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的戰略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争。”——關于北韓戰争的評價。
1950年10月,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越過鴨綠江,前往北韓戰場,保家衛國,進行抗美援朝戰争,而此時聯合軍隊的總司令是美軍赫赫有名的大将軍麥克阿瑟。
小米加步槍的配置與美軍的飛機坦克大炮形成鮮明對比,麥克阿瑟驕傲地認為這是一場必勝的戰争。在将軍出征前,《紐約時報》更是專門出了一篇文章來吹捧他,營造必勝的氛圍。

可出人意料的是,中國志願軍與聯合軍隊的第一場戰役完美獲勝,打得美軍出其不意。麥克阿瑟不以為意,可接下來的第二次戰役的慘敗更是讓他大受打擊,他是以被杜魯門總統解除了總司令的職位,而當彭德懷遇上麥克阿瑟,這就注定了聯合軍隊的失敗。
草根出身的彭德懷
1898年,湖南湘潭縣的一個破舊茅草屋裡誕生了一個男嬰,嬰兒嘹亮的啼哭聲讓這個貧苦的農家人喜上眉梢,彭家人對這個男嬰給予了無限的厚望,給他取名彭德懷。
彭德懷的家庭異常貧困,他是這個貧窮人家的三代單傳獨生子,彭德懷的童年也是擁有父母的無限疼愛和呵護的。可好景不長,家裡的條件實在是太差了,母親在他八歲那年更是因病去世。
而父親也一直纏綿病榻,家裡沒有多餘的錢去給父親花錢吃藥,父親長期卧床休息,失去了經濟來源使這個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1906年母親撒手人寰,留下了年幼的弟弟還有年邁的祖母,父親又卧床不起,年幼的彭德懷懂事地選擇了辍學,去承擔這個家裡的重擔。
上前打柴,挖煤礦,做苦工,放牛,給地主做短工等等他都做過,可長期以來家裡依舊是入不敷出的狀态,十五歲那年,彭德懷的家鄉更是鬧起了饑荒。
時局不好,彭德懷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也參加了農民自發組織的“鬧粜”活動,後來因為這事彭德懷被官府給通緝了。萬般無奈下,彭德懷隻得背井離鄉,獨自謀生。
曆經漂泊後,彭德懷思慮再三還是選擇加入了湘軍。具有軍事天賦的他,晉升之路也飛快,從一名普通的二等兵迅速升到了團長的位置上。他自小就長在貧民窟裡,十分同情關心普通受苦難的人民,心懷天下,愛民如子,是個十足的好上司。
加入中國共産黨
在湘軍中,彭德懷始終找不到歸屬感,更是無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直到1928年,彭德懷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遇到了中國共産黨,并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産黨員。
在中國共産黨中,彭德懷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他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他組織了平江起義,率領紅五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更是曆經多次反圍剿鬥争,親率紅三軍團開啟了偉大長征路,漫漫長征路,彭德懷作為司令員,與普通士兵同患難,共克難,不搞特殊,不開小竈,在長征途中可謂是不朽的精神支柱,與周總理更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抗日戰争中,彭德懷堅持毛主席的“獨立自主的遊擊戰運動”的方針。同時,他還提出了“放棄不利條件下的遊擊戰”的方針,二者相結合,給予敵人以痛擊。
他在華北戰場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深入太行山區,在1940年更是發動了百團大戰,主動出擊,殲滅了日軍的多個碉堡,這是敵後最大的一場反圍攻戰役,持續三個多月,成功地打擊了日僞軍的嚣張氣焰,鼓舞了全民族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從北伐戰争到抗日戰争再到解放戰争,彭德懷司令的身影一次次閃現其中,他是中國戰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名重要性人物。
痛擊麥克阿瑟
在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根基尚且不穩,美軍就糾結聯合軍隊悍然發動對北韓的大舉進攻,戰火一度燒飯到了三八線附近。為了保衛我國邊疆地區,彭德懷總司令再次奉命出征,指揮志願軍赴北韓作戰。
聯合軍隊總司令是聲名赫赫的麥克阿瑟,早就聞其大名,這位将軍信心膨脹,根本不把志願軍放在眼裡,很快的第一次戰役聯合軍隊就慘敗。
麥克阿瑟本人卻不以為意,在1950年11月,麥克阿瑟放話稱:“要在聖誕節結束前結束對北韓的總攻勢。”結果第二次戰役麥克阿瑟增添了八萬人,總共22萬人。
除此之外,麥克阿瑟集結了五個軍十三個師三個旅和一個空降團,1200餘架飛機和9000多輛坦克,集中火力猛攻志願軍。
而彭德懷總司令不慌不忙,分析清楚地形戰況後,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政策:堅持寬大正面運動防禦與遊擊戰結合的方針,如小敵則殲滅之,如大敵邊打邊退,誘敵深入,向敵側後轉移,以便配合主力消滅之。
以逸待勞,誘敵深入,各個殲滅,麥克阿瑟縱然也是一代猛将,可也就這樣傻傻地掉入了彭德懷的圈套中。
驕傲自大的他根本沒想到最終會敗給志願軍,最終這一戰役的失敗,讓麥克阿瑟徹底失去了總統和美國人民的信任,他也是以被撤銷了總司令位置,由同校的李奇微接替上任。
小結:
既生瑜,何生亮,麥克阿瑟也是一代名将,可遇見了彭德懷,還是得甘拜下風。彭德懷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整個中國戰争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他也為中國革命以及國家穩定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