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火車視為“怪物”,清政府曾不讓其進京,上百年的北京南站幾經變遷

春運将近,各個火車站開始繁忙起來。北京目前共有五個火車站,如果從馬家堡車站的建立算起的話,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北京南站曆史最為悠久,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不準“怪物”進京,馬家堡站成為北京火車總站

将火車視為“怪物”,清政府曾不讓其進京,上百年的北京南站幾經變遷

上世紀初明信片上的馬家堡站

北京南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馬家堡火車站,它的建立和李鴻章的努力分不開。作為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上司人之一,李鴻章是在中國最早主張發展鐵路交通的人。他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奏請修建津通鐵路,原定的計劃是從天津修到通州,可惜建議當時未被采納。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才下定決心修建從天津到北京的鐵路,隻是路線更改為從天津到盧溝橋,這就是津盧鐵路。

當時的鐵路、火車站多由洋人承建,三年後,由英國人建造的馬家堡車站建成使用,它是典型的西洋建築風格,《申報》報道說這座車站“屋頂皆用鉛皮蓋就,不需片瓦寸磚”。由于與津盧鐵路、盧漢鐵路連軌,馬家堡站成為通往沈陽、漢口線路的起點和終點,是以它是北京最早的火車始發站、終點站,也是當時北京的火車總站。

馬家堡車站的位置在南苑北牆外的馬家堡村,也就是如今的北京豐台區馬家堡村馬草河北,與永定門和右安門成“等腰三角形”。當年下了火車,無論從永定門還是右安門進城都要走上四五公裡。車站為何建在馬家堡而不是永定門呢?

因為當時守舊的清政府還無法接受“火車”這種新鮮的事物,視之為“怪物”,不準火車進北京城。如果車站在永定門正南,也就正對着北京的中軸線和統治中心,守舊派難以接受,計劃就不能實施;但是如果正對右安門,又不利于從永定門入城去城東的旅客。最後車站建在馬家堡是折中妥協的結果。

慈禧、光緒乘火車“回銮”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天壇成為侵略軍的大學營。為了便于運進軍需物資,運走掠奪的财富,侵略軍扒掉永定門西側的城牆,将鐵路從永定門外的馬家堡直接通到天壇西門。慈禧太後一直反對鐵路修進城,此時也無可奈何了。

八國聯軍撤走之後,1901年11月28日,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到北京。有意思的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是坐着馬車逃出北京的,而“回銮”時竟然坐着慈禧反對的火車。他們從馬家堡車站下車以後,改乘龍車鳳辇進永定門回宮。當時為了迎接他們,清廷在馬家堡火車站還舉行了盛大的迎駕儀式。

後來随着前門東、西車站相繼建成,馬家堡火車站也就風光不再,漸漸荒蕪。雖然馬家堡火車站在曆史上隻存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但是它對帶動周邊地區的商業、市政、交通以及促進中國鐵路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車站周圍出現了很多店鋪,例如茶棚、缸店、旅店、澡堂子、落子館等,其中王記茶棚等在整個城南近郊都小有名氣。車站周圍還蓋起一些大的棧房,用于商人存放貨物,是以相應的也就有了搬運勞工聚集于此成立的“腳行”。可以說,馬家堡已經成為當時永定門外最繁華的地段了。

窄軌小火車助力南苑閱兵

為了适應南苑駐軍的需要,便于京城守衛和運輸軍需物資,清廷專門修築了京苑(從永定門至南苑萬字地)輕便鐵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鋪設,光緒三十三(1907年)3月正式通車。

京苑鐵路初為窄軌鐵道,軌距僅1米,設有永定門、大紅門、營市街等站。鐵路歸屬軍隊管理,永定門站為軍用車站,其他站辦理客運業務。清代蘭陵憂患生著有《京華百二竹枝詞》,其中《南苑駐軍》一詩即是贊頌京苑輕便火車的:“一六森嚴兩鎮兵,分屯兩苑衛神京。來往南苑尤稱便,軍用火車已暢行。學堂各省一齊開,都為中華養人才。今日指揮試兵法,調他南苑陸軍來。”其中“一六”兩句指清代的陸軍第一鎮駐北苑,第六鎮駐南苑。“學堂”指各省都可辦軍校,但畢業生必須送到陸軍部參加考試,并且調他們到南苑陸軍部,檢驗其指揮各法,看來當時的南苑是軍校學生的演武場。

除了運輸軍資和軍隊人員,這條路線的小火車也用來接送嘉賓。1916年10月10日,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建立五周年,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專門在南苑營盤舉行大閱兵。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首次大規模的閱兵儀式,大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及其他北洋高官一起于南苑演武廳觀看。

除了北洋政府的官員外,為了擴大影響,閱兵活動還邀請了各國公使作為特邀嘉賓,當時就使用的京苑輕便火車接送應邀觀摩閱兵的嘉賓。小火車分兩班由永定門車站開赴南苑,即10日上午8點和9點兩個班次,因為要求觀摩人員必須上午10點半到場,是以自11點起,前往南苑之馬車及小火車,一律暫止交通。

京苑鐵路1941年9月改建為标準軌距,并且南延至南苑軍用機場,雖然距離上隻擴充了幾裡路,但是卻友善了許多,使得南苑直接與京城相通,南苑的戰略地位日顯重要,俨然成為城南的重要門戶。

超期服役的“慢車站”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津盧鐵路由豐台向北延伸到馬家堡,在距離永定門3公裡的馬家堡建造客貨混運車站。

将火車視為“怪物”,清政府曾不讓其進京,上百年的北京南站幾經變遷

清末時永定門火車站 瓦德馬爾·蒂格森攝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馬家堡站向北移動一公裡,在新修的京漢、京沈寬軌鐵路旁邊建立了馬家堡臨時停車站,更名為“永定門火車站”。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鐵路經永定門延伸到前門,馬家堡車站被撤銷。

新中國成立後,在老永定門火車站向西一公裡的彭莊村修建了新的永定門車站。1958年,新的永定門車站投入使用,次年老永定門火車站被拆除。

當初在彭莊修建永定門火車站是作為臨時車站使用,設計壽命僅為10年,沒想到由于曆史原因,永定門火車站竟然超期服役了38年(共用了48年),1988年最終改名為北京南站。

永定門火車站自1958年建成後,一直擔負着多條幹支線鐵路的旅客到發和中轉業務,特别是各線各次慢車、市郊通勤車、路用列車的終到、始發和過路途經車作業。京郊門頭溝的三家店、門頭溝鎮、木城澗、大台,房山燕化地區、老房山城關、周口店、石樓、良各莊,豐台的豐台鎮、大灰廠、長辛店、豐台西站,大興的魏善莊、西棗林、安定,以及北京周邊的高碑店、松林店……都有列車通往永定門車站,永定門車站在當時屬于“慢車站”,主要以慢車為主,可以說是所有進京慢車的“收容所”和“集中地”,是以,它的地位無法與北京站相比。

由于乘坐慢車的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其中以農民居多,行走的路線又是以郊區縣為主,從這個意義上說,永定門車站可謂是最平民化的車站了。

北京南站華麗轉身

将火車視為“怪物”,清政府曾不讓其進京,上百年的北京南站幾經變遷

老南站站前廣場 北京南站供圖

由于永定門車站建設之初就被确定為臨時車站,是以在運作的這48年間從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幾乎沒有更新改造過。隻是1986年在站前廣場的西北,修建了一個鋼鐵大棚式的第二候車室,這就算是永定門車站幾十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造了。永定門火車站相對于迅速發展的北京來說,實在是太不相稱了,必須要改變。

1988年,鐵路部門重新規劃北京地區的車站布局,決定将永定門站更名為“北京南站”。2006年5月9日晚,最後一列火車——北京南站開往烏海西的2141次旅客列車開出後,老北京南站就此退出了曆史舞台。那一晚,所有南站的職工都來到站台,大家用全員到崗的方式與老南站告别。聽聞此消息的市民也自發來到老南站,依依不舍地與老南站揮手告别。

2008年8月1日,北京新南站在老南站西南約500米的地方拔地而起,開通運作,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北京南站已成為北京三大火車站之一,2018年春運期間,運輸客流量達22萬人次左右,成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三座車站之一。

知道多一點

清末如何解決火車進城“最後一公裡”

為了解決從馬家堡車站進城交通不便的問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英國人推出了“最後一公裡”方案:他們從德國西門子公司直接進口了若幹輛當時最先進的有軌電車,興建了“馬永線(馬家堡至永定門)”電車線路,全長大約15華裡。下了火車的旅客直接換乘有軌電車,可以友善地進城了,是以這條線路一建成就受到了旅客們的歡迎。

有軌電車是一種由直流架空觸線供電,由牽引電動機驅動的機械運載車輛,列車在軌道上行駛。最初的有軌電車車身是木制的,車身兩側開有玻璃窗,車門為橫拉的鐵栅欄門,司機在車頭前端左側手握搖把,站立着開車。當時車上沒有喇叭,安裝的是鈴铛,發出“铛铛”的聲響,以警示路人,是以電車又被老百姓戲稱為“铛铛車”。

“馬永線”意義重大,它是中國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比北京城内的有軌電車要早20多年。這種電車當時在世界上也屬于十分先進的交通工具,可惜建成後隻行駛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被義和團拆毀了軌道,砸爛了電車。

1918年9月1日《群強報》向市民介紹當年的電車時寫道:“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永定門到馬家堡安過的電車。這種電車,是在當街馬路上鋪上鐵軌,旁邊豎上鐵柱,柱上安橫梁,梁上懸電線,電車在鐵軌上行走,借上邊電線的電力,要開就開,要住就住,要快就快,要慢就慢。”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陳清茹

流程編輯:孫昱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