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玉祥缺乏政治領袖氣質和才能,恰逢風雲際會而叱咤風雲

馮玉祥在抗日戰争時期有個很吓人的職務:“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理論上這個位置是全國軍隊的二把手,實際上能指揮的兵力隻有身邊的警衛排。在抗戰爆發初期,他還出任過第三戰區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雖然位高權輕,但蔣介石确實試圖利用他在軍界的資望,聯合各派軍隊抗日。

一直以來,人們對馮玉祥的評價普遍不高,主要集中在他多達八次的倒戈方面,将其歸納為反複無常的小人,比如出賣吳佩孚、坑殺郭松齡等等,這樣的評價其實不夠客觀,顯然我們忽略了民國将領黑與白的兩個重要标準,第一,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反水倒戈的大小軍閥比比皆是,除了最後在名義上統一中國的蔣介石,幾乎所有軍頭都有不光彩的倒戈經曆,從閻錫山、李宗仁到張學良,莫不如此,不能單苛馮玉祥一人。

第二,在民族解放戰争中,雖然有大批西北軍将領和部隊投敵,但馮玉祥本人對日态度堅決,從無苟且之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馮玉祥的軍事影響力和舊部能量遠超賣國賊汪精衛,如果日本人給錢給槍,并且馮玉祥也真的想通過當漢奸來東山再起的話,他将比汪精衛更受日本人歡迎。是以無論在内戰中怎麼倒戈,失去兵權的馮玉祥沒有在抗戰中投敵,還是值得肯定的。

馮玉祥缺乏政治領袖氣質和才能,恰逢風雲際會而叱咤風雲

馮玉祥

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因為想依靠日本人複辟清王朝而走上了當傀儡當漢奸的道路,馮玉祥何嘗不想重溫西北軍縱橫黃河以北的榮光?但他沒有跨過出賣民族利益的底線,甚至好過一度動搖的閻錫山。是以,将西北軍出現較多叛将的責任,完全歸于馮玉祥是不客觀的,因為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當了漢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之後,馮玉祥曾經聯絡舊部組建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與日本人真刀真槍幹了起來,同盟軍一度收複了塞外重鎮多倫,給日僞軍以相當打擊,比東北軍在熱河和長城沿線的表現強多了,我們熟悉的抗日名将吉鴻昌,就是當時同盟軍的骨幹。然而蔣介石對馮玉祥重掌兵權的恐懼程度甚至超過了對日本人,抗日同盟軍最後被打垮和解散,幾乎是國民黨中央軍和日軍夾擊的結果。

從這一層看,蔣介石很不厚道,兵敗後的馮玉祥從此一蹶不振,避上泰山讀書。

馮玉祥缺乏政治領袖氣質和才能,恰逢風雲際會而叱咤風雲

馮玉祥在政治上是失敗的,失敗的根源在于孔武有餘而精明不足,左右一群行伍出身的大老粗,缺少謀士集團和國士之才,與蔣介石身邊的幕僚班子水準相差太遠。當他還是一個小軍閥的時候,可以通過不停地變換旗幟和改換門庭來求得生存與發展,但成為大型軍事集團試圖争奪天下時,馮玉祥的政治眼光和進退查察之羸弱暴露無遺,從根本上說,實非治國安邦之才。

馮玉祥在團建上也是失敗的,由于他家長制的粗暴作風,西北軍高層的内部凝聚力非常之差,盡管也有什麼“五虎将”和“十三太保”,然而後來最不待見他的正是這批人,他被任命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主持津浦路作戰時,宋哲元、韓複榘、馮治安等舊部通通避而不見,禦人的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馮玉祥缺乏政治領袖氣質和才能,恰逢風雲際會而叱咤風雲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白崇禧曾經回憶他第一次跟馮玉祥會面,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鄭州火車站,馮玉祥率手下一堆司令、軍長陪他共進午餐,席間突然大喊:“劉汝明,你去看看火車生火了沒有”?劉汝明站起答應,真的就去了鐵路上,白崇禧大為驚訝:這本來就是個應該叫個副官去做的事情。至于電話裡頭大罵韓複榘命其跪下的段子,早都傳爛了,一句話,馮玉祥用管理一個旅的辦法,去統領多達45萬人馬的西北軍,想不糟糕都難。

比照一下“民國不倒翁”閻錫山,即知馮玉祥團隊建設的無能。中原大戰反蔣聯軍的總司令是閻錫山,李宗仁和馮玉祥不過是副總司令,而另外二位在政治舞台的表演時間要長得多,無它,始終能掌握一定的嫡系班底和部隊,具備跟蔣介石繼續玩下去的軍政資本。

樹倒猢狲散,沒有了領軍人的西北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三重壓力下,以及蔣介石消滅雜牌的不變初心,西北軍很多将領隻能選擇各種投靠或叛變投敵,像孫良誠、石友三和劉郁芬等等,沒有投敵的結局也不是很好,像宋哲元、韓複榘等人;即便是另眼相看的孫連仲和劉汝明,逃台後也是冷落一邊,劉汝明一路逃跑保留的部隊,在登岸前終被徹底繳械,那算是西北軍最後的血脈。

馮玉祥缺乏政治領袖氣質和才能,恰逢風雲際會而叱咤風雲

孫連仲

馮玉祥在軍事上是成功的,我們得承認西北軍其實很能打,隻是沒有精神和信仰而已,以第16混成旅起家,十幾年拉起幾十萬大軍,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抗戰時期的孫連仲、張自忠等曾經痛擊日軍,哪怕是後來投敵的龐炳勳,在台兒莊戰役中也打得坂垣師團大敗。即便是在中原大戰後期,其實蔣軍也隻是稍占優勢,鄭大章的騎兵部隊還差點活捉了蔣介石。如果不是張學良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背後插上一刀,禍國殃民的新軍閥混戰還不知道要打多久。誠然,沒有信仰的軍隊一旦崩盤,一定“有奶便是娘”。

失去權力和賦閑在家,會讓一個政治人物真正的從燥熱和狂妄中冷靜下來,從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徹底變成光杆司令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内戰再次爆發,馮玉祥在十三年裡對自己的軍政生涯也進行了總結和反思,恐怕比我們這些局外人檢討的更為深刻。是以他決心出國避開解放戰争的政治漩渦,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蔣介石同意他以“特派考察水利專使”的名義赴美,但卻暗中授意軍政部給馮玉祥辦理了退役事宜,騰出個一級上将名額,這是蔣介石的第二次不厚道。

這位蔣介石的盟兄至此對國民黨心灰意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元旦被選為民革常務委員會主席,是年7月受邀從蘇聯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目的地是解放區大連,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基本可以認定是軍統特務幹的,盟弟的第三次不厚道之舉。

簡言之,馮玉祥是一個不具備政治領袖氣質和才能的軍人,但是恰逢曆史風雲際會,成為民國時期上一個重要人物,叱咤風雲時日雖短,終究留下濃墨重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