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拍黃金可謂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辛苦活。根據官方公布的資料,館藏金銀器多達1800餘件,常設展的金器100餘件。在衆多與黃金有關的文物中有一件一定不能錯過的,它就是常設展中的四鸾銜绶金銀平脫鏡,就在鴛鴦蓮瓣紋金碗附近。在拍攝過程,發現很多觀衆都錯過了這面奢華無比的鏡子,也許是歲月遮掩了它當年的光彩,亦或是被其他文物的燦爛奪去了注意力。一起通過鏡頭,細細品鑒它的非同尋常。

鏡子,是現在最平常不過之物。在中國,史學家賦予了鏡子更深刻的含義,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舊唐書·魏徵傳》中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鑒,古字寫作“監”。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大約到春秋時加“金”旁成為“鑒”,也就是以銅為鑒(鏡子)的意思。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中國古代銅鏡一般是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最早出現于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的背面也被鑄造上了各種吉祥圖案、文字,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寫實記錄,甚至是政治訴求。

到了唐代,把銅鏡的發展推向了又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唐代的鏡子,最具有傳奇色彩的莫過于“揚子江心鏡” ,除了其制作工序充滿神奇色彩外,史書記載更為傳奇:唐天寶八年,秦中(今陝西)大旱,玄宗祈雨卻不得,便問僧人為何求雨不得。僧人說因為求雨的法器沒有真龍,于是便在皇家庫房裡挑選了這面江心鏡。因為江心鏡上所鑄造的是真龍。玄宗得鏡後再度求雨,頃刻間天降大雨,連降七天,這一年獲得了豐收。如此看來,此鏡大有得之而可召喚神龍,呼風喚雨的“神奇功效” 。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最奢華的莫過于這面金銀平脫鏡了。這面銅鏡的制作工藝叫金銀平脫,金銀平脫是銅器、漆器裝飾工藝,早在漢代時古人就有了漆器貼金的裝飾工藝,将金、銀捶打成極薄的薄片,剪出紋樣,粘貼在漆器上。雖說好看,但就是金箔太容易被磨損和脫落。金銀平脫工藝,說簡單點就是更新版的貼金。先将金銀箔紋片粘貼在器物上,然後在器物上髹漆,陰幹後再次上漆,反複多遍,将金銀圖形遮蓋住,再反複打磨表面,使金銀紋片露出來。由于紋片與漆面平齊,從漆面中脫露出來,是以稱作“金銀平脫”。不僅工序比普通貼金複雜,平脫所用的金箔片也比貼金的材料要厚,是以還可以在金銀上面雕刻出裝飾紋理,形成更加精緻華貴的視覺效果。?可惜金銀平脫工藝隻在開元、天寶間盛行一時,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走向衰頹,因為金銀平脫的制作太過昂貴,唐肅宗、唐代宗均釋出诏令,指令禁止生産金銀平脫制品。此後金銀平脫生産急劇衰退,五代時已經式微,并最終絕迹。宋代的工藝以戗金、描金為主,金銀平脫工藝至此成了絕唱。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正因如此,金銀平脫工藝傳世文物少之又少,難得一見。國内有此工藝文物的博物館也是寥若晨星。印象中在國家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有,濟南博物館有收藏。有一次還專程去濟南博物館想一睹真容,結果看了個寂寞,隻有一張文物圖檔挂在展廳。轉向從業人員詢問,告訴說有些年頭沒見過這面鏡子了,是以這面銅鏡可以算是唐代銅鏡中的登峰造極之物,也是目前在國内能見到最精美的金銀平脫鏡了。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雲想衣裳花想容,鏡裡千秋照古城

鏡上的主題圖案為四鸾銜绶。鸾鳥又稱玄鳥、青鳥,有五彩紋。先秦時期,在《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女床之山,有鳥名曰鸾鳥。它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神鳥,見則天下安甯,是春神的使者、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民間,也常用鸾鳳和鳴,祝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子孫繁盛、家業興旺。鸾鳥也是唐代金器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紋樣。

绶帶在中國古代着有着更加豐富的含義,首先“绶”與長壽的“壽”字諧音,代表着長壽不老。在《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記載“懷黃金之印,結紫绶于要(腰)”。绶帶在漢代是官員佩戴之物,且長度顔色都是嚴格規定的。“鸾鳥銜绶”蘊含着幸福長壽、富貴綿延之意。

此類銅鏡工藝複雜、費時費力,造價昂貴,在當時即被視為絕等之作,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能一睹其風采者更是寥若晨星。如果時空可以穿越,或許在大唐長安的一個初夏的清晨,貴妃正在這面鏡子前梳妝着她的盛世美顔。悠悠千年,斯人已去,回望長安,銅鏡猶在。有機會去陝西曆史博物館,在它面前多停留片刻,感受這份獨屬于中華民族智慧的藝術珍寶吧!

本期圖檔攝影:張文斌

(以上内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風險自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