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景山公園的關帝廟前不久對外開放并舉辦“關帝文化展”,每天吸引着衆多遊人。展覽以景山關帝廟的原始建築為依托,通過豐富的曆史資料和相關文獻,展示了景山關帝廟的曆史、關羽的傳奇經曆以及關帝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但在東配殿“關帝祭祀專題展”的第三個部分“祭祀源遠”中,卻出現了一處令人遺憾的疏漏。原本應為“關羽被曆代皇帝加封,由‘侯’加封至‘聖’”,展闆上卻寫成了“由‘候’加封至‘聖’”……
“侯”怎麼變成了“候”
景山關帝廟也叫護國忠義廟,位于景山公園的東北角。關帝廟原為前後兩重院落,現存建築沿襲了清代規制。
眼下,正在關帝廟舉辦的“關帝文化展”正殿為《關帝廟局部複員陳列展》,恢複了清光緒時期檔案記載的關帝像、從神像、供桌等祭祀用品;西配殿為《關帝傳奇與文化傳承專題展》,分為“演繹傳奇”、“永續傳承”、 “澤被四海” 三個部分,介紹了關羽的蓋世奇功、天鑒忠腸、義仁勇信、百世流芳、世人敬仰;東配殿的《皇家關帝與關帝祭祀專題展》則分為“王朝奉祀”、“關帝威儀”和“祭祀源遠”三個部分,揭示了曆代如何在皇宮禦苑敕建關廟、如何褒揚關羽的忠義仁勇、義薄雲天以及曆朝皇帝如何為關羽加封拜聖、禦書賜匾等。
關羽“由‘候’加封至‘聖’”的文字疏漏出現在東配殿《皇家關帝與關帝祭祀專題展》第三部分“曆朝加封 逐拜為聖”的圖表中。這個圖表将東漢、隋、宋、明、清各個朝代17位皇帝為關羽加封的不同封号依次排列,描繪出關羽從“侯”到“神”到“聖”一步步“攀升”的演變過程。從展覽所列的圖表不難看出,關羽是“由‘侯’加封至‘聖’”而不是“由‘候’加封至‘聖’”。
“侯”和“候”這兩個字雖然隻有一“豎”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現代漢語詞典》對“侯”字的解釋是:1,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2,泛指達官貴人,如侯門似海。對“候”字的解釋是:1,等待,如候車、候診;2,問好,如問候;3,指随時變化的情狀,如“時候”、“氣候”、“火候”等。
此外,這兩個字的源頭也完全不同。“侯”字在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甲骨文“侯”字從“廠”從“矢”,“廠”即山崖,“矢”即箭,“侯”字表示狩獵于山崖,其造字的本義為“箭靶”。而“候”字的出現則晚很多,“候”最早見于小篆,是一個形聲字,從人,侯聲。意思是人注視、觀察箭靶,準備射箭。
關羽為什麼被兩次封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東征,在官渡之戰中,劉備脫離曹操投奔袁紹,留關羽守下邳。關羽遭圍降曹,被曹操拜為偏将軍。袁紹派大将軍顔良攻打駐紮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關羽一馬當先于萬馬軍中斬殺顔良,一戰而解白馬之圍,曹操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其實,一個小小的“亭侯”不過是曹操拉攏關羽的招數之一。漢代侯爵依照大小分為縣、鄉、亭侯和關内侯等,除有尊卑之分,封地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如果按一亭十裡來算,“亭侯”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關羽第二次被封侯是在死後。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4年)關羽鎮守荊州五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達到其軍事上的巅峰。但同時也造成了荊州後方的空虛,導緻東吳大将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身死臨沮。蜀景耀三年(公元260年),漢後主劉禅追谥關羽為“壯缪侯”。
然而,對于“壯缪侯”這個谥号到底是美谥還是惡谥,曆史上一直存在争議。
因為“缪”有錯謬、詐謬的意思,《逸周書·谥法解》中也有“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缪”的說法,是以認為壯缪侯“并非嘉名”。但也有人認為,古代“缪”通“穆”,穆有美、純的意思。然而又有人提出,“缪”字并非通“穆”而是通“謬”。甚至連清乾隆皇帝都認為“壯缪”不是好谥号:“關帝力扶炎漢,志節懔然,陳壽撰志,多存私見。正史存谥,猶寓譏評,曷由傳信?”要求把關羽的谥号改成“忠義”。
老北京到底有多少關帝廟
早在南朝陳廢帝光大年間(公元567至568年),關羽便有了專祠,即湖北當陽縣關羽玉泉祠。此後,關羽更是被不斷拔高,享廟日益增多。到了元代,已經有“義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說法。而關羽的享廟在元代之後也由原先的關王廟、關公廟一躍而成關帝廟。清康熙四年(1665年),關羽被尊為“夫子”,與孔子并稱。雍正八年(1730年),關羽又被追封為“武聖”與孔子并尊為“文武兩聖人”。到了清末,關公甚至被光緒皇帝加封成長達24個字的“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忠于神武關聖大帝”。
關羽不僅為曆代統治者褒揚和追捧,而且還是民間的财神。很多地方都有農曆五月十三日(另一種說法是六月二十四日)關羽生辰日祭祀或迎财神等習俗。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版的《京城全圖》上标注寺廟1272座,其中關帝廟是121座;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廟登記時共登記了1631處寺廟,其中關帝廟為280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