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公元前209年秋,蕲縣,天降大雨

泥濘的官道上,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依舊在滂沱大雨中艱難前行

突然,有人大聲向喝醉了酒的縣尉嚷嚷要逃跑

他一次又一次的挑釁,成功激怒了縣尉,先是喝罵,最後還拔出了佩劍

縣尉怎麼會知道,這一切都是他的算計,利用自己的好人緣,激起大夥的同情

當縣尉舉起手裡的佩劍,還不等砍下去,就被他迅速奪下,反殺

然後,在同夥的配合下,把另一名負責押送他們的縣尉殺死

最後登高一呼:“

伐無道,誅暴秦!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是的,他叫吳廣,同夥是陳勝。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陳勝吳廣發起的大澤鄉起義,吹響了天下反秦的号角,秦王朝開始進入倒計時階段。

但我們都知道,沒過多久,陳勝吳廣死于非命。

他們的起義軍淪為了列國貴族的炮灰,最終勝利的果實被劉邦集團摘取。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意義極其重大。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的呐喊從此深入人心,幾千年來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

唐代詩人杜牧曾在《阿房宮賦》中感歎: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這裡也可以用來感歎陳勝吳廣,和農民起義。

後世的很多次農民起義,都把陳勝吳廣當做榜樣,卻又都沒有逃脫陳勝吳廣的命運,總是為他人做嫁衣。

不如就先來梳理一下,過去的2千年封建曆史上,那些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

從公元1年到公元9年,8年多的時間,王莽完成了安漢公——宰衡

——

假皇帝

——真皇帝的完美過度,成功取代了劉漢江山。

王莽十分推崇儒家學說,稱帝之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仿照西周的制度,想要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禮治時代,

史稱王莽改制。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在釋出新政的同時,王莽還不斷發動戰争,使數十萬大軍長期陷在邊疆,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财力。

據史料記載,僅僅是為了湊齊“四海”的名稱,王莽就大動幹戈出兵占領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定

西海郡

為了使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個郡,必須充實人口。

王莽的辦法是:強制移民!

以什麼名義移民呢?

發配充軍!

為了滿足移民的需要,王莽臨時增加了數十條嚴酷的法令,憑空增加了成千上萬的罪犯。

不管王莽的初衷是什麼,但新政的結果是:

民不聊生,天下動蕩。

公元17年,南方的荊州鬧饑荒。

大量的饑民在

王匡、王鳳的上司下開始不斷聚集,并占領了綠林山作為根據地,

這就是

綠林軍

的雛形

在與王莽派來的官軍博弈中,綠林軍的實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越來越壯大,逐漸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

在王莽的新朝忙着鎮壓綠林軍卻一次次失敗的時候,北方的山東地區又發生了新的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支叫

“赤眉軍”。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在綠林軍和赤眉軍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也開始暗中蓄力。

王莽新政不但傷害了普通百姓,同樣也損害了豪強地主的利益,尤其是此前的劉氏皇族宗親們。

在正式稱帝之前,王莽就廢黜了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雙方早已勢不兩立。

在王莽篡位前後,劉氏諸侯王都曾發起過武力反抗,全都被迅速剿滅了,之後就消停了。

直到聲勢浩大的綠林赤眉起義攪動四方,讓王莽疲于應對的時候,那些原本蟄伏的劉氏宗親們才再次活躍起來,紛紛加入起義軍,并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最後,由“位面之子”劉秀完成了光武中興的奇迹。

黃巾起義

再後來,就到了東漢末年那一場令風雲色變的張角黃巾起義了。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卻依舊沒能推翻劉氏江山,卻給各路諸侯創造了逐鹿中原的絕佳機會,拉開了三國時代殘酷而又精彩的戰争大幕。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黃巾軍再次淪為炮灰,和各路諸侯的磨刀石,或者墊腳石。

最終,由士族司馬氏完成了天下一統。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隋末農民起義,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等等。

為什麼會淪為炮灰?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我認為可以從下面4個方面來說一下,重要性依次遞減。

1、遇到的阻力

農民起義爆發時,封建王朝原有的社會秩序沒有遭到破壞,各種國家機器還能正常運轉。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相對于早期的農民起義軍,朝廷掌握的各種戰争資源要強大得多。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為了“殺雞儆猴”,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這時候的朝廷會發動,而且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圍剿行動。

而在鎮壓起義的過程當中,朝廷必然要消耗大量的兵力和财力。

而王朝末期的經濟通常是瀕臨破産的狀态,随着戰争的進行,财政壓力不斷加大,隻能通過不斷加稅來解決。财政壓力越大,收稅越多,收稅越多,活不下去的人越多,造反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多,

政府也就越難以進行有效的圍剿。

2、自身的實力

農民起義軍,往往是由一群活不下去的人首先發起,最初加入的人也是同樣的苦哈哈。

而往往在這時候,官府和朝廷對普通百姓的威懾力還在,除了被戰火直接波及的地區的人,以及實在活不下去的人,很難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尤其是有一定實力的精英人才,包括地方豪強、鄉紳、中下層官吏、讀書人。

這就導緻一個非常嚴重而普遍的問題:起義軍準備不充分,訓練不足,戰鬥力低下,而且缺錢缺糧,缺乏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當烽煙遍地,官府疲于奔命被拖垮,而

農民起義軍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鍛煉出一批骨幹,戰鬥力不斷加強,真正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勝利的

天平逐漸傾斜。

這時一直憋大招的心機婊投機者就跳出來收割,摘桃子,分蛋糕,完成統一。

在此之前,他們都在悄悄地

“高築牆,廣積糧”

3、經驗和教訓

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離不開前人的經驗和教訓。

第一個造反的起義軍缺少各方面的經驗,不光是軍事戰鬥的經驗,還有政治,外交,人事等各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沒有經驗,沒有辦法學習,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一步錯步步錯,可能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讓起義失敗。

後面起義的有樣學樣,看前輩的吃虧和教訓,避免重複犯錯,起碼可以避免一些低級錯誤。

4、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農民起義軍很容易小富即安,自由散漫的思想十分普遍。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起義軍剛剛站穩腳跟,就陷入内鬥,極大地消耗了自身實力。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與楊秀清的權力之争,石達開的出走。

除了内鬥之外,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同樣是農民起義軍的緻命缺點。

為何總是農民起義吹響王朝覆滅的号角,然後淪為炮灰,被人摘桃子

自從陳勝吳廣喊出

的口号之後,起義軍的首領們稍有一點實力,就開始稱王、封侯,一個個頂着王侯的大帽子,哪裡還有當初起義時候的熱血與果敢?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農民起義軍

缺乏理性,長于破壞、短于建設

。他們打破了一個舊世界,卻沒有能力建設一個新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