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國民黨在敗退台灣時,為了給新中國搞破壞,安排了很多特工潛伏下來,其中不乏出身中統和軍統的進階特工。這些特工在接受任務後,通常會選擇蟄伏起來。一旦受到召喚,再伺機而出。由于他們受過專業訓練,是以給我國公安機關的甄别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難度。但有句話說得好:“紙包不住火,狐狸尾巴也遲早會露出來。”有一位國民黨進階特工,就因為在僞裝的過程中說了個成語,就暴露了。此人是誰呢?他就是鄭蘊俠。
鄭蘊俠于1907年出生在江西臨川的一個官宦家庭,父親鄭宗堯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是同盟會成員。歸國後,就任于孫中山的大元帥府。鄭蘊俠長大後,進入上海法學院法律系學習,後來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北伐戰争打響後,鄭蘊俠參加北伐,在何應欽的第一軍軍法處擔任上尉軍法官。

北伐戰争之後,鄭蘊俠憑借上海法學院和黃埔軍校這兩張過硬的文憑受到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的CC系賞識,成為了中統的一名特工。在抗日戰争時期,鄭蘊俠也曾參加過與日軍的血戰。在台兒莊戰役時,他曾率領一支政工隊支援前線,苦守滕縣,直到援軍來臨。當他目睹抗日名将王銘章壯烈殉國時,還曾滿腔仇恨地改了嶽飛的《滿江紅》,誓與小日本血戰到底。
但抗戰結束後,鄭蘊俠便改變了工作重心,開始繼續從事特務活動,并親自參與了重慶“滄白堂事件”和“較場口血案”。蔣介石敗退台灣後,作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員的鄭蘊俠奉命燒毀所有機密檔案,撤出重慶。當時可供鄭蘊俠選擇的逃亡之地共有三處,一是台灣,二是當時尚未解放的海南,三是國民黨殘部活躍的緬甸金三角地區。
鄭蘊俠出逃的首選地點便是台灣,而要逃到台灣,就隻能前往成都,乘坐最後一趟亡命航班。當鄭蘊俠千辛萬苦抵達成都時,成都已經解放。逃到台灣的目标不現實了,海南也比較遠,跨越千山萬水不好到達,是以鄭蘊俠便将緬甸金三角地區作為他最後的逃亡之地。一來,他曾随中國遠征軍在那一帶執行過任務。二來,盤踞在那裡的國民黨第八軍殘部長官李彌與他是舊相識。
為了應對漫長的逃亡之旅,鄭蘊俠決定将所有錢都換成既不紮眼、又能自由兌換的“袁大頭”。結果就在他倒賣銀元時,被解放軍給抓了起來。鄭蘊俠憑借多年的特工經驗,将自己僞裝成一個木材商人,順利逃過一劫。後來他在潛逃的過程中,還曾被土匪給俘虜過。幸虧他通曉袍哥“黑話”,才從土匪窩活着出來。在涪陵榨菜廠當小工時,他因說話不謹慎,引起上級懷疑。機警的鄭蘊俠立刻逃到了貴州省務川縣濯水鎮。
選擇濯水這個地方,鄭蘊俠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個地方位于川黔兩省交界處,隻有一條丁字石闆街,人數不過2000,很少與外界聯系。倒是經常有一些貨郎、遊醫,走街串巷的叫賣。于是在1950年底,濯水鎮便多了一個叫“劉正剛”的雜貨郎,專門賣各種針線、梳篦、火柴等小百貨。
随着與當地居民的熟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這個雜貨郎。他為人“忠厚”,東西物美價廉,每當逢年過節,大家便會把“劉正剛”叫到家中熱情款待。而樸實的村民們很難想到,他們面前的這個人,正是國民黨中統的進階特工鄭蘊俠。當我國進行土改時,劉正剛利用房東何大娘和鄰居的掩護,順利被評為了“貧農”。
但熟悉人性的他知道,自己一個中年男性,無兒無女,沒有家庭,突然出現在此地,很難不讓人産生聯想。為了坐實自己的身份,鄭蘊俠在别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山東女人邵春蘭,并與她成婚。1956年,全國開始搞對私改造合作化,鄭蘊俠因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是以被推舉到縣裡學習。回來後,他先是被委派到食堂當會計,後來又被調到公私合營的商店。
其實,當時已經有很多人察覺到鄭蘊俠與外來的遊商、貨郎不太相同。他對外宣稱,自己是“初識字”。結果食堂老會計隻教他打了一天算盤,他第二天就能把加減乘除打得十分順暢。他說自己沒啥文化,結果有一天人們卻從他嘴裡聽到了“不翼而飛”這個成語。後來上級心生警覺,報警将鄭蘊俠抓了起來。逃亡8年的鄭蘊俠,這才落網。他也成了中國内地最後一個被捕歸案的國民黨将軍。後來鄭蘊俠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出獄後洗心革面,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并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緻力于兩岸統一,直到2009年才去世,享年10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