四隻展翅鳳鳥。通體黃綠釉,有冰裂紋,釉面光亮,胎質略粗,呈淺黃色,質較堅。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

造型渾厚敦實,色澤濃豔深沉。器身繪飾精美的海水、纏枝石榴、纏枝牡丹和蓮瓣紋。畫面飽滿而不擁擠,裝飾繁而不亂,是難得的元代青花傑作。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春秋侯馬盟書 ---

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内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對于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存在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互相鬥争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于研究晉國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北齊婁睿墓壁畫 ---

現存200餘平方米,1979年至1981年挖掘。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中下欄、甬道和墓室下欄,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一部分是墓門、甬道和天井上欄、墓室頂部和上中欄,描繪墓主人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其中“出行圖”儲存較好,人物主次分明,馬匹神态各異,充滿寫實風格。婁睿墓壁畫氣勢磅礴、技藝精妙,代表了北朝繪畫的最高水準。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西周玉鹿 ---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号墓出土。黃褐色,扁體片狀。呈站立狀。長角粗壯,分兩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揚,卷成兩個大圓孔,後杈向後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前胸挺出,後背拱起,短尾,體态豐潤,蹄趾明顯。體肌以兩道圓弧線表現,簡練明快。後肢前曲,表現了鹿昂首觀望,蓄勢待發的神态,富有活力。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北齊釋迦七尊像 ---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釋迦佛坐于仰蓮座,全身貼金,施赭紅彩。舟形背光周邊浮雕寶塔、飛天,底座雕蓮花化生手托博山爐供養。背面有彩繪佛像。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北魏石雕方硯 ---

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淺灰色細砂岩雕成。硯面中心為方形硯池,周邊飾連珠紋和蓮瓣紋,硯池兩側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筆舔,其兩端有成雙的鳥獸作飲水狀。對角有蓮花形筆插。其間雕人物圖案四組五人,有騎象、舞蹈、角抵等内容。側面各雕人物、動物等。硯底雕蓮花一朵,周邊圍以小蓮花8朵。這是北魏石刻藝術的高水準佳作。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北齊菩薩頭像 ---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菩薩頭戴花冠,臉型圓潤,長耳下垂,彎眉細目。眼微閉,鼻高聳,嘴輕攏,面相端莊慈和,俨然一個世俗美女子的形象。

博物館Vol.026|山西博物院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于山西博物院官網

◇ 本文未标注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