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曆史忽略的明朝中期名将,曾令蒙古鐵騎聞風喪膽

隆慶四年(1570年),在内閣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的籌劃下,明朝與蒙古達成了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定。在明朝中央内閣官在明朝中央内閣官大臣的張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總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撫方逢時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漢那吉與其祖父、鞑靼首領俺答因家事争執而降明的機會,達成了封貢及互市。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

被曆史忽略的明朝中期名将,曾令蒙古鐵騎聞風喪膽

隆慶和議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态。明朝又憑借在鏟除趙全等漢奸之下,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組織力,從此到明朝滅亡為止,明朝與蒙古之間絕少爆發大規模戰争。

萬曆五年(1577年),俺答汗又開始蠢蠢欲動,想要南侵大明。這時,明朝啟用了一個叫馬芳的61歲老将,馬字戰旗在邊境一豎起來,順義王俺答汗立刻上表請罪,稱:“馬太師歸也”。

這個叫馬芳的将軍,究竟有什麼樣的本事,能讓統帥數十萬蒙古鐵騎的俺答汗聞風喪膽?原因很簡單,馬芳和俺答汗其實早已相識,并且是多年的敵人,馬芳憑借着自己的馬家軍,把俺答汗給打怕了。

馬芳(1517年-1581年),字德馨,别号蘭溪,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明朝中期名将。

馬芳出身農家,八歲時被鞑靼擄走。後逃回大同,效力于大同總兵周尚文麾下。馬芳曆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與鞑靼作戰中屢立功勳,漸獲升遷,曆任宣府總兵、都指揮佥事、左都督等職。萬曆七年(1579年),因病解甲歸鄉。萬曆九年(1581年),馬芳去世,年六十四。

在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将中,馬芳堪稱一位傳奇式的人物,當時就有“勇不過馬芳”之說,詩人尹耕有“威名萬裡馬将軍,白發丹心天下聞”之詩句。《明史》稱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以少擊衆,未嘗不大捷。擒部長數十人,斬馘無算,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将帥冠”。

被曆史忽略的明朝中期名将,曾令蒙古鐵騎聞風喪膽

嘉靖年間,明朝邊境的守軍可以說是非常懼怕蒙古的兵威,聽說蒙古人來了,都不敢出戰,是以助長了俺答汗的嚣張氣焰。這時,馬芳決定反擊。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阿勒坦故伎重演,繞過宣大防線,率騎兵再次閃擊至明朝京城外圍的懷柔地區,一時間京師大警,數萬援軍畏懼阿勒坦兵威,紛紛觀望不敢戰。危急之下,還是參将的馬芳慨然出擊,率麾下兩千精騎在保安(河北逐鹿)與阿勒坦軍血戰,是役馬芳軍“奮勇跳蕩,生猛敢戰”,殺得阿勒坦部後退十數裡。橫遭重擊的阿勒坦不知明軍虛實,立刻下令全軍北撤。此戰中馬芳身負五處刀傷,坐騎也被射殺,可謂以命相搏,明世宗朱厚熜聽聞後感歎道:“勇不過馬芳。”而蒙古軍中也深知馬芳威名,尊稱他為“馬太師”。馬芳之勇猛,從此一戰成名,升任薊鎮副總兵。

馬芳掌兵之後,完全改變了邊境守軍的面貌。他任宣府遊擊時,重立“軍戰連坐法”,規定臨戰畏敵不前者,後隊斬前隊,将領畏敵不前者,士兵斬将領,每戰依舊率先沖殺敵陣,引得屬下殊死效命。

但僅僅如此,還不能改變邊軍的問題,于是馬芳又提出三條建議,和一條制敵戰略!

一,1552年馬芳提議,“盡遣宣府客兵,以鄉人守鄉土,可得虎師”,因為客兵缺乏死戰之心,本地之兵的背後就是父老鄉親。

二,馬芳認為“兵之優劣,重在選練之效”,在軍中制定嚴格的賞罰管理訓練條例,更經常在訓練中“親執械示範格殺”,總之狠狠的操練士兵,戚繼光也極為重視練兵。

三,針對明軍中克扣軍饷、軍糧、虐待士卒、權貴擅調士兵充奴婢等現象,馬芳強力整頓,一旦發現決不輕饒,甚至對山西權貴“拔刀怒向”。經過整頓,一時間“軍紀大振”,深得士兵擁護。

這三條主要是整軍,但如何才能戰勝蒙古鐵騎呢?馬芳給了八個字,即“以騎制騎、以快制快”,所謂以騎制騎,是發揮明軍在火器技術上的優勢,使用火槍騎兵配合騎兵、刀兵作戰;所謂以快制快,既有秋冬季節使用小分隊突襲蒙古牧場,摧毀他們的戰争潛力,又有長途奔襲,斷絕蒙古軍後路,聚殲蒙古軍有生力量的目的,就如霍去病當年的所為。

被曆史忽略的明朝中期名将,曾令蒙古鐵騎聞風喪膽

嘉靖四十年(1561年),馬芳移守宣府,再次與阿勒坦正面對抗。馬芳出塞、奔襲、破敵、追殺、決死惡鬥,七戰七捷,赢得了一場場勝利。從宣府到大同、從大同至懷安,馬芳軍的奔襲距離,在這場戰鬥中竟長達一千裡。捷報頻頻傳來,大明上下震驚,朝野上下一片狂喜。世宗複加馬芳為左都督,擢升為宣府總兵官。

為扭轉局面,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俺答汗集結十萬騎兵,發動了對明朝邊境重鎮萬全右衛(今河北萬全鎮)的大規模攻擊,馬芳也是以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兇險一戰——馬蓮堡會戰。

一旦這個殘破的馬蓮堡淪陷,俺答汗将無後顧之憂,肆虐京畿就将一馬平川。馬芳率領萬騎增援,剛到半路就被10多萬蒙古鐵騎圍困在馬蓮堡,馬芳陷入了絕地之中。

城池攻防戰中,馬芳多次遇險,甚至馬蓮堡城牆轟然倒塌門洞打開,這個馬芳卻淡定自若,讓蒙古鐵騎驚疑不定。黎明破曉時分,馬芳突然出擊,戰場上出現一幅奇觀,即萬餘明朝騎兵,追着十多萬鞑靼騎兵,一路大砍大殺,後者卻毫無抵抗之力!這場奇迹般的大勝,就是馬蓮堡大捷!

然而,這一場舉世罕見的絕境逆襲的大勝,卻在《明史》中一筆帶過。當然,雖然明史不談,但在民間卻廣為傳頌,比如平劇《馬芳困城》,講的就是馬蓮堡大捷。

隆慶四年,馬芳長途奇襲四個月之後,孫子逃亡明朝,俺答汗撐不住了,于是接受了明朝的和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隆慶和議”,從此明蒙總體上有了60餘年的和平。而這和平的到來,關鍵就是馬芳,是他一刀一刀打出來的。所謂槍炮出現之後,蒙古人變得載歌載舞了;馬芳屢次大勝之後,效果也一樣。

萬曆六年(1578年)九月,阿勒坦向朝廷索要封賞,并威脅要兵戎相見,朝廷立刻命馬芳挂印,充任宣府總兵官。馬芳到任後,整治兵馬,在宣府郊外率領騎兵舉行了數次“遊獵”,蒙古各部聞訊後大驚道:“馬太師歸也。”阿勒坦急忙向朝廷“奉表謝罪,痛悔前過。”原本一觸即發的兵禍就此消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