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萧相国世家》、《韩信列传》都找不出萧何为什么会对韩信有那么大信心的原因。这可能跟古人的“望气之术”有关,但望气之术玄之又玄,难于理解。
比如,刘邦还在做亭长的时候,吕公的家宴都邀请了当地的有名之士参加,当时刘邦也跑去参加了。等到交礼金的这一关时,穷得叮当响的刘邦大咧咧地喊了一句,“刘季送万钱,记帐”,然后施施然地跑去蹭吃蹭喝去了。
就在这一顿家宴中,吕公惠眼相中了刘邦,并且还将美丽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刘季。后来,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吕公果然惠眼独到。

(吕公与刘邦剧照)
但是要问为什么?为什么吕公对刘邦会有这么大的信心,是赌一把,还是经验之谈,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类似的“相人之术”在后世也有案例。
比如,在东汉时期就有对时人品评的习惯。小时候的曹操调皮得让大人头疼,大名士许负就不愿意对曹操进行点评。后来曹操把许负给“绑架”了,逼着他对自己进行点评,老头子不得不对说了一句,“你啊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究其原因,为何这些人能对人进行精准的点评,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个人的自带属性。
比如,三国时代里的崔家名士崔琰以清廉著称,所以他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都是真正的贤才。所以,在游戏《三国志威力加强版》里,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洞察”的技能,善于发现在野的人才,让玩家可以征召。
这种由编程编入个人“自带属性技能”的事例,就像黄石公一样,他就相中了张良,在“三捡鞋子”之后,就把《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
(张良为黄石公穿鞋)
其二:通过观察去发现对方是否是一个人才。
古人论“神”,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而“神”的表现,从人的眼睛能看出来。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眼睛像宝石一样的美丽,等到长大成人之后,由于“神”的流失,就开始变得污浊。如果长大之后,女孩子的眼睛仍然黑白分明,就会十分的健康,也十分的美丽;而男人的眼睛则以“炯炯有神”为最美。
一旦精气神开始衰弱,眼睛就会变得浑浊起来,或者由于内心的不自信,而变得目光闪烁,像一只逃避生人的鹿,这在古人论神的眼中是最差一等的。
所以,“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有一些人做事看似小心翼翼,但他越是小心翼翼,就越不精细,越不周密;有一些人做事看似豪放、漫不经心,但观其针脚,却慎重周密。
而历史上的韩信就是一个做事慎重周密的人,从后来他打的各种“神仙仗”来看,既大胆豪放又细密周到。
萧何也是汉初三杰,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能力相同性格的人,一旦遇见,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其三:从经验出发,去确定对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多看了史书,对曾国藩这个剃头匠,确实难有好感,然而看了他的书,你又得肯定他的厉害。如何从经验出发去判断一个人,《冰鉴》一书中,也给了很好的参照答案。
1: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见这种人毫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见这种人冷峻寡情,这类人城府深沉,居心险恶,不能跟他们建立友情;
2: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在一旁连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这个人打交道,他却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足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这类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
3: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足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他却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足见此人缺乏理智。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能跟他们推诚交心。
文中交待,以上三种情态虽然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果反过来看,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其四:通过交谈,来确定对方是否是一个人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负有“四世三公”的天下门望,郭嘉当时先是去投靠了他。但是通过多次交谈与观察,最后郭嘉毫无留恋地撤身而走。走之前他对袁绍这是这样评价的,“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也!”
(郭嘉在袁、曹之间选择)
记住,在智者的眼中,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会看在眼里,烂在心里,这是装不来的。后来,郭嘉跑去投靠曹操,通过一番交谈,曹操高兴异常,郭嘉也欣喜地说道,“真吾主也!”
这些都印证了一句话,“所谓大才,并不在乎你对他的态度,而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能进入他的法眼。”袁绍将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学了个十足十,但是郭嘉还是走了。
由此可知,萧何对韩信有那么大的信心,一定也是通过“望气”,然后再观察,再交谈,这才确定了这就是汉王刘邦所需要的大才。只是有时候,因为我们的眼界与知识的积累度不够,不知道他是通过怎么样的标准答案去做参照罢了。
我们不能渺视古人的智慧,萧何能名传后世,并非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