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航海家、外交家、美食家
鄭和作為明朝傑出的航海家
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
每次航行長達二到三年
人數多達二萬七八千人

如此大規模的遠航
後勤保障是一個重要問題
科教授一直好奇
他們在船上會吃些什麼呢?
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想要啥就有啥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鄭和船隊的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
曾随鄭和遠航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所附的敕書中記載:“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當時鄭和船隊不僅帶了烹饪的調料,還帶了茶和酒作為飲料。
另據資料顯示,明朝的食品加工方法,已經能處理保鮮期短暫的食物。
是以攜帶上船的食物除了鹽、醬、茶、酒及飲用水之外,還有腌制或煙熏的肉類、水産和蔬菜以及曬幹的糖漬果脯。
但是,僅僅依靠儲備的食物是遠遠撐不到航海結束的,如果缺乏營養,船員們還會出現敗血症等疾病。
當時鄭和船隊依靠瓷器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瓷器是當時中國在海外最受歡迎的商品,鄭和船隊每艘船上都帶有大量的中國瓷器。
船隊上的人在這些瓷器裡埋上土,在裡面種植蔬菜。
這一做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一方面能讓船員吃到新鮮的食材,保持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瓷器裡添滿泥土,使得瓷器在長時間的航行中不易破碎。
不過航海在外,身為“美食家”的鄭和怎麼可能僅僅局限于舌尖上的中國呢?
中外美食舌尖嘗,邊走邊吃有口福
鞏珍的《西洋番國志》中記載,鄭和船隊在途徑中南半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及印度半島等盛産糧食和食物的地方時,會下船進行補給。
另外,馬歡的《瀛涯勝覽》中提到,鄭和的船隊在爪哇、馬來半島及印度半島等地區吃到了椰子、芭蕉、甘蔗、西瓜等。
還有一些熱帶特産的水果,如莽吉柿(山竹)、郎扱(冷塞果)、賭爾烏(榴連)、鳳梨蜜及酸子(芒果)。
馬歡對這些熱帶地區的水果作了詳實逼真的描述,色香味曆曆如現,這些水果至今仍盛産和食用。
不得不說,鄭和船隊很有口福, 這也極大的促進了當時中外的飲食交流。
看到這裡
小夥伴們是不是對
鄭和下西洋有了新的認識?
你還知道哪些與鄭和相關的曆史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