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城百藝 非遺展播|為什麼乾隆皇帝會給這項技藝賜字号?

百城百藝 非遺展播|為什麼乾隆皇帝會給這項技藝賜字号?

張小泉剪刀始創于明代,據史料記載,明神宗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徽州黟縣人張思佳開一剪刀店鋪,号“張大隆”,在杭州吳山北麓大井巷,堅持“良心用好料,用心制好剪”經營剪刀店鋪,所制剪刀以鋒利、精巧著稱。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張思佳之子張小泉将“張大隆”改成 “張小泉”。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列入朝廷貢品,乾隆皇帝禦筆親題“張小泉”賜為字号,據光緒刻本《杭州府志》記載:“杭州大井巷成市,外方購者以杭剪名”。

百城百藝 非遺展播|為什麼乾隆皇帝會給這項技藝賜字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施金水鍛制剪刀現場

張小泉剪刀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其首創的鑲鋼鍛制技藝,在刃口鑲鋼,使其鋒利耐用,剪體仍用全鐵,易于彎曲造型,使鋼的堅硬與鐵的相對柔軟有機結合,所出剪刃鋒利,剪體柔美。鑲鋼鍛制剪刀須經試鋼、試鐵、嵌鋼、出頭、锉裡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細磨、檢驗、鑿花等72道工序。關鍵工序極為講究,鑲鋼是在坯料冷卻的狀态下,将刃口鋼料鑲嵌于鐵料中,必須嚴格控制鋼料頂端與槽口的距離,否則會出現純鋼頭或縮鋼頭,影響剪刀的使用功能;出頭是将鑲鋼後的坯料經紅爐加熱,出爐後在鐵墩上敲一下,使用于刃口的鋼與作為剪體的鐵粘合,然後快速錘擊,使鋼、鐵完全粘合,確定鋼料處于刃口部位,一把剪刀的好壞在此定型;直縫是用手錘敲出剪刀裡面的扭曲角度(俗稱縫道),以保證兩爿剪刀組合在一起時,剪刃隻有兩點接觸,其他部分都分開,這是剪刀輕松柔糯的重要工序之一,全憑鉗手師傅多年的經驗和感悟手工打制。

百城百藝 非遺展播|為什麼乾隆皇帝會給這項技藝賜字号?

學生們跟國家級傳承人施金水學習剪刀制作

鑲鋼鍛制剪刀要求極為嚴格,平整度、光潔度、輕松度、鋒利度、均勻度五大要素均要達到理想狀态。品種主要有興花、山郎、五虎、長頭、圓頭、平布等多種,具有結構合理、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等特點,樣式精巧,經久耐用,深受群衆喜愛,聲名遠播。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檔來自于杭州市文化館/杭州市非遺保護中心)

責編:楊曉君

繼續閱讀