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将帥之才的?

翻看《蕭相國世家》、《韓信列傳》都找不出蕭何為什麼會對韓信有那麼大信心的原因。這可能跟古人的“望氣之術”有關,但望氣之術玄之又玄,難于了解。

比如,劉邦還在做亭長的時候,呂公的家宴都邀請了當地的有名之士參加,當時劉邦也跑去參加了。等到交禮金的這一關時,窮得叮當響的劉邦大咧咧地喊了一句,“劉季送萬錢,記帳”,然後施施然地跑去蹭吃蹭喝去了。

就在這一頓家宴中,呂公惠眼相中了劉邦,并且還将美麗的女兒嫁給了這個劉季。後來,劉邦開創了大漢王朝,呂公果然惠眼獨到。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将帥之才的?

(呂公與劉邦劇照)

但是要問為什麼?為什麼呂公對劉邦會有這麼大的信心,是賭一把,還是經驗之談,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類似的“相人之術”在後世也有案例。

比如,在東漢時期就有對時人品評的習慣。小時候的曹操調皮得讓大人頭疼,大名士許負就不願意對曹操進行點評。後來曹操把許負給“綁架”了,逼着他對自己進行點評,老頭子不得不對說了一句,“你啊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究其原因,為何這些人能對人進行精準的點評,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個人的自帶屬性。

比如,三國時代裡的崔家名士崔琰以清廉著稱,是以他推薦上來的人才,一般都是真正的賢才。是以,在遊戲《三國志威力加強版》裡,就給他安排了一個“洞察”的技能,善于發現在野的人才,讓玩家可以征召。

這種由程式設計編入個人“自帶屬性技能”的事例,就像黃石公一樣,他就相中了張良,在“三撿鞋子”之後,就把《太公兵法》傳給了張良。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将帥之才的?

(張良為黃石公穿鞋)

其二:通過觀察去發現對方是否是一個人才。

古人論“神”,也就是所謂的“精氣神”,而“神”的表現,從人的眼睛能看出來。

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一樣,眼睛像寶石一樣的美麗,等到長大成人之後,由于“神”的流失,就開始變得污濁。如果長大之後,女孩子的眼睛仍然黑白分明,就會十分的健康,也十分的美麗;而男人的眼睛則以“炯炯有神”為最美。

一旦精氣神開始衰弱,眼睛就會變得渾濁起來,或者由于内心的不自信,而變得目光閃爍,像一隻逃避生人的鹿,這在古人論神的眼中是最差一等的。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将帥之才的?

是以,“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有一些人做事看似小心翼翼,但他越是小心翼翼,就越不精細,越不周密;有一些人做事看似豪放、漫不經心,但觀其針腳,卻慎重周密。

而曆史上的韓信就是一個做事慎重周密的人,從後來他打的各種“神仙仗”來看,既大膽豪放又細密周到。

蕭何也是漢初三傑,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同能力相同性格的人,一旦遇見,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其三:從經驗出發,去确定對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多看了史書,對曾國藩這個剃頭匠,确實難有好感,然而看了他的書,你又得肯定他的厲害。如何從經驗出發去判斷一個人,《冰鑒》一書中,也給了很好的參照答案。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将帥之才的?

1:正在跟人進行交談時,他卻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轉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見這種人毫無誠意;在衆人言笑正歡的時候,他卻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見這種人冷峻寡情,這類人城府深沉,居心險惡,不能跟他們建立友情;

2:别人發表的意見未必完全妥當,他卻在一旁連聲附和,足見此人胸無定見;還沒有跟這個人打交道,他卻在背後對人家進行惡意诽謗和誣蔑,足見此人信口開河,不負責任。這類人庸俗下流,卑鄙可恥,不能跟他們合作共事;

3: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臨頭就遲疑不決,猶豫不前,足見此人優柔寡斷;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動感情的事情,他卻傷心落淚,大動感情,足見此人缺乏理智。這類人的仁慈純屬“婦人之仁”,不能跟他們推誠交心。

文中交待,以上三種情态雖然不一定能夠決定一個人終身的命運,如果反過來看,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其四:通過交談,來确定對方是否是一個人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袁紹負有“四世三公”的天下門望,郭嘉當時先是去投靠了他。但是通過多次交談與觀察,最後郭嘉毫無留戀地撤身而走。走之前他對袁紹這是這樣評價的,“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也!”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将帥之才的?

(郭嘉在袁、曹之間選擇)

記住,在智者的眼中,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都會看在眼裡,爛在心裡,這是裝不來的。後來,郭嘉跑去投靠曹操,通過一番交談,曹操高興異常,郭嘉也欣喜地說道,“真吾主也!”

這些都印證了一句話,“所謂大才,并不在乎你對他的态度,而是你的所作所為,是否能進入他的法眼。”袁紹将周公的“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學了個十足十,但是郭嘉還是走了。

由此可知,蕭何對韓信有那麼大的信心,一定也是通過“望氣”,然後再觀察,再交談,這才确定了這就是漢王劉邦所需要的大才。隻是有時候,因為我們的眼界與知識的積累度不夠,不知道他是通過怎麼樣的标準答案去做參照罷了。

我們不能渺視古人的智慧,蕭何能名傳後世,并非無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