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句在中華民族、男女老少間,人人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寫的《出塞》一詩。詩句大緻意思是在感歎守國将士們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不辭辛勞,誓死保衛祖國的愛國之情,以此來抒發詩人自己對于這些戰士、将軍們的愛戴、敬佩之情。

是啊,每一個國家看似都以國家最高統治者為最崇高的信仰。

但是,我們更應該在領袖權威之後,注意到曆朝曆代出生入死、血戰沙場,不惜犧牲自己性命而為其君主打下一片江山的那些戰士與将軍們,他們往往放下太多,也總在功成名就之後由于功高震主而慘遭迫害。

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抹斜陽

我們都知道,我中華民族一路曆經滄桑,留下了長達五千年而不曾斷代的珍貴王朝曆史。在這世代跌宕起伏中,更是形成了讓炎黃子孫倍感驕傲的珍貴文化。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然而,世事無常,在極其注重傳承以永世綿延的古代社會中,任誰都不曾想到,曆經浮沉而數千年不倒的封建王朝,會在五千年後的那個年代結束之際,散發出臨終前最後一抹燦爛的微陽。

它就是如元朝般由外權入主中原而逐漸強大的大清帝國。

清朝雖說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輪回,卻也絕不是完全歸咎于朝廷的堕落,畢竟世代在變化,生存還是毀滅,隻在彈指一揮間。

清朝起初是由長期定居在東北一帶的女真族發起的。明朝末年,女真族部落首領努爾哈赤企圖開拓領地,原先猶豫在北韓、大明、察哈爾三個目标中間舉棋不定,後來經多爾衮一番妙計言說進而決定進攻明朝地界。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不曾入主東宮,卻功高震主

多爾衮是女真族努爾哈赤的兒子,本來由于年幼而沒有受到太多重視的他在攻打明朝一事中,由于提出“宜整兵馬,乘谷熟時,入邊圍燕京,截其援兵,毀其屯堡,為久駐計,可坐待其敝”的作戰妙計而首次獲得了兄長——皇太極的賞識。

在父親努爾哈赤時期,雖然父親多次發兵征戰卻依然隻能據守在東北一帶而未曾有大的擴張。後來其長子皇太極繼位,野心勃勃而開始發動對中原明朝的進攻,經過幾次征戰告捷後,直接稱帝,并改國号為大清。

由于常年征戰中皇太極注意到弟弟多爾衮的智勇雙全,于是在大清入主中原、攻打明軍的過程中,多爾衮多次被委以重任,年僅二十四歲的多爾衮一舉成為皇族六王之中,排名第三的和碩睿親王。

得到提拔的多爾衮備受鼓勵,于是更加賣力的為家族大業南征北戰,先後在山海關大戰、誅殺明朝大将盧象升、松錦之戰等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屢建奇功。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就在明朝江山危在旦夕,大清入主有望的最後時機,皇太極病危告急,随後便撒手人寰。說來也十分可惜,自己拼了半輩子的江山馬上要占為己有了,卻無奈死神臨門而無福消受。

皇太極一走,朝廷内外立馬因江山無主而嘈雜起來,唯有盡快另立新帝,才可穩定軍心。

論功勳卓著,其兄弟多爾衮多年來任勞任怨,不畏犧牲的奔波于大大小小的戰場之上并且幾無敗績。如果說誰有資格在站出來繼承皇位的話,多爾衮當然當之無愧。

為避讒言而退居次位

可是在封建社會,天之驕子的繼承人出于江山安危的考慮,往往又隻能是父子相傳而絕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即使是血濃于水的同胞兄弟也不可壞此綱常。

叫人為難的是,皇太極的其他子嗣論骁勇善戰、論智謀學識,均遠在多爾衮之下,并且多爾衮多年參政打仗,手底下也有不少的支援者,如若真的傳位給他人,隻怕這些将士不肯臣服且唾手可得的江山毀于一旦。并且女真族在決定繼承人時,不僅看重血統,同時講究投票表決,支援者最多的一方才能當選。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是以為了保持朝綱穩定又不至于多爾衮落得謀權篡位之罵名,大臣們共同商議決定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大清帝王。福臨當時隻有六歲,更本就不知道被大臣們摁坐在龍椅之上是什麼意思,更别提讓他帶領群臣出謀劃策、共商江山大計了。

于是,有勇有謀的多爾衮便成了諾大王朝中唯一能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大将。

世上哪個男兒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爬上巅峰、建立豐功偉績呢?可是即使在皇位繼承一事上多有不滿,出于大局考慮,多爾衮也隻能使盡渾身解數,全力以赴協助這個黃口小兒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受辱數載終複威名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大清帝國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終于徹底打敗了明朝而實作統一中原的家族使命。

表面隻是攝政王的多爾衮在日複一日的朝政瑣事中,十分繁忙,加上皇帝福臨從小不過問朝政而完全不懂國事,開始還在皇帝一旁處理政務的多爾衮不堪重負,隻得直接命人将朝臣奏章直接送進府邸來處理,并且國事大小都全部從攝政王府發号施令。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這樣一來,必然又要引起一波忠臣良将的不滿,他們認為多爾衮這樣做,完全是不把皇帝、朝綱放在眼裡的放肆表現。确實,國有國法,多爾衮縱然功績傲人,卻也不該做出如此違背常理之事,無論他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應該受到懲戒而確定江山的穩固。

并且,順治皇帝福臨一天天長大,縱有再多恩澤也無法忍受自己被多爾衮架空做一個傀儡皇帝。

于是,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衮年老病逝,念其蓋世功勳而被順治皇帝追封為清成宗并予以厚葬。沒過多久起又念起喧賓奪主篡位之嫌,命人親自将用一生心血守護大清的多爾衮進行掘墳之辱。

先是按其功勳進行獎賞,再彙總過錯進行懲戒,雖然這其中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卻不難看出,長大成人的順治皇帝确有一番王者風範。

他為清朝打下江山,被乾隆評為:定國第一人,死後卻遭掘墳之辱

話又說回來,多爾衮功高蓋主、又多年掌管朝綱,卻有喧賓奪追之嫌,可是連同順治在内的之後幾位帝王确實也忽視了多爾衮在打下江山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汗馬功勞。

唯有後來的乾隆帝在位時,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客觀的認識到了先祖多爾衮對于大清帝國的巨大貢獻。他深知,如果當時沒有如此英勇、果斷的攝政王的扶持幫助的話,大清未必是現在這副國泰民安的模樣。

是以,乾隆皇帝曾這樣評價多爾衮:定國第一人。此言在封建社會中,雖然随時能為一個人帶來殺身之禍,卻又實在是名副其實的中肯評價。

人生在世,往往福禍相依,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偏向天平的一邊而絕對正确或者錯誤的,隻要掌握好分寸,學會審時度勢,就可化險為夷而不必刀戈相向,做人如此,處世、亦如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