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望嶽海陀

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戎祀玉皇廟 雄踞軍都山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張山營鎮曆史底蘊深厚,文化源遠流長,是延慶考古成果最豐厚的地區。史前文化方面,在路家河、佛峪口、中羊坊等地分别發現了舊石器、新石器文化遺址和遺物。聚落文化方面,在胡家營地下文物埋藏區内,考古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平原地區聚落遺址。在海陀山西南山麓,調查發掘了唐末遼初以古崖居為代表的七處洞窟聚落遺址。宗教文化方面,在佛峪口發現遼代白塔寺遺址,在靳家堡北山上發現明清時期應夢寺遺址。長城文化方面,發現城堡、烽火台,隘口牆等軍事建築,出土佛郎機、陶雷等武器裝備。

特别是在墓葬文化方面,不但在晏家堡搶救發掘了金代磚室壁畫墓,而且在玉皇廟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山戎文化(又稱玉皇廟文化)墓葬群。山戎文化墓葬群内涵豐富,特色鮮明,是延慶衆多考古中的重大發現。主要分布在張山營鎮的玉皇廟和舊縣鎮的葫蘆溝、西梁垙。其中,位于玉皇廟村東的墓葬群規模最大,共有墓葬400座,發掘時間從1986年持續至1991年,出土各類文物6萬餘件。1989年,在玉皇廟墓地遺址之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以古代北方部族文化命名的博物館——山戎文化陳列館,成為展示延慶考古成果的重要視窗。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山戎文化陳列館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玉皇廟墓地全景鳥瞰

據《左傳》《史記》等史料記載,山戎是先秦時期最為古老的北方部族之一,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其生産生活方式類似匈奴,以“射獵禽獸為生業”,“随畜牧而轉移”,“鹹食畜肉,衣其皮革”,活動地區毗鄰燕國北部, 各部落自有酋王上司。他們沒有文字,沒有姓氏,凡事“以言語為限制”。春秋早期,山戎的軍事實力強大, 曾一度稱雄燕北,屢次對周邊的諸侯國發動戰事,如“伐鄭”,“伐齊”,“伐燕”,以緻“齊侯使乞師于鄭”,又或“燕告急于齊”。大約在戰國晚期,山戎卻神秘般的銷聲匿迹,從此不見于曆史記載。

玉皇廟文化遺存的發現以墓葬為主,墓葬規格均為豎穴土坑墓,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别。其中大型墓8座,中、小型墓共計392座。墓葬分為抹角梯形、凸字形、曲尺形、抹角長方形等形制。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大型凸字形墓

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單人葬,墓向、頭向幾乎一緻朝東是玉皇廟墓地固有的一種傳統葬俗。根據統計,呈東向的墓葬共有366座,占整個墓地的九成以上。逝者無論男女老幼,均有覆面葬俗遺迹,因為他們的面部有覆面銅扣飾物,有的銅扣背面還粘附有麻布痕迹,這說明覆面銅扣是聯綴在麻布覆面巾上的裝飾物,在覆面巾腐朽後遂遺留于面部,這種覆面習俗反映出山戎人具有一種古樸的宗教觀念。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覆面銅扣出土位置

此外,在墓葬中還發現了殉牲習俗,殉牲即以動物的頭或四肢陪葬。有殉牲的墓葬共計254座,殉牲的動物種類主要為馬、牛、羊、狗4種,馬為殉牲之首。墓葬的規格級别越高,殉牲的種類和數量也就越多。絕大多數殉牲的擺放位置都在墓穴東端, 與死者頭向基本是一緻的。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玉皇廟175号墓形制及東端殉牲

玉皇廟墓地出土随葬品種類豐富,數量極多,包括陶、金、青銅、石、瑪瑙、綠松石、蚌、骨、貝、竹、皮革等,總計11類124種,大小器物共計60772件。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瑪瑙珠、綠松石珠項鍊

出土陶器279件。器形以陶罐為主,還有壺、豆、杯、盂等。陶系主要分為夾砂陶系與泥質陶系兩類。夾砂系主要是夾砂紅陶或夾砂紅褐陶,泥質系主要為泥質灰陶,兼有少量泥質黑陶。兩種陶系長期共存于一個墓地,這是山戎文化在延慶發展的主要特點。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夾砂紅陶橢圓腹罐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泥質灰陶折肩罐

随葬青銅器的墓葬共計334座,出土各類青銅器17790件,大緻分為禮器、兵器、工具、馬具、裝飾品和貨币等6類。

青銅禮器數量較少,僅22件,多為容器,較其他類青銅器體形較大,多成套或成組出現,與墓葬等級有關。其中,屬于中原文化的有20件,器形有鼎、敦、鍑、缽、匕、罍、杯、鬥、盤、匜、(钅和)等,說明山戎部族曾與中原地區有着長期的密切交流。屬土著的隻有2件,器形僅1種,即烹煮器青銅鍑。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罍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鍑

青銅兵器共395件,包括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三穿戈和箭镞等3類。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為山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總計出土86件,包括雙環羊角形短劍、镂空扁球體首短劍、單環形短劍等。這類形式多樣的青銅短劍在整個春秋時期存在一定的演化趨勢,劍體由偏長型向短型發展,劍身縮短,劍柄加長,劍格由垂肩式向平肩式和翹肩式發展,劍首形式由雙羊角向雙環蛇演變。劍首紋飾從早期以羊角紋、獸面紋、嵌窩紋為主,逐漸演變到以縷空球紋、镂空羊首紋、镂空網格紋為經典特征,再到晚期以羊目紋、蛇紋為主。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劍柄裝飾

青銅工具423件,器類較多,有削刀、锛、鑿、錐、針、錐(針)管具、盒形器、瓶形器等,以青銅削刀最多,反映出當時山戎人具有多樣化的生産生活方式。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削刀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錐針管具

青銅馬具213件,有銜、镳、節約、銅泡、銅箍、環具等,數量以銅泡最多。通過馬具的出土,說明馬是山戎人不可替代的“夥伴”,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馬銜

青銅裝飾品在所有器類中數量最多、種類最繁雜,總計16734件,主要有佩飾、服飾、銅扣和其他飾件,其中以佩飾品最多。這類器物大多存在動物紋飾,有虎、馬、鹿、豹、犬、豬、羊、蛇、鳥等,紋飾以寫實為主,造型栩栩如生。通過動物紋飾可以窺探玉皇廟文化的原始宗教觀念和部族傳統習俗。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帶鈎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青銅牌飾

尖首刀币僅有3枚,雖然數量稀少,但卻是山戎文化與燕文化交流的實物例證。有研究認為,燕國刀币的起源與山戎文化有關,山戎文化的尖首刀币在燕文化中發展為“匽”刀币。

金器總計26件,皆屬裝飾品,器類有牌飾、項飾、耳環、串飾、包金銅貝等。據分析,金器純度很高,含金量高達99%。在這些裝飾品中,金虎形牌飾和金璜形飾品最為典型。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金耳環

金虎形牌飾是唯一的金質動物形牌飾,其形象生動,鑄工精緻,在虎的眼、爪和尾端鑄出嵌孔,原鑲嵌有綠松石,是一件金碧耀眼的佩飾。這件牌飾不但強烈地折射出這支部族頑強拼搏的生存信念,而且還彰顯出原始而神秘的圖騰崇拜。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金虎形牌飾

金璜形飾品, 形似月牙,以金片壓制而成。它佩戴于男性首領的頸部,展現了特殊的身份地位。這種形式的金飾品僅見于山戎文化遺存,是山戎文化另一獨特的文化因素。

冬奧專題:望嶽海陀——張山營鎮曆史文化随筆之七

圖 | 金璜形飾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任何一處遺存的發現必然反映當地的一段曆史和文明。這些遺存既是文化的住所,也是我們光輝璀璨的曆史文化展現。通過對張山營豐富的考古和曆史研究,使延慶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讓我們能夠充分的了解延慶的曆史,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留住民族和文化的記憶,更好地開創延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